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兴云:一个围观读书人的故事

——《孔乙己》的一种细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5 次 更新时间:2018-11-25 21:50

进入专题: 孔乙己  

谷兴云  


鲁迅对国人的观察,早年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喜好围观。在仙台医专讲堂,他从日俄战争幻灯片中,看到日军处决中国人时,“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而且“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些参与围观的人们,正是自己久违的同胞。由此,他深受刺激,悟得:“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否则就“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①。嗣后,他将此现象与体悟,化为小说的故事或情节,藉以警示国人。鲁迅小说常读常新,以此为视角细读《孔乙己》,可以看出,此篇实际写的是:看客们围着赏鉴读书人的故事——以潦倒的读书人②为示众材料。


围观的环境


《孔乙己》表现围观,首先布置好环境:在什么地方围观,看客是些什么人。作品不惜以约五分之一篇幅,近500字③,即开头3段(全文共13段),交代场所,人物,时间,等等,预做铺设。


故事发生地——鲁镇,咸亨酒店。鲁迅有5篇小说,20次,出现鲁镇;3篇小说,5次,写到咸亨酒店。在《孔乙己》,均为首见。从喝酒习俗(饮温热的黄酒,以盐煮笋、茴香豆下酒等)看,这是浙东小镇的酒馆。小说首句,写店堂摆设:当街曲尺形大柜台。这柜台,隔开了店主与顾客,矛盾的双方。接下去,写两种喝酒人,一种站在柜外,热热地喝一碗,一种踱进店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两处饮酒点,两种喝法,区分出不同身份的酒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即下田干活的穷人,与悠闲的有钱人。两类人界限分明,不容混同。故事发生时间——20多年前。这是以酒价的上涨,巧妙点明的。(交代时间的常见方法有,以“说起来,已经20多年”,或“这是发生在20多年前的往事”之类开头,引出故事。)那时,四文钱买一碗酒,如今(讲故事的时间)要十文。(用多少钱买酒,文中有讲究,不可大意。)提醒读者知道,说的是20多年前的旧事。为什么在20多年后,老话重提?细心的读者,可能留意到这一点。还有,小说写的人物,如文题所示,明明是孔乙己,为什么开篇不说他,而先写来酒店喝酒的人?——读完此段,至少已经留下两个“思考题”,也就是所谓悬念。优秀作品,总是诱发人看下去,探索究竟。(1段)


在咸亨酒店活动的人物,继先出场的上述两类酒客,接着是,回说往事的“我”,那时是12岁的酒店小伙计,还有就是酒店掌柜。12岁正是读书年纪,为什么离家,来镇上做童工?其间细情,与故事关系不大,不必说明。要说的是,伙计也有等差。有的在里间,专门侍候长衫主顾,而掌柜说“我”样子傻,侍候不了。在外面的还有区别,有的要能与短衣主顾纠缠(会在壶底掺水),又说“我”干不了,只干了几天,就改派为专管温酒的无聊职务。看来,酒店内里人,也等级鲜明。掌柜虽然不看好“我”,但碍于介绍人的面子,“我”终于留下,干最低等的活。——这段写主与仆(掌柜与“我”)的对立,着重叙述“我”的差事,而依然不提孔乙己。(2段)


掌柜精于算计,对人态度不同,因为不喜欢“我”,就只给冰冷、凶狠脸子看。而且,整天站着,做单调、无聊的事,顾客又挑剔,唠唠叨叨,年少的“我”,实在感受不到轻松与快活。唯一例外,是一个特殊顾客来店买酒喝,才“可以笑几声”,放松一下。此人就是孔乙己。“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孔乙己,是因为在沉闷、冰冷气氛中,他带来一点快活。于是,苦涩、孤寂的童工生活,有了一丝暖意:这就是,在20多年后,还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本段结尾一句,“所以至今还记得”,把故事的叙述,从过去又拉回到现在。时间的线索,十分清楚。——在段末,终于提到主人公。试看戏曲演出,在士卒、偏将、大将等陆续出场后,主帅才威武亮相,这是所谓众星捧月。这篇小说,等待其他人物(围观者,即看客),一一出现后,故事的中心人物(被围观者,即示众材料)才露面,读者由此获得的印象,就益加强烈。(3段)


