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改革考试制度和扩建中小学校是当前教育改革当务之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6 次 更新时间:2018-10-05 14:49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张志恒  

 


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一个人专心学文化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最佳的学习时期不能给学子提供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相关人员:家长、教师和掌管教育的官员,就是时代的“罪人”。作为曾经的教师,提出当前教育上的当务之急:改革考试制度和扩建城市的中小学校。


认清“两种教育”


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我们办学校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围绕学子个人成长发展的;另一个是围绕人与人关系的,因为学子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正因为教学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目的,也就应该有两种教育,即为了“个人”的和为了“人与人”的。


从个人成长发展上看,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需要有“谋生的能力”,或者说具有“专长”;同时每个人又不可能只是为了“物质财富”做出努力,需要有一定的“精神享受”。围绕这部分需求的教育都是有关“个人成长”的,教育结果和社会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围绕个人需求开展的教学内容很多,例如人们常说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指出了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对学子今后的谋生大有益处。学习有时是很辛苦的事情,需要苦思冥想,辛苦而为之,是为了带来的利益,即所谓“功利”,也就是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并不一定是热爱文化,而是为了获得其它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如薪酬),也有是为了某种“桂冠”(如职称、“专家”)。人们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精神财富”,也需要学习。很多学习内容可以既得到“精神享受”又得到谋生能力,例如为了成为演艺人员、职业运动员、作家等等而做出的学习努力,为了“思维的乐趣”而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等等。纯粹为了个人精神需求的学习,也就是纯粹为了热爱文化的学习,不会成为社会上的“教育问题”。总之围绕个人需求的教育教学能成为“问题”的都和“功利”有一定关系。例如如果因为好玩,有意思而学音乐,不会成为“问题”,但如果为了“考级”、“升学”,为了成为演员,这时的学习就有很强的“功利”目的,相当多问题随之而来。围绕“个人”的教育教学,我们不妨称之为“个人教育”,来和下面谈到的另外一类教育相区别。


人不同于动物是生存必须是在“群体”中,也就是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必须学会和他人相处,人们常说无论你学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也就是你需要学习作为一个“人”而生存在社会上必须注意的问题,“学做人”无疑是办学校更重要的目的。这方面的教育问题比较复杂,它不仅是个人从教育中要得到“修养”,而且是要“规范”个人的品行,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成果也不是仅对个人产生影响,更重要是对社会的有序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这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强制性”,我们国家就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就说明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做人教育”也不只是在学校中,家庭和社会都有这方面责任,主要由学校实现的这方面教育我们不妨命名为“通识教育”,来和“个人教育”相区别。


教育过程也就是学文化的过程,两类教育都以“学文化”作为主要“把手”。“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个人”;一个人的学识如何,同样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故而“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是存在大量的交集,但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要注意的是“通识教育”都是基础性的,例如学习写字,写规范是“通识教育”,而作为书法,写“漂亮”,就属于“个人教育”了。读书认字,基础数学、科学常识、道德法律、社会契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人们一段时期强调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都是“通识教育”的范畴。一定要注意 “通识教育”强调了“共性”,是人人需要也是必须学的,属于文化的基础内容;而“个人教育”强调“个性”,是“基础”的提高,不是需要人人学,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去学的文化内容。人一生都需要受教育,但在不同阶段“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在教学的占比是不同的,小学阶段“通识教育”占比比较大,大学阶段“个人教育”占比比较大,但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只顾一方面,“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同时也不能混为一谈。每当遇到一个教育问题,我们需要继续问,是属于“通识教育”方面的?还是“个人教育”方面的呢?“教育”、“文化”都是理论上笼统的“概念”,我们要从理论上分清问题必须做到“概念清楚”,在办学实施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必须细分理论概念,实现“实践”和“理论”的准确对接。中国教育问题多多,每年都在“喊”要重视教育,效果甚微,原因在此。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两种教育的细分,来看问题、症结所在。


