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7 次 更新时间:2019-02-22 21:35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张蕴岭 (进入专栏)  

一、百年变局的新使命


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百年大变局,世界之变,地区之变,中国之变,一则中国处于变局之中,二则中国是变局之中最有影响的因素。因此,从中国的角度来认识,不仅需要努力让变局的走向对中国有利,而且需要中国在引导变局向好的方向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


让我们回顾一下上个百年的大变局。如果把今天这个百年的转变定格为自新千年,即2000年开始,那么上个百年就是1900—2000年。上个百年中,尽管出现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终结了殖民地制度,但是,发生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出现了极具危险的美苏两强争霸和冷战,以及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与恐怖主义等。尽管新百年变局面临诸多挑战,但人们期盼,不再发生大战,不再出现争霸,能够推动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关系、新秩序,能够合力应对危及人类生存的气候变化,能够创建一个长久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界。


从世界格局与秩序发展的角度看,尽管一些地区存在诸多的不稳定与冲突,但最为关键的是影响全局的大国关系,特别是被称之为存在“修昔底德陷阱”的中美关系。令人担忧的是,中美之间出现了具有对抗性的战略竞争。其中,主要是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定格为战略竞争对手,实施从贸易战到科技战的全面压制、遏制措施。不过,尽管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但中国并不打算与美国争霸,不想改变现行体系另立门户,为此,提出建立基于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鉴于中美之间有着相互交织的利益关系,存在接触、协商与谈判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并非完全受制于人和被动应对,主动性与影响力还是有的。因此,中国在方向导向上是可以发挥作用的,避免发生像以前冷战那样的两极对抗是有可能的。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表明中国决心要扮演新兴大国的角色,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引导世界走向新文明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涉及全球,具体体现在区域、领域、双边与多边关系各个层次。也许“命运共同体”的英文翻译更能体现其内涵,“community for a shared future”直译过来就是“共享的未来”。显然,“共享的未来”不是靠一个或者多个组织,而是基于共享理念的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从世界、地区到国家,从人类、群体到个人的各个层面的构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没有杀戮、战争,可以共享福祉的和合关系与秩序。


新百年需要新理念、新文明。东方文化在推动世界和平、合作、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如今,随着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复兴,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东方思想文化,在新百年的大变局中将会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新百年的转变是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局具有连续性,但同时,在新的时代,必定会发生新的改变,包括创新方式、关系和秩序。比如,就世界秩序而言,未来似乎不再是一个或者几个大国可以决定,全球化、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度改变以往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基础与格局。因此,研究和分析新的百年大变局,不仅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有前瞻的视野,以新的“世界观”观察大势,以新的理念推动未来发展。


二、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


东北亚地区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大转变,这涉及力量对比、关系结构与地区秩序。近代,东北亚地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至今仍未回归正常。就发展而言,东北亚是当今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区,中国、日本是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多年来,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了超过1/3的增量增长。然而,就地区关系与秩序而言,却又是具有巨大风险的地区:朝鲜半岛的危局仍然没有破解,中日、韩日、中韩关系不时陷入紧张,基于和平发展的地区秩序仍未确立。因此,东北亚的百年变局的首要使命,是消除战争根源,创建长久和平的规则与机制。这里涉及诸多问题,似乎没有简单的解困方程式:一则,需要把问题分解,一个个去解决,消除对抗,化解矛盾;二则,也需要综合推进和解与合作进程,逐步增进新共识,创建新秩序。


中日关系一向是最具影响的。近代,中日力量对比发生反转,日本进犯中国,中日关系发生质变。二战后,中日分属冷战对抗的两个阵营,关系并未恢复。直到1972年才恢复邦交。但中日邦交正常化只是让两国关系复位,1978年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才真正确立中日新关系的基本原则。《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的里程。我们纪念和平友好条约,最值得总结的就是开启了面向未来的中日新关系。尽管缔约后的中日关系发展并不很顺利,出现很多波折,但是,重要的一条是中日没有再发生战争,和平成为大趋势,同时两国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经济联系。2018年安倍首相访问中国,他明确提出要把日中关系由竞争转向协作,扩大在第三方合作的空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即在中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努力打造共享未来的新关系。也许未来还会出现许多波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向好的大势不会发生逆转。