小说开头部分(前三段),主要介绍其他人物,看似与围观没有关系,实则必不可少。没有这些围观者(看客),就不存在围观的事实(示众),孔乙己也就不会成为围观对象(示众材料)。被围观者,因围观者而存在。


酒客的围观


随孔乙己登台,咸亨酒店的围观大戏,立即开演。先是主角(被围观者)“亮相”。 这段第一句是对他的总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显示人物的独特性,身兼两种身份,而不属于其一种。第二句写人物外貌,包括身高,面容,胡须三项,各用一个分句(以分号隔开)。“身材很高大”,高大而且“很”,应该超过1米8吧。北方人的个头一般比较高,而在浙东集镇,这样的大个子,必是很吸引眼球。为什么赋予孔乙己如此高度?值得玩味④。面部只写“青白脸色”,以及皱纹间“夹些伤痕”,下文均有照应或说明,含义较为明白。下巴的花白胡须,连同额头的皱纹,显示了岁数,孔乙己当有半百左右的年龄。第三句写衣着:所穿长衫又脏又破,似乎10多年没有补、没有洗。这是预写孔乙己坏脾气(下段写到),“好喝懒做”的“懒做”实例,也是提醒读者,此人已孤苦伶仃,单身一人,没有妻子(也许原来有妻子,因无吃缺穿而离去)为他洗衣补杉。“似乎十多年”云云,是说,孔乙己逐渐沦落潦倒,已有10多年,也暗示以后的日子不长了。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为什么舍不得丢弃?因为,它是身份与尊严的表征,孔乙己最重视。你看,简单一句长衫描写,包含多少内容? 第四、五句,写说话特点及名称来源。“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表现其文化教养。“总是”意为经常是,并非“全是”,即有时是,有时不是。后文各有具体表现。从“孔乙己”名称来源看,鲁镇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这因为,谁也不真正了解他,关心他,只拿他逗乐,恶作剧。——此段前5句话,仅151字,就活画出孔乙己的形象。5句所写种种,都是孔乙己异于常人处,也是他引起围观的自身因素。(4段上)


孔乙己“亮相”已毕,大戏的看客们随即开始赏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注意:“看着他笑”的,是“所有喝酒的人”,亦即,不论短衣帮,或者长衫主顾,“都看着他笑”。但不含小伙计,掌柜也不在内,他们不是喝酒的人。小说表现围观及看客,有区分,有层次,不可忽略。小说先写酒客之间,即酒客(众酒客)对酒客(潦倒的读书人)的围观。有一人首先发现新情况,“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此处的“叫道”,即大声喊,应是坐在隔壁的某长衫主顾,他眼最尖,首先发现情况;他与站在柜外的孔乙己,有一定距离,为挑逗孔乙己,只能放大声音“叫道”。(如果是同样站在柜外的短衣帮,对孔乙己说话,无须“叫道”。)这些长衫主顾对孔乙己,不关注别的,只关注他的伤疤,看到“又添上新伤疤”,他们兴奋而惊喜,话里透着满意和快乐,所以句末用叹号。孔乙己不予理睬,只管付钱买酒,要茴香豆。可那些人不依不饶:“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一人(“有的”)先挑事,众人(“他们”)齐响应。“故意”,就是不怀好意,恶意。由新伤疤,他们一致得出结论:“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句末仍是叹号)。这正可以满足他们,幸灾乐祸、取笑逗趣的心理需求。“偷东西”,这是有失颜面与尊严的大事。孔乙己这下不能沉默了,他以不能“凭空污人清白”辩驳。此时,另有一人抢先证明: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事实具在,无可否认,孔乙己的争辩,只能以“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意思是,偷书不同于偷财物,读书人偷书,是为了阅读)云云,强词夺理。随后是一连串难懂的话,“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参与“哄笑”的,是“众人”,即所有在现场的人,包括那些喝酒的人,连小伙计,掌柜等,通通在内。这就取得挑逗、戏耍孔乙己,想要取得的效果:所有人都来赏鉴孔乙己的狼狈与痛苦。——这段写酒客们赏鉴孔乙己,出他的洋相。但,这仅为第一场。所赏鉴的是:他的伤疤,被吊打,以及他的难堪、痛苦,等等。(4段下)