关于应试教育问题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为什么会形成“应试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分清两类教育。“考试”只能运用在“个人教育”的教学中,而“通识教育”不应该存在考试问题,或者说“通识教育”中的“考试”只有督促学习的意义,而不应有“排座次”的意义,也就是不能有“功利”目的。同时这部分教育直接就是为了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不应该存在“辛苦”(苦读书)的问题。“通识教育”是否定人的“个性”,强调人的“共性”的,有一定强制性,是建立在“人生而平等”这一基础之上的。这类教育怎么能引入“考试”呢?“考试”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文明社会“你好,我也好”的追求。通过考试,把学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就是在制造“不平等”吗?让一部分人“趾高气扬”另一部分“垂头丧气”,不就是为特权存在寻找“理由”吗?例如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最主要“硬”条件就是考试成绩要达到某标准,结果是用“考试成绩”取代了人的素质,尤其让很多常识性的道德素质处于尴尬地位,如诚实、谦卑和考试的目的就是格格不入的,诚实和谦卑用不着“考试”,而“考试”重视的是结果,是“胜者为王”。现在的考试中有大量选择题,从“诚实”角度出发,没把握的不应该去选,而这做法必定会遭到“纠正”,考试是以“考分”高低论成败的,而不是“真知识”问题。对“通识教育”的学习结果的评判只是存在“过”还是“不过”的问题,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只需要达到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汉字,能用汉字表达清楚基本的个人意愿,读懂基本的契约性质类话语。掌握这几项技能对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讲没有什么困难,没有一定要通过“考试”来督促的理由。


对主要实施“通识教育”的中小学校的评价绝对不能是考试成绩,而是通过“辍学率”的高低和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差来评价。城乡教育资源不平等,不是什么农村高考成绩差,而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还是比较高的,这才是我们行政教育管理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问责”的地方。而在城市“通识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中小学班额过大,这种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实施,这是一个不用争议的问题,但维持几十年了。尤其是今天,相当多产能过剩,空空如也的办公楼、住宅楼随处可见,唯有被视为从事最重要教育工作的学校拥挤不堪,情何以堪?如何说得过去?教育,尤其“通识教育”是透明的事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在社会上的表现去看工作是否做得好,学校对小环境的社会风气具有引领作用,这所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总之对“通识教育”的评判要放在个人(学子和老师)的道德素质、法治观念上去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教育成了人们诟病最多的方面,也是人们最不满意的地方,社会上人们道德素质的普遍下降也常归咎于是教育没有搞好,这些现象说明的是我们的“通识教育”一塌糊涂,而“通识教育”没有搞好的原因就是错误使用了“考试”这一方法。而所以滥用“考试”就是没有分清两类教育,混淆了“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最近一个高学历的学子在高铁上不遵守对号入座的基本秩序,被称为“高铁坐霸”,说明他的“通识教育”是不及格的。又有法治报道讲破获的多起砸窗盗窃案中,行窃者都是十四岁以下的少年,大家为此感慨的同时,是否应该追究他们辍学地的教育部门的责任呢?


对“考试”的改革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已经完全被“考试”绑架,尤其中小学教育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完成的,所以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考试”制度与方式的改革。我们分清了两种教育的理论问题,找到了“考试”这一关键点,不少教育难题会迎刃而解。首先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这个阶段“通识教育”占主导,“考试”仅仅是为了督促学习,而不应该有“排队”意义,而做到这一点,仅仅需要把“考试”的权力归还给任课教师,坚决取缔学校之间的“会考”,在小学阶段班级之间通考也应取缔,只是有任课教师依据教育环节进行的考试。当然在“通识教育”上也有学得好坏和教得好坏问题,这要从学生自己参与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去体现,“教”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口碑,通过教师教学实际效果去看。例如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报”,而且应该向家长和社会公开,这一期期的“报纸”就说明了这所学校办得好坏。考试是每位教师自己出题,教学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才真实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到了高中阶段,再进入大学,“个人教育”的内容大大增加,学子之间竞争不可避免,各种考试大为增加是自然的。由于教育的普及化,此时“考试”完全可以看成教育的一项“服务业”,也就是可以成立“考试公司”来为教育服务,各种“考试”可以委托这类公司去做。平时教师努力教,学子努力学,期末由“第三方”(考试公司)来做出评价。考试的公平性是“考试公司”的职业底线,也是“公司”发展生存的基础,做不到这一点“公司”会很快被淘汰出局。“考试”只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所以导致中国教育出现问题,是“权力”参与其中的结果,是应了“权力必然带来腐败”的规律,成立“考试公司”就是让“考试”脱离政府行政系列,真正发挥教学上的作用,而不是借“考试”来实现“权力寻租”。学子的考试成绩只是说明在某方面的成就,没有普遍意义上的高下。某人数学成绩很好,但不能肯定他就是优秀科技人才,更不一定是管理人才。我们每年举行的高考是通过“总分”成绩来录取,这是极不科学的做法,只有完全相同的“东西”才有加法,而不同学科的成绩加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这一违反科学基本常识的做法能促进真正的先进科学的发展吗?!