中日关系目前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尽管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年了,按中国的说法是“四十不惑”,应该成熟了,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仍然很不稳定,事端多发,反复折腾,令人担心的方面仍然不少,特别是民意认知,似乎仍处在“弱冠之年”。


中日关系的问题在深层,深刻的含义是重构新时代的新关系。安倍首相成功访华,与中国只是达成一个基本共识,而真正的大共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中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关系。


三、增进中日大局共识


在新百年变局中,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超出中国本身。因为中国是非西方大国的崛起,是东方国家的崛起。相比日本,当年也应该说是非西方大国崛起,但日本沿袭西方列强的做法,搞殖民扩张,用战争的方式与西方争夺地盘,搞由其控制的“大东亚共荣圈”。结果,被打败,被美国占领与改造。中国则不同:一则,中国的发展靠加入由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加入开放市场的产业链,融入了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二则,中国不称霸,也不争霸,宣示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尽管中国会通过竞争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并不以排斥或者驱赶他者为目标;尽管也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新关系、新秩序的构建,但并不用战争的办法、占领地盘的方式去实现,而是倡导合作共赢。


从大局来说,自西方工业化起势后,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工业化、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的新工业文明。但是,我们也看到,基于这种文明的世界出现了许多大问题,从发展范式到国际关系,都面临危机。这正是百年变局的深刻含义。世界如何走出危机,构建新的发展范式、新的国际关系、新的国际体系和秩序,这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大课题。包括文明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等等,人类需要一场新的文明。


改变并非易事,变局充满风险。我们看到,面对东方大国的崛起,作为第一大国的美国开始“醒悟了”,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用“美国优先”的单边战略压制中国,从经济到政治、从双边到地区和世界,拉开“对决”的架势。人们担心,中美对抗会危及世界,特别是会破坏关于应对发展范式转变、气候变化、地区和平、国际体系调整的努力。对于美国的“霸凌主义”,中国必须认真应对。但是,中国不会用对抗的方式与美国“对决”,和平发展仍然是主题,办好自己的事情仍然是上策。


在此情况下,中日必须从大局的角度看待、规划与推动两国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是因为中美关系的紧张。日本有崛起后横行霸道、对外扩张、最终失败的历史教训,二战后日本坚持走和平的道路是基于对历史的反省和总结。从中国方面来说,有日本作为历史的镜子,也可以作为对自己的警示。这样,中日就有了面向未来的大局共识——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合作推动新关系和新秩序的构建。只是对于中日关系的这个大局观共识,在中日不同层次的人士中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在中日政治家、军方、思想理论界,往往基于历史的视角、“现实主义理论”观察等来认定中日关系中的矛盾与未来前景。这样,就会得出所谓“中日必有一战”的结论。媒体也在这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片面的新闻往往把公众的情绪引向极端的方向,成为阻碍中日关系向好发展的因素。


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首要的是凝聚共识,特别是在日本接受中国与中国接受日本上凝聚共识。在东北亚、东亚,近代以来一直是日本一家独大,如今,中国成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日本对此感到担心,加上日美同盟的因素,日本对如何与“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相处似乎感到困惑,对中国的许多行动难以接受。从中国的角度,如何看待日本和与一个过去曾加害过自己的国家发展关系,也存在不少纠结。以往,曾担心日本会“再军国主义化”,如今这样的担心少了,但对一个与美国为伍、执意与中国相争的日本,总是感到不舒服。为此,如何在面向未来的视野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减少摩擦,增加协同,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做出多向努力。


当前,在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积极信号频出的大背景下,中日双方需要抓住时机,以实际的行动增进缺失的互信,增加大局共识点,改善国民感情。在中美关系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中日能够从大局认知出发,推动对话、协商,推进开放与合作,这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及至世界都是福音。


作者: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进入 张蕴岭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19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