小说上文写到,孔乙己在与酒客争辩中,自称“读书人”。这是怎么回事?下段接着补充,交代有关情况。至于信息来源,据小伙计说,是由“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得来。在鲁镇,也许只有小伙计才关心一点孔乙己,不仅知道他如何在酒店喝酒,如何引人发笑,而且留意他的过去。“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这是说,孔乙己的读书,没有进学等,是“原来”的事,也就是他年轻时候的事,不是他一生的孜孜追求。⑤由于“不会营生”,以致他“愈过愈穷”。幸亏字写得好,就替人钞书,换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小伙计为孔乙己的“坏脾气”而感到“可惜”;好在“坏脾气”只有“一样”,并非十样八样;再说,“好喝懒做”只是一种“坏脾气”,不是多么严重的罪恶。这句话中,透着小伙计对他记挂的人,含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这种感情倾向,还表现在,对孔乙己偷窃一事的说法上:“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是“没有法”,是“免不了”,是“偶然”,才“做些偷窃的事”,这明明是在为孔乙己“说情”,轻描淡写,尽量减轻问题的严重性。紧接着,就为孔乙己说好话:“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并举出例证(“从不拖欠”)。这实际是说,在咸亨酒店,孔乙己是第一好人。评价多高!“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这句补充孔乙己品行好的具体表现,也为后文所写“长久没有来”,以及关于粉板的细节,设下伏笔。——此段属补叙,追述孔乙己的身世,他沦落的原因与过程,又表明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与酒客们及掌柜不同。(5段)


补叙之后,用一段写酒客们对孔乙己的第二场围观。这些酒客,不放过机会,必欲从孔乙己身上,继续获得更多快乐与精神满足。“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所谓“渐渐复了原”,是指,经上一场酒客的戏弄、取乐之后,孔乙己得以“喝过半碗酒”,慢慢恢复平静。但酒客们不允许他,有“半碗酒”功夫的平静,“旁人便又问道”。所谓“旁人”,意为其他的人,另外的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这是说,另一个看客出场挑逗。“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完全是无话找话,寻衅滋事;这是因为,孔乙己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新情况(新伤疤之类),可以被他们利用。对此无聊的问话,“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不知道,这问话只是由头。“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比起上一场围观,这次相同,又是一看客(“旁人”)先挑事,众看客(“他们”)齐出动。“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是掀孔乙己的老底,揭旧伤疤。没有“现行”,就纠缠“历史”,非斗倒批臭不可。(直到几十年后,一场场政治运动、阶级斗争的做法,依旧袭用老谱。)这掀老底,揭伤疤,终于使孔乙己再也招架不住,狼狈不堪,只得以“全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来掩饰自己的窘境。(其实,所谓捞不到半个秀才,即没有进学,这很正常。就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考不上并不丢人,毕竟考上的很少。鲁迅与周作人在当初,就曾一同参加过科举县考,结果双双落第,二人并不认为是耻辱。但孔乙己自尊心太强,以为自己没进学,是一生的羞耻。酒客们以此嘲讽孔乙己,更是“小人之见”。)于是,“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至此,看客门的第二场围观喜剧,闹剧,才终场落幕。——这段写咸亨酒店的酒客,不仅赏鉴孔乙己晚年的窘迫与潦倒,连他年轻时读书上进而仕途未通,也成为嘲笑材料。在他们看来,仿佛这个读书人活着,就是一个笑料。(6段)


第二部分(4、5、6段),小说接连写两场围观,表现的是,酒客们对孔乙己没完没了的嘲讽与戏弄。这是所写围观的重要内容,属围观常态,即经常性的,酒客对孔乙己的凌辱。但并非小说要写围观的全部,后文还有两场。