有了对考试的清晰认识,如何招生也就清楚了。这就是每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应该彻底改革,要把高校录取新生的权力彻底还给高校,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截留一部分。考虑到高考已经恢复四十余年,可以逐步将“全国高考”改为省地市高考,委托给“考试公司”。在录取上首先废止反科学的“总分”,每位学子考完之后只有“成绩单”,而没有总分。学校根据自己学科情况开出每个系的招生标准,例如某工科院校工程系录取分数底线是:数学、物理均80分,化学70分,语文50分,外语60分。均达分数以数学、物理、外语、语文、化学成绩优劣再依次选择学子。这样也可以考虑增加考试科目,而学子可以只考几门,将中学阶段的“选学科”转到“选考”上,“完全高中”应该是指学科门类开设比较齐全的中学。每年高考选出不少“状元郎”,然而几乎没有成为世界级人才的,是“考试”使这些优秀的学子变得平庸,而“总分制”是平庸的“开始曲”。今天我们一时无法改变高考,但可以先去掉“总分”这一荒唐做法。


“真教育”是极复杂的,是个笼统抽象的“概念”,不可能人人都懂,也就是不可能形成什么“标准”,也不可能和人人都知道的“钱”挂钩。“教育”如何能成为商业的“标的物”的呢?“应试教育”所以越来越烈,最主要原因就是用“分数”建立起教育的“标准”,“分数”让教育成为符合商业发展规律的服务业,教育通过“考试”变成为“赚钱”工具,“应试教育”是使教育商业化的“元凶”。“分不够钱来凑”,是每年招生中最常见的现象,人们对教育上的看法只知道指责“教育产业化”,同时又欣赏“应试教育”,这不是把相互关联的东西同时说成是“臭狗屎”和“香鲜花”一样矛盾吗?我们必须清楚,如果要保持教育的“纯洁”,让真教育不被金钱“绑架”,就要分清两类教育,贫困家庭的子弟有权利(享受免费)得到完整的,良好的“通识教育”,没有因贫穷而辍学的理由。我们改革了考试方式,在“通识教育”阶段没有了任何“通考”的形式,也就没有了“比较”,也就没有了商业炒作的“把手”。“通识教育”搞得好的学校,是这里的学子更懂得如何“做人”,而不是有更多的个人“竞争”能力。这种状态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是不会被“商业化”的,如同人们不会花高价去买普通的“馒头”。很多城市出现天价的“学区房”,是房地产业上的“今古奇观”,“商业”绑架“教育”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明确给家长说明,教育管理部门要对“通识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负责,不存在有差异。没有了“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也就没有了供商业炒作的“名校”,也将“通识教育”的教师从职称制度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条件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


人们把教育没有搞好的原因归咎为“教育产业化”的提出,这种认知首先就没有搞清楚“产业化”的含义。“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的出现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不搞教育产业化无非就是退回到“私塾”、“家族教育”这类古代教育方式中去,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产业化”是靠“钱”作为动力和“润滑剂”,而“钱”常常是道德的腐蚀剂(这个观点未必成立,这里接受这个观点来谈),以这个认知来谈教育,人们对教育产业化的诟病应该是“教育商业化”的现象。也就是“通识教育”我们应该反对教育产业化(商业化),实际上我们提出义务教育就有“不谈钱”的意思,否定教育的商业属性。但在“个人教育”上不可能不谈“钱”的问题,这方面受教育主体是“个人”,不能“甲”受教育而由不相关的“乙”来“付费”。同时“个人教育”很多就是在学习谋生的内容,通俗讲本身就是在学习“赚钱”的本领,所以“个人教育”领域产业化发展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要让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流入到教育领域没有“障碍”,欢迎人们为了获得教育而投入资金,这也是人们热爱文化的具体表现。现在不少贫困地区都很重视“教育脱贫”工作,号召学子们通过高考摆脱贫困,而这只能是“个人”对贫困的摆脱。而一些贫困地区所以长期落后,和每年“高考”使这里大量学到文化的青年“背井离乡”很有关系。甘肃陇东地区历年高考成绩不错,而这里又是经济长期落后地区,就是一个明显例子。这些学子在“个人教育”上成绩是突出的,而在“通识教育”上是欠缺的,所受到的“教育”让他们有了逃离贫困的资本。反对“教育产业化”反对的是什么呢?不是无的放矢吗?


