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慎言“领导情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18 次 更新时间:2006-10-07 00:24

进入专题: 观点争鸣  

晨曦  

“情商”是近年来在媒体出现较多的一个新词语,尤其是一些理论性刊物,情商常被作为研究的对象屡有论述。情商也被一些学者引入到领导学中,有文章指出,“情商概念被领导科学尤其是领导心理学日益关注而形成领导情商观念范畴,是现代领导学的新成果”。本文认为,“情商”是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理论尚未真正形成,说它是“现代领导学的新成果”还为时过早。

一、在学理认知上,情商能否作为概念提出,学界认识观点不一,分歧较多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一词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按照情商说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等人的解释,情商指一个人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情感的能力。情商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相对应,提出情商说的目的在于向人们揭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高低固然重要,但情商状况更不能忽视,而且所占比重、所起作用往往更大,20%IQ(智商)+80%EQ(情商)=100%的成功,就是这一说法的基本注解。

应该承认,情商说对于打破智商决定论,开启人们对事业成功的多途径认识之门有其启示意义。然而在学理认知上,情商说是否规范、科学却一直受到质疑,尤其是当它作为一个有很好卖点的概念在一些领域越炒越热时,情商说的原发地——心理学界却冷寂起来。有资料表明,当前,对情商说真正持赞同态度的在心理学界并不占多数,因为这里有三个基本的认识问题并未解决:

1、情商概念能否成立。按照现今通用的解释,情商在概念上与智商相对应。智商是什么?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即智龄与实际年龄之比,学界更为规范和专业的解释是:智商为个体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根据这个定义,情商应为个体情感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众所周知,智力有高低与好坏之分,情感却没有;智力可用设计量表的方法进行测量,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包括主观体验,又包括生理唤醒,还包括行为反应,量表很难设计也不好测量。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一个无法用高低区别、用量表测定的东西,其“商”怎么去求?求不出商数,“情商”一说怎么成立?

2、传媒现在所讲的是情感之“商”还是情感之“力”。情商说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梅耶等人在其代表作《什么是情绪智力》中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即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对情绪的理解、感悟能力,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这其中,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能力是核心。以后我国一些学者也曾撰文,指出情绪智力还应包括动机、兴趣、意志等等。这样学理上又出现了新的疑问:情商与情智(情感或情绪智力)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用情绪之“力”去解释情绪之“商”合适否?换句话说,现在传媒所讲的究竟是情商还是情绪智力?

3、假设情商说成立,与此相仿的其他说法能否成立。心理学家们注意到一个情况,这就是与IQ(智商)相仿的概念其实还能提出很多,比如:LQ——爱的智商(Love Quotient)、GQ——魅力智商(Glamour Quotient)、SQ——微笑智商(smile Quotient)、MQ——道德智商(Moral Quotient)等等,并且已有人依照IQ的思路,先后发表过大力培养爱商、魅力智商、微笑智商等必要性及现实意义的文章。试想,一些似曾相同的概念纷纷出现,是学科的繁荣还是混乱?对于这一点,国外心理学界其实早有担扰,1997年2月15日,我国《参考消息》就曾以《IQ、EQ、CQ、LQ……搭乘Q列车好不热闹》为题,转载了法国《欧洲日报》一篇批评这种现象的文章。

二、在实证研究上,情商包含范围太广,学界认为内容庞杂,缺乏严谨

把情商引入相关学科并展开实证研究,最早出现在学生教育上,随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开始引入。领导学中提出“领导情商”的问题是近年开始出现。综观各学科的研究可以发现,情商在内容上几乎到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地步。这方面存在两大不足:

首先,把智商以外的东西全部归结为情商过于偏颇。人的能力可以划分为智力与非智力两大部分,其中,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信念等等。也有人从多元智力的角度,把人的智能划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情绪智能等等。可见,从智力与非智力上看,情绪情感只是人的非智力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它并不构成非智力因素的全部内容;从单一智力与多元智力上看,情绪智能也只是各种智能中的一种。情商说“20%IQ+80EQ=100成功”的公式,完全把人智商以外的东西归结在情绪情感之中,这样,包容量太大,实证研究上内容太杂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进行概念炒作,名不符实。客观地讲,情商这个词从创意上讲确有新意,尤其是把它定位在与智商相对应上,更增添了人们阅读和了解的兴趣。一些写作者们就是看中了情商一词具有这种好卖点,于是连篇累牍大作文章,因而,本来很严肃的学术研究渐渐演化成概念炒作,内容究竟是不是那回事,恐怕连一些撰稿者也不好作答。比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情商运用》一文,实际讲的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增强竞争意识、角色意识,树立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情商在这里完全改变了意思。再如《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一文,研究的其实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好奇心、自信心等。还有某网页开辟的“工作中的情商”栏目,居然把《如何与难缠的人打交道》作为其中的一个内容推出。在一组名为《情商课堂》的系列文章中,情商则变成了“情爱”的别名,43篇文章论及的全是男女之事,如“爱情也要划清界限”、“初为人妻备忘录”、“如何看待姐弟恋”等等。就是领导学中研究的“领导情商”,也不过是讲领导者要“内修涵养,外树形象,协调关系”这类并不新鲜而且早已存在于领导学相关范畴的东西。总之,情商在一些写作者那里变成了一个包装漂亮的筐,至于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似乎并不需要讲究。

三、领导学需要研究领导者的情绪情感问题,但应慎提“领导情商”,更不要让这个提法概念化

综上所述,情商现在还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学中慎用“情商”一词应该是理智之举,如果盲目引用甚至提出“领导情商”的概念来,那只会引起新的学术争议。

谈及引用,这里有必要强调两点。

领导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的学科,它以领导活动及其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领导活动的阶级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学科研究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理论为指导;领导活动的社会性,则要求我们在学科研究上必须借助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力求把领导活动提升到理论形态上去认识。这就是说,广泛借用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和成果,是领导学研究中的一大方法和特点。也因为这一方法和特点,领导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被有些人戏称为“杂学”,还有人认为,领导学的理论和观点从来都是在其他理论中“借鸡生蛋”。这里我们不去探究这些看法的对错,但它确实提醒我们,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领导学在对一些理论、观点或词汇的引用上,至少应明确这样两个基本的原则或要求:

其一,要考虑引用对象的学理情况,对不成熟或在本学科有争议的东西不要草率使用。道理很简单,不成熟、有争议的东西尚处于完善时期,其本身就存在缺陷,如果被领导学所用,就会把不足又带进领导学中。情商说的运用就是例证。心理学研究者大都知道,情商说只是提出了一个不太规范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角度新颖但尚不成熟的研究思路,其理论形态并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把它嫁接运用到领导学中怎么合适?

其二,要考虑学术的严肃性,对卖点好、时尚感强的东西应该慎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观点、新概念层出不穷,时尚感强的语汇出现和运用的频率很高,比如:现代社会是电子(electron)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于是“e时代”这个词便应运而生;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后,生产力的观点便在社会许多领域所运用;西方管理理论传入我国以来,霍桑试验、木桶效应等很快就被一些学科所借用。领导学在引用一些卖点好、时尚感强的东西时应注意慎重选择,因为新颖的提法有些并不科学,并且有的昙花一现,生命力很短,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盲目运用,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还是以这三个例子为例,e时代的提法刚出现不久,“e领导”便有人随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被社会认可以后,很快就有人跟着提出“领导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组织管理理论刚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强势领导”就出现于领导学著述中。凡此种种,大量仿制使领导学的新名词、新概念越来越多,表面看是学术繁荣,深层次上则是学术研究趋向无序。此种情况,是无助于领导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

    进入专题: 观点争鸣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2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