孩子与围观


鲁迅关爱孩子,他呼吁:“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⑥在其小说世界里,总是活动着孩子的身影。《孔乙己》的篇幅十分有限,但也给孩子留出两段。前一段写孔乙己对小伙计的关心。开始两句,是行文的衔接,情节的交代。“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这句值得注意的,一是“在这些时候”,比上段末尾“在这时候”,多了一个“些”字,即多了“不定的数量”(辞书释义),就是上面写的围观,不限定这次或那次,可以是多次,亦即常态。二是“附和着笑”,就是随着笑,跟着众人“笑几声”,这与酒客挑起嘲笑,制造哄笑,而且作为“家常便饭”,有明显不同,小伙计没有参与围观。“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句,其中“每每”,就是常常,此处既是补充说明(掌柜平时也挑起围观),又为后文专写掌柜的挑逗设下伏笔。掌柜问孔乙己,是为“引人发笑”,就是引导大家(主要是酒客们)笑起来。由他直接出面逗引、戏弄孔乙己,形成群体发笑,是为活跃气氛,吸引人来店喝酒,属于生意经,去动机与酒客略有不同。下面,即这段主要文字,写孔乙己与小伙计的对话,表现二人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人(酒客、掌柜等)。“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孔乙己不是自我封闭,自甘孤独的人,他渴望与人交往,但在鲁镇成人中,在咸亨酒店,没有人愿意与他平等地聊天,他只好“向孩子说话”。“向”,具有主动性。接下去,小说通过语言、神态、情绪等的对比描写,显示二人的一热一冷。对孔乙己,写他关注小伙计,热心教写字,教认字。其语言是,一问:“你读过书么?”(不问别的事,作为读书人,他最关心孩子的,是读过书吗。)二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三说:“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所谓“这些字”,不限于一个“茴”字,意思是要多学。)并且鼓励他“将来做掌柜”,如何如何。四问:“回字有四样写法(这属于文化知识,孔乙己确实懂得不少),你知道么”:前后4写语言。其神态与动作是,一“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二“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三“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 四“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也是4次,写神态动作变化。这些描写,充分表现出孔乙己对小伙计的关注与热心。这种关注、热心,不见于众酒客,更别提掌柜了。对小伙计,写他对孔乙己的冷淡:只“略略点一点头”代表回答,“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感到“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以至“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其内心活动是,“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等等。孔乙己的热,与小伙计的冷,形成鲜明对比。对二人的处理,以写孔乙己为主,写小伙计为次,主次分明。——本段所写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冷淡,是20多年前的事,与上文“我”补述孔乙己身世时的态度(经过生活历练,对少年时代的情感、认识,已经有所反思)存在差异;与酒客们的嘲笑、戏耍,更是不同。小伙计当年嫌弃孔乙己的,只是“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着眼其生活的困窘,不是学酒客,嘲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等等。(7段)