今天我们的经济处在改革转型时期,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需要寻找出路,教育领域毫无问题是最佳方向,“办学校”是吸纳资金和人才的沃土。几十年行政办教育使我们有了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他们综合力强,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但行政教育并不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无形中形成了对教育的垄断,缺少活力,缺少创造力,无意中成了阻碍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清楚了“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的区别,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改革思路:现在的教师队伍主要负责“通识教育”;而“个人教育”要放开,“无门槛”吸收大量资金和人力进入。也就是现行教育行政部门最重要是搞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高、中端人力资源的学历管理,而其余部分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下面设想一些改革方式。


现在各城市都有教育局,里面有教学研究分支,这里的各科专业教师可以从行政系列分出来,以他们为骨干,大量吸收社会上(包括新毕业大学生)有专长,有一定道德素养,热衷于教育的人才,成立(学科)教学服务集团,为每个学校专业教学服务。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先例,现在很多外语教学被“新东方”把持,尤其在中高端更是明显,你需要留学,需要做外语翻译工作,外语考试得不到“新东方”服务很难过关。而类似方式正在向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蔓延,尤其是少儿外语起步阶段更是明显,花样翻新的这类机构几乎包围了居民小区,也在包围学校。而正常教学中的外语课正在边缘化,成为“鸡肋”,成为“摆设”,造成外语教学的混乱,大量学子的学习被耽误。这种方式也在向最传统的学科“进军”,一般学子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必须去上各种“高考补习班”。更严重是出现正常课不认真教和学,而课后(收钱)补习,形成“权力寻租”的教育腐败现象。这种教育混乱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了,完全理清教育乱象也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谈清楚的,但需要我们分清两类教育。国家教育资源必须优先用于“通识教育”,这方面“缺钱”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对于“个人教育”方面必须放开,要接受企业、民间资本涌入,市场产业化的专业教育方式应该得到推广。


市场化所以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素在于“分”,把诸多复杂问题分解成“专业”,从做好自己的一项求得整个事业的成功。学校专业教学全部“承包”给教学服务集团。同时学校物业(固定资产)也与学校分离,这样一来现在的学校可以大大“瘦身”,办学也变得很容易,一所学校也可以分成几所。这种局面下,教育质量出现了问题,在哪个环节,是谁的责任,如何解决,都将变得十分清楚。再举一个例子,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应该有的教学环节,而做好这项教学工作是需要不停更换设备,同时又可能需要保留被淘汰的设备,这一特点让每所学校都有好的实验设备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把这块工作从学校“分离”出来,在一所城市建供所有学子使用的“实验室”,尤其是和普及科普教育的博物馆结合起来,形成“科研普及”基地。例如“通识教育”中普及科普知识,可以由政府“出钱”,让学子来这里参观学习;学子个人为了巩固完成学科任务来这里,由学子交的学费支出;甚至向市民开放,给他们科学享受,接受他们的“捐赠”……。


按照教育规律来讲,中小学班额人数越少越好,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班额人数体现了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国家,同时我国又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仅仅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国家城市中的中小学都应该“一分为二”,现有多少中小学校就应该再建多少学校。建学校(指中小学,而不是大学)应该是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第一而不是之一。所需资金可以鼓励社会资金流入,尤其是企业参与。中国企业一直有办学的传统,而行政化办学也损伤了企业办学积极性,我们有了两种教育的认识,就可以鼓励和恢复企业办学的传统。学校数量翻番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尤其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走向,当前不可能离开政府的监管,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大发展如何监管呢?半个多世纪社会的和平发展建设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政治思想和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来满足新、旧学校的“通识教育”工作是完全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们规定每所学校必须有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而这部分教师是要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注册和确认的,是要经过严格考核的;同时学子的学历确认也是由他们负责管理,通过他们的工作实现对教育的监管。我们分清这两类教育,实现教育大发展,既不缺少人力,也不会缺少资金。


小结


笔者所在城市所谓计划单列市,居住普通小区周边“商业网点”越来越多的被“教育”服务业租用并开业。一个新开住宅小区门口挂着“商学院”招牌,吓我一跳,再仔细看,是所谓培养开发幼小儿童“智商”、“情商”的服务商。再注意一下所谓重点小学周边,几乎被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托管班包围。这些实实在在的现象,也是教育的“乱象”,所说明的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有极其旺盛的需求,二是有一大批“知识青年”希望加入到教师队伍,我们对这种现象再不能熟视无睹了,在重视教育上,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点实际工作。也就是在理论上我们要认清“通识教育”和“个人教育”的关系和区别,在行动上使我们城市的中小学数量增加一倍。实现这个目标在经济上不是问题,甚至会促进经济转型与发展,问题是真正认识“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魔咒”。


    进入专题: 教育改革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69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