马中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
结语
代际之沟、代内代沟、圈层之沟、阶层之沟以及它们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沟壑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发现本文开篇所说的那种审美差异、审美隔阂和审美价值的冲突。审美一元化不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更容易导致社会共识崩塌和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弥合不同群体之间的“沟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理论领域,学者们提出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反哺”,聚焦家庭内部子辈对父辈的“文化反哺”以及不具有亲子代关系的年轻者反向传授给年长者的“代内反授”,不过,“文化反哺”仅仅强调了子辈对父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和文化消费方面的帮助,“代内反授”也仅仅局限于年龄差异不那么大的群体之间在网络流行语方面的“反哺”,而不同“沟壑”间因网络文化消费行为、文化内容书写的再生产实践以及文化资本等级等形成的审美、观念、价值的差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领域,各行为主体都为弥合越来越多的“沟壑”做出努力,主文化一方面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积极吸纳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符号体系和审美趣味,比如共青团中央就跟随青年人的脚步,先后去豆瓣、知乎、B站、快手、抖音开设官方帐号,推出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领风者》等主旋律主题的动画片;一些重要的互联网公司也发起诸如“抖音文旅扶贫,促进贫困县发展”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城乡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商业资本不遗余力地获取最具独特性的审美符号和亚文化信息并放大了传播,在标签化审美和文化的同时,也通过制造流行,鼓励消费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沟通作用。此外,在我们强调审美裂变、文化断层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多地思考“文化韧性”问题,正如张隆溪先生所说的那样“现实表明文化与传统不可能简单地被人为地破坏,彻底地消除,在文化断裂中被压制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反弹,甚至以双倍的力量、韧性弹回来。”但愿如此!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