小说写孩子的第二段,相比第一段,属于略叙(前段380字,这段只142字),写一群孩子对孔乙己的围观。“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这些孩子,比小伙计小几岁,属于儿童,自然更幼稚、单纯一些,没有大人的势利。孩子之来,是被酒店的笑声吸引,“赶热闹”。他们所以“围住了孔乙己”,只是觉得这人有些特别,并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是孔乙己采取主动:“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对于围住自己的孩子,孔乙己没有驱赶,或者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而是拿自己的下酒物,分给他们吃,以为他们吃完就会散去(被孩子围着,毕竟不是好事)。但孩子们没有散,还想再要,“眼睛都望着碟子”。这下,“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为什么“着了慌”?因为喝两碗酒,只买一碟茴香豆“做下酒物”,碟中物本就不多,何况已经吃了一些。他担心孩子自己动手拿,所以“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同时向孩子解释,何以不能再给。“弯腰下去说道”,这弯腰动作不可忽略,孔乙己固然“身材很高大”,但面对眼前的孩子,完全可以直身说话,不必弯下身子;弯下腰,是放低身段,平视对方,这样亲切一点。“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句末是句号,叙述语气。)这不是责怪的话(贪吃,给了还想要),只是说明原委(有点商量意味):我还要用来下酒,不能再给了。接下来的动作、语言,更有意思。“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接连三个动作:“直起身子”,表示解释完,恢复正常状态,结束对孩子的告白;“又看一看豆”,再察看剩余的下酒物;“自己摇头说”,自我证实茴香豆确实不多了。连续两句自言自语:先一句“不多不多!”句末用叹号,是孔乙己带着感情的自我欣赏:茴香豆给得好,既应对了孩子,又不影响自己下酒。(“不多了”与“不多”不同,前者是对孩子说的,后者是对自己说的,各有所指。)第二句“多乎哉?不多也。”随口引一句《论语》中的话,颇为贴切(意思是:给多了吗?不多呀!)是进一步自我陶醉,形态可掬。最后,孩子的围观结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这里,补充交代孩子的数量,是“一群”(送出去的茴香豆自然不少),他们终于全走了。孩子是“在笑声里走散”的(不是他们自己嬉笑着走散),这笑声,应发自酒店里的人们。可见,孔乙己与孩子的一番交集,他的举动、话语,尤其最后一句转文(之乎者也),又一次“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这段所写孩子围观,与前文写的酒客围观完全不同。在这里,孔乙己虽是被围观者,但他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未受伤害,反而得到一次表现与宣泄的机会。如此处理,既展露其人性的可贵一面(亲切对待陌生孩子,平等对话),又显示他自我满足、称心如意的情绪。(8段)


第三部分(7段、8段),是对孔乙己的正面描写,表明:一个潦倒的读书人,虽跌落在社会底层,备受欺凌与侮辱,但依然保持读书人的自我尊严,以及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与第二部分的反面描写(表现其备受欺辱)恰成对比。


掌柜的围观及故事的结尾


小说从概叙转入特叙,即从叙述平日的围观(酒客之辈为看客),进入描述最后的围观(掌柜为看客),特地设置一个小段,就是所谓过渡段。其实仅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句话,叶圣陶先生的专文《<孔乙己>的一句话》⑦,已经作了精辟分析,研究《孔乙己》者应该参看。叶老的见解,在此不予引录或重述,这里只写一点个人的理解。前半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实际是对孔乙己沦落中的遭遇,所受嘲笑与欺辱(即鲁镇人,尤其酒客们从孔乙己所得“快活”与“欢乐”)的浓缩与概括,十多年里,孔乙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后半句的“没有他”,含两重意思,既指孔乙己一段时间的消失,也指他永远走去;“别人也便这么过”,指孔乙己带给鲁镇人的所谓快活,只是暂时的,作用微乎其微,鲁镇生活的无聊,混沌,则永恒不变。(9段)


下面两段,写掌柜对将死的孔乙己,进行最后赏鉴。前段的开始:“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为什么是中秋前?依照传统习俗,中秋与春节,店铺均须结账,而春节期间要关门过年,中秋却不歇业,照常开门做生意。再者,中秋过后,就是肃杀的寒冬,这与孔乙己悲凉的死去,气氛相协调。为什么写结账?不结账,就发现不了孔乙己欠钱,也就没有后面的讨账。慢慢的(连同后文,两次“慢慢的”)结账,就是精细地计算,也因生意清淡,顾客少(后面说,只有一个酒客,再后,一个也没有),不必抓紧算。欠十九个钱,是两次喝酒欠下的,其中一次,孔乙己要了两碟下酒菜(最奢侈的一次,平常都是买两碗酒,一碟小菜,九文钱)。下面写掌柜与一个酒客的对话。那酒客告知,孔乙己所以“长久没有来”,是因为他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而掌柜则一再追问,“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从这番对话,可思考:1、为什么是丁举人,而不是赵贵翁(《狂人日记》),鲁四老爷(《祝福》),或者赵太爷、钱太爷(均见《阿Q正传》)之流?一则丁举人有钱,穷困到极点的孔乙己,说不定真想去偷点值钱的东西,不再是“书籍纸张笔砚”;二则丁举人又有势,(“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他可以私设公堂审小偷,任意处置偷他东西的人。(《阿Q正传》中,有一个“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是代表权势的的老爷。)2、掌柜为什么一直追问“后来怎么样?”不是关心孔乙己被打断腿,他只是想知道,能不能讨回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这一段是铺垫,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致残,而掌柜只关注孔乙己欠的钱。(10段)


