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谈“学术生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7 次 更新时间:2019-01-20 13:03

进入专题: 学术研究  

张岂之  

这里所讲“学术生命”是指学者个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来决定这种“学术生命”呢?


年龄吗?有这个问题。当一位学者进入老年,身体和思维能力日益衰弱,以至不能阅读和写作,没有新的思路产生,这个时候便是他的“学术生命”结束之时。


但是,有的学者并不因为年老体衰而使思维陷于停顿,仍然笔耕不辍,新意迭出。属于此种情况者不是很多,但不能说没有。


因此年龄并不是“学术生命”结束的根本原因。


兴趣吗?有这个问题。当一位学者由于某种原因,他对原先所做的研究工作已觉索然无味,不想继续做下去,而对其他的非学术性事情发生了兴趣;于是出现“兴趣转向”,他的“学术生命”随之结束。


不过,这种情况对于一位成熟的学术工作者来说,很难见到,并无普遍性。


退休吗?这是一种制度,任何国家和职业都有。对于不需要有多么复杂的实验室的人文学术工作者来说,退休与否,对于他的研究影响不大(不能说没有一点影响)。不少已退休了的老年学术工作者获得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因此,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学术生命主要由他个人的各种因素来决定,具体言之,是由其健康状况、学养、执著精神、世界观、人生观、环境诸方面因素决定的。


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应当力争延长学术生命,为达此目的,就必须过简朴生活,使心志不为声色犬马所纷扰,不至于沉醉在人为的“安乐窝”中而消磨时日。必须涵养性情,忠实于一种高尚的学术探求,在充满物质欲望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心灵的平衡。必须不断学习、思考,尽可能地保持思维的灵敏度。


人的年龄有各种各样,如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学术年龄等等。生理年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哪年哪月出生,任何人都无权选择,因此年龄也无法选择。但是,心理年龄和学术年龄却是可以选择的,而且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使心理年龄、学术年龄较长时间地保持青春的活力。


生老病死,从人的生理规则来说是不可抗拒的,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它们的制约。但是一生不离高尚的理想,为民族复兴、为真理而孜孜不倦地探求;学术工作者尽可能地保持青春的活力,这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这不需要服用门类繁多的补脑液,不需要成天躺在床上休息,更不需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其秘诀在于用脑再用脑;学习再学习;提高再提高;思考再思考;简朴再简朴。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延长学术工作者的学术生命,这才是学术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学术生命”顾名思义是对于学术工作的坚持。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如果他每天忙于非学术性的事务,或者为了各种杂事而奔波,或者在会议上用去许多时间,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脱离了学术研究,他给自己的学术生命画了一个句号,这是怪不得别人的。因此,对于学术生命来说,需要有一股强劲的耐力,不为外界的纷扰而影响自己的志向,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才可能在延长学术生命方面做出成绩来。


总之,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应当爱惜自己的学术生命,并为学术生命的延长而努力奋斗,主动权在自己,外界和他人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张岂之

2009年4月


本文来源:《张岂之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进入专题: 学术研究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活动信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6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大学周刊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