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做个好人,难且值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2 次 更新时间:2018-09-22 18:47

进入专题: 好人  

李猛 (进入专栏)  


关于教与学

我开过几次《自然法》的课,学生都比较学究气,关心所谓纯粹学术性的问题;但面对现代自然法学派某些特别极端的观点上,大家还是会觉得与日常的生活经验或道德观念有些冲突。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愿意非常深入地去反省我们的日常生活。聪明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假定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但他在课后议论政治时,所用的东西和课堂上讲的理论并不一样。我觉得中国人自己的政治哲学研究,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日常政治话语的大部分东西,大家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受一些简单的意识形态划分的影响,太容易相互争吵而不是相互去听取道理。

而具体到一个人的道德实践,我从来认为,好人是家庭养成的。我有时在大学课堂上讲这个观点,学生不太同意。我说你是一个好人,你就会觉得做好人是有道理的、有吸引力的,而不是一个负担;但另一方面,你要做一个坏人,你大概也会从我的《伦理学导论》上找到很多道理来支持你做一个坏人。当然,我还是希望大家多想一想,毕竟还是有很多人处于摇摆状态。未来中国社会里,每时每刻你都会遇见和你政治意见不一样的人,你有没有能力去听他讲?我希望政治哲学研究能有助于培养真正独立的政治判断力。不过,学生在大学阶段并不需要被某本书或某个老师说服,而是老师能提供让他思考的渠道,他最终对于这些东西的看法,还是要靠自己对政治和生活方式的人生经验和反思。

我觉得中国未来对政治的思考,要慢慢从完全的经济改革的思维方式,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那种思路转变过来。政治不是什么制度更有效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没有哪种选择,可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政治要让大家有个安顿,去面对其中的困难。不是说我们怎么样设计一个制度把所有人都盯住了,这个社会就好了,没有制度能做到。人类社会存在这么多年,并没有发现一个政治社会制度能提供完满的解决方案,去实现所有人的生活理想,解决所有的人生困难。人就生活在其中,许多问题要一代代地去重新考虑,虽然其实折腾来折腾去,选择也不多。我就经常开玩笑说,看科幻小说你能看明白是因为里面有些东西是不科幻的,比如其中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人性,否则你就根本看不懂。

关于古典与现代

就通识教育而言,我还是一个典型的“芝加哥人”,我还是相信读莎士比亚、荷马与柏拉图,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有两点要补充一下。第一,我们对待古典的社会秩序与理想,不能像我们当年对现代社会的态度一样,认为找到了万用灵药。我不认为孔子或柏拉图提供了我们逃避现代社会问题的一个避难所,读古典要抛弃和克服这个幻觉。第二,从个人治学角度,包括我个人在内的我们这一代的学者,最初直面现实困难时,都是从理解西方现代社会出发的。今天我们回头去读孔子和柏拉图,是中国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的一个标志。但是我认为依然不能忽视现代,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现代人就是“小人国”里那些人,在智力和道德上都有残缺和不足。

为什么要关注现代?一是现代是我们进入人性根本问题的入口。比如,对我来说,马克斯·韦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虽然在思想上韦伯没有柏拉图那么伟大。就好像荷马当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但他比较遥远,并不那么容易进入;一个和我的生活更加贴近的中国诗人的作品,却能够接引我去进入荷马的问题。我觉得通过韦伯我可以理解尼采,通过尼采我可以理解柏拉图。其实我们需要一些和我们当代具体生活联系比较直接的作家、思想家、历史家。二是现代社会有这么多困难,我们不能因为找到了古典而不去看这些具体困难。古典提供了对人性最基本的洞察,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人性在今天的表现形式,我觉得这是理解古典的意义所在。

对现代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学要有直接的接触,不能以为这些作品是二流、三流的,完全排斥。我还是认为,我们接触古典更好的方式是从现代进入。包括我周围喜欢做古典的学生们,我都希望他们对现代哲学、现代历史、现代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然后才能知道古典之为古典之处在哪里。否则你很可能把现代人的某些常识的东西带到对古典的理解中,把自己未经反思的意见当作理解古典的决定性前提。没有现代的问题意识,没有现代的生活处境,没有对这个生活处境在经验上非常强烈的直觉和感受,是不会对古典有敏感的。古典恰恰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从人生经验出发进入到人类更根本的东西,我们作为现代人,并没有被封闭在人性的基本经验之外。我觉得孔子如果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去回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对现代社会提出他基于人性根本的理解和洞察。

中国兴起古典热,并不是简单地希望和西方对抗,我认为中国人其实有从自己的文明出发,去把西方文明看成我们传统一部分的倾向,而不是想要从中学习某种权力的把戏。坦率地说,这些东西任何民族自己都有,难道一个民族还需要从另一个民族那里学机诈和霸术么?没有必要。我们真正希望的是从荷马和莎士比亚那里,去理解西方文明对人性最根本问题的看法,这意味着中国文明已经超越了魏源的时代,不是只把西方作为一个敌人来看待了。我们不再把西方理解为制造器物的技术能力和政治制度,而是把西方文化看作对人类最高问题有精深理解的文化,中国人需要在这个高度上去理解西方,并最终使其成为能够丰富我们自己文化的“传统”。

直面“好的生活”

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成为大学里比较有共识的东西。中国历来有读经典的传统,这一点文史哲都有共通之处,甚至英语系也是一样。正如我的一位在英语系的朋友常说的,无论你的理论立场是现代派的还是女性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文本细读的能力,这是整个人文传统核心的思想。我觉得现在的大学受财政体制等各方面影响,太注重学术创新、学术生产这一面,而忽视了大学对人文传统的传承。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不是通过道德灌输完成的,我们都读过王朔,知道道德教育的结果往往是相反的。你越讲道德,他对道德越反感。真正的大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还是通过智识上的经历、通过读书来完成的。我相信人读书懂道理后,会觉得好的生活是有吸引力的。如果说就人性而言,一个人越读书越不道德,那整个大学制度都应该废除了。

举个例子,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里Mr .Collins 和 Charlotte的那种婚姻,是任性的、完全靠个人情感决定的意识倾向与市侩间的角逐。那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有没有一个真正重视感情,又能为这个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持久的共同生活方式的中间路线呢?一个既不任性也不市侩的“好的生活”中,它需要的金钱与社会关系等安顿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大学教育应该要把生活中的这些面向真正展示给人,让他认识到做一个好人其实是一生中最难完成的、但同时又是最有挑战和吸引力的功课,比你写一篇论文所要经历的挑战要多得多。在这个过程中,你读的书会帮你对人性有一些理解和洞察。每个人的气质不同,读书不能完全决定你进入社会后的情感,但在直面“好的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那些挑战时,至少你曾经跟随这些人类最优秀的头脑一起思考过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会有帮助的。


进入 李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好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4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