接下来一段,也是从节令,特别是气候写起:“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与下文的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接下去,“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为什么是下半天?此时正是散工时候,却没有短衣帮到来,“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热热的喝了休息”。生意真的很清淡,也是暗写鲁镇(浙东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萧条。在这时,孔乙己出场,但只是声音。“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为什么声音“极低”?断了腿而又饥寒交迫的孔乙己,说话已经没了气力,应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请看此刻的他:“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还能认出,是那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的买酒人吗?(命运的变化,莫过于此吧。)所以,掌柜看到他先问:“孔乙己么?”接着就讨债,“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在听到许诺“下回还清罢”(孔乙己自己,真的认为还有下回?掌柜也许相信,因为孔乙己过去“从不拖欠”)之后,开始了赏鉴:“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注意,是“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的回答:“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终于对掌柜,也是对所有看客,发出了抗争,虽然似乎微不足道,没有多少力量,却是发自内心。但赏鉴仍继续:“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在抗争之后,又提出恳求,“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恳求,这“不要再提”,也是针对所有看客的。而掌柜引起围观的效果,只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可谓效果微微,招来稀稀拉拉几个人,他们不是酒客,也许是邻居和路人;已经布不成看客的阵势,更不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围观的式微,自然与与咸亨酒店生意惨淡,甚至衰败,有密切关系。)只有小伙计,对孔乙己依旧关注。“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这不露声色,似乎不含感情的,一连串动作与注视中,读不出小伙计的关心和怜悯?不管怎样,是他目送孔乙己从咸亨酒店,也是从鲁镇,乃至从人世,“慢慢走去”的。孔乙己用手走去的背影,深深地刻在小伙计心里,时间虽然过去20多年,却是记忆犹新。这个潦倒读书人的最后背影,也留在了同代及后世读者的记忆里。——这段专写掌柜对孔乙己的最后围观,也是写孔乙己离开人世前,来告别酒店与鲁镇,最后“温一碗酒”喝。酒,是孔乙己在人世的唯一享受,唯一朋友。(11段)


第四部分(9、10、11段),写围观的终结,即:写孔乙己死前,最后一次作为示众材料被赏鉴。


末了两段是故事的结尾。“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而掌柜逢年过节,如春节,端午……一直记挂着“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小伙计,他记挂的却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长久没有看见”(当年),到“终于没有见”(现在),小伙计记挂了20多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已经成年的小伙计,对当年一酒客所说“许是死了”,最终做出的证实,也是对读者的交代。一颗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12、13段)


结束部分(最后两段段),故事到此终了。“我到现在”如何,小说又回到开篇说故事的时间。留给读者的则是,无限的遐想,持久的思考。


审视及表现


鲁迅从留学时代,在仙台看到围观场景,直至晚年在上海生活与写作,他始终关注着国人对围观的喜好。“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⑧这是1933年6月写到的现象。


在鲁迅杂文中,关于看客的评论,如:“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⑨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阿呀’,活的高兴着。”⑩


鲁迅小说中,有许多围观情节和场景。略举几例:


《狂人日记》中围观狂人:“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⑪


《药》中围观杀头:“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⑫


《明天》中围观婴儿之死:“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⑬


《阿Q正传》中围观枪毙人游街:“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⑭


以上均见于《呐喊》。在《彷徨》中,有描写围观祥林嫂的《祝福》,有描写围观疯子的《长明灯》,还有专写街市围观现象的《示众》,等等,不再一一引列。


相比以上诸篇,《孔乙己》对围观的描写具有独创性。主要是,一、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上,以潦倒的读书人为中心人物(被围观者),相异于诸篇中的迫害狂病人(《狂人日记》)、被处决的革命者(《药》)、夭亡的孩子(《明天》)、失地的农民或称游民(《阿Q正传》),以及神经失常的女佣(《祝福》)、疯子(《长明灯》)和犯人(《示众》)等特殊个体(这7人中,有3人为精神病患者)。鲁迅关注社会特殊人物,同样关注读书人群体。“读书人”之称,当下很少听到,因为读过书的人太多了,现在替代名称是“知识分子”。但在鲁迅时代(五四时期)或之前,“读书人”为通常叫法,孔乙己就自称读书人。(在鲁迅著作中,“读书人”出现65次,“知识分子”仅5见。)那时,全民中读书人很少,属社会精英阶层,但也有少数或个别沦落潦倒者。这些人的命运如何?鲁迅的目光,也投向他们。社会精英沦为示众材料,更说明围观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此即《孔乙己》选材(塑造人物)的着眼点。


二、在表现手法上,围观场所设置在酒店,以喝酒人为看客(他们没有把孔乙己围起来),而不是易于出现围观的街市、路边,以闲杂人等为看客(上举7篇中,有5篇作此安排);叙述人选择小伙计(“我”),由他回述往事,等等。这种艺术构思,决定了篇中未出现常见的围观场景,因而使得读者,编者与教者(《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传统篇目),乃至研究者,忽略了本篇是表现围观的小说,加之未对文本细致研读,就导致出现种种误读。


围观有什么不好?鲁迅为何如此关注,并“热衷”表现国人这一喜好?——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研读过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气质》,受到影响:此书列有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等专章,写到“中国人缺乏同情心的最突出的表现是残酷。……中国人对于别人的痛苦之冷漠无情,大概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无法相比的。”⑮等等。终生致力于研究并改造国民性的鲁迅,正是从国人喜好围观这一现象,关注并表现国人的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残酷等等,引起世人警觉,藉以“改变他们的精神”。


①《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16页,417页。(以下只注卷、页)

②“潦倒的读书人”,是叶圣陶先生为孔乙己定性,见其《未厌居文谈·<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273页。

③ 关于《孔乙己》的字数,此前论者多以“不足(不满、不到)三千字”之类表述。最近有了统计数字:“连同标题、标点符号、写作时间在内,只有2500余字。”(张中良:《<孔乙己>细读》,《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9期。)按,据电脑“字数统计”,几项合起来,《孔乙己》全文字数2596个,字符数2611个。

④ 为什么赋予孔乙己“很高大”的“身材”,论者说法不一。可否这样理解:1、“鹤立鸡群”,引人瞩目。2、身材高大,也说身材魁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正面的,积极的,此人本可有大作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孔乙己的命运却是悲惨的。他不仅一生毫无作为,而且成为公众取笑对象。这令人唏嘘,也发人深思。2、在文本中,从“很高大”,到“弯腰下去”,再到对掌柜须“仰面答道”,高度一降再降,象征孔乙己的一步步跌落。

⑤ 《鲁迅大辞典》(人民文学版,2009年)“孔乙己”条说,孔乙己“科举屡试不中”,此语无文本依据。

⑥《热风·四十》,同①,323页。

⑦ 参见② 。

⑧《南腔北调集·经验》,第4卷,540页.

⑨《坟·娜拉走后怎样》,第1卷,163-164页。

⑩《热风·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同①,366页。

⑪《呐喊·狂人日记》,同①,423页。

⑫《呐喊·药》,同①,441页。

⑬《呐喊·明天》,同①,453页.。

⑭《呐喊·阿Q正传》,第1卷,525-526页。

⑮[美]亚瑟·亨·史密斯 著、张梦阳 王丽娟 译:《中国人气质》,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157页。按,此书有多种中译本,有的译名为《中国人的素质》,或《中国人的性格》



    进入专题: 孔乙己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62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