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法华安乐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77 次 更新时间:2021-01-18 16:24

进入专题: 如来使   法华经   佛学  

王雷泉 (进入专栏)  


各位善知识:


这篇文章,是我去年为南岳衡山的慧思大师研讨会所作。在四祖寺夏令营授课之后,常住送我到武汉,坐上去长沙的高铁。当时刚经过723动车相撞事件,我买的那张票居然是第一列第一排第一座,如果再撞一次的话,恐怕连人都找不到了。今年到四祖寺夏令营选择这个讲题,当然不会仅仅是这个原因。

今年7月28日,我在山东海阳的“中国佛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会议上,见到净慧老和尚,才决定要讲这个题目。本届夏令营的主题是“心安万事安”,我这篇论文谈的正好是法华安乐行。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净慧老和尚对寺院卖门票的事情发出了“狮子吼”,我在佛教观察博客和微博上也做了呼应。面对“经济绑架佛教”,现在佛门大德不断发出怒吼,这是件好事。记得二十年前,我在赵州柏林寺第一届夏令营上,讲《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就提到:随着宗教自由信仰政策的逐步落实,在政治上对佛教压制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日益下降,但在经济上利用盘剥佛教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勾结伪劣僧,对佛教的盘剥将会愈演愈烈,而它对佛教所带来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政治上的压制,只会激起佛教徒的护教热忱,但经济上的腐蚀,伤害的就不止一代人了。现在利益集团图谋绑架四大名山,在策划着上市。这种倒行逆施,可能对佛教带来否极泰来的推动作用,脓包只有烂了才可能得到根治。佛教界一定会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才会有出路。征得老和尚同意,我选择了讲这个题目。

《法华经》是一部充满危机意识的经典,特别强调“诸佛出于五浊恶世”。面对“深心所著”、刚强难调难化之众生,所提出应对浊世的解决方案,就是理论至圆的一乘佛法,行动至简的方便万行。理论必须彻底、普遍,才能掌握最广泛的群众。但修行的方法必须简单易行,才能把群众统统摄收到佛教的修行系统里来。与对佛灭之后五浊恶世的危机感相伴随,必须动员最广大的的菩萨行者,即《法华经》所提出的“法师”、“如来使”、“地涌菩萨”,在人间展开走向普遍真理和终极神圣的实践。

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提出末法思想的是慧思禅师。天台宗的慧思大师和智者大师,在道宣的《续高僧传》里都被列入“习禅篇”。他们不仅建构了系统的天台教学,也是有修有证的禅师。慧思大师面对佛教内外的现实危机,禀承如来使的精神,在修行上以“住忍辱地”为核心,展开艰苦卓绝的法华四安乐行。

我今天这个报告,通过对如来使精神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在结语中指出:只有越来越多的菩萨行者甘当如来使,像从地涌出菩萨一样,在现实社会登场,才能真正实现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目标。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

《法华经》的基本思想是“会三归一”,把佛教以往各个阶段所传播的各种教法,具体概括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统统汇归到一乘佛法。一乘佛法要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必须提出一套最包容、最广泛、最透彻的理论架构,才能含摄以往所有的佛教思想,这就是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谈到圆理、圆法、圆教,我们打个比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认识,也就是井底之蛙般的一个点。若能把点对点的因果关系连成线,就是很了不起的知见了。能把线与线连成面,就是相当全面的知见了。但是,无论是点、线、面,都避免不了非此即彼的分别。分别,是二的凡夫知见,而佛菩萨是不二的智慧。要达到不二,就要从点的、线的、面的那种分别知见超越出来,达到圆融不二的智慧。因为圆球上的任何一点,都与圆心是相等的。所以,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原理指引下,冷静观察时节因缘,面对五浊恶世的时代环境和刚强难化之众生,方便施设说三乘法门。最后归根结底,都要引向一乘佛法。在法华圆理指引下,把三乘佛法乃至世间一切资生产业,统统汇归到究竟佛法。经过一乘佛法的格式化,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事情都与实相不相违背。

我们先看《法华经?方便品》对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描述: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经文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正处在五浊恶世,也就是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以烦恼浊、见浊为因,以劫浊、众生浊、命浊为果。

劫浊:指时节污浊而灾害起,尤指在劫末所产生的刀兵、水、火、饥馑、灾变、疫疠、夭亡等灾难。我们都看过电影《2012》吧,“2012”已经成为灾难的符号。是不是今年世界就完蛋了呢?未必。“2012”,与其说是天灾,毋宁说是人祸。天灾,我们无可回避;但人祸,我们可以改变。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佛法就是通过改变人心来改变这个世道。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做法下去的话,那《2012》随时可能变成现实。所以,要改变这个劫浊,就要通过改变人心。

烦恼浊:在此劫浊内之众生起贪、嗔、痴及种种烦恼,这就是造成劫浊的因。梁启超在《佛教心理学》这篇论文里提到,佛教对心理现象和心理行为的分析,远远超过西方心理学。在百法中,光是分析人心理行为的就有51种,其中烦恼法就有26种,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大根本烦恼,还有中小烦恼20种,占五十一心所法里的51%,绝对控股。

众生浊:烦恼是我们生命的董事长、CEO,众生就是烦恼中的存在,具此无量烦恼之众生,善少恶多,故受小身、劣弱之果。

见浊:有种种的邪见、不正见,所以对于一切道德不能听闻,听闻了也不能秉受。

命浊:由于见地上污浊,造成我们的生活困苦,恶业弥满,果报显现,如寿命短促。

那么,诸佛于此五浊恶世出现于世,其使命就是为了给众生开启佛之知见,以度化一切有善根有缘之众生。这就是《法华经》提出的,释迦牟尼佛与三世十方诸佛不断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因缘”。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教存在于世界上最重要的理由。诸佛要不断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来教化众生,可见佛教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因为浊世众生太自以为是,“深心所著”,刚强难调而又难化,所以要劳驾佛不断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

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智慧。学佛,就是使我们上升到佛眼的高度。在佛经里,谈到对世界的视角、立场和方法,有五个层次。

最低一个层次,就是我们凡夫的肉眼。通常以鼠目寸光、坐井观天、狗眼看人低等成语,讽刺人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这也说明肉眼对世界的看法是有限的、肤浅的、局限的,乃至于扭曲的、虚幻的。认识到凡胎肉眼的局限性,古今中外都发展出一套巫术的、宗教的方法,希望借助于神秘的力量和方法去了解和掌握世界。在佛教里,这样一种神秘的方式就叫天眼,天眼能看到肉眼所见不到的世界。比如说六道众生,我们凡人能看到的只有人和畜生两道,看不到的世界不等于不存在,那是我们的眼光不行。各民族、各种文化传统中存在的各种巫术和宗教,其实都是为了跳出我们凡夫的局限性,试图用超自然方式去掌握世界。但在佛教看来,肉眼和天眼都是凡夫的知见,即便以天眼看到三界二十八重天,依然是在凡夫层面。佛学不能仅仅停留并迷失在那种神秘的、神奇的、神异的、神通的层面。所以,要借助一双慧眼,我们才能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学佛一定要上升到慧眼,看透三界六道的本质,搞清楚我们生命和世界发展的规律,那就是缘起性空。释迦牟尼悟道,悟的就是缘起性空的实相;他45年说法,说的就是缘起性空的真理。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他以后难产而死。所以,佛教里过生日,是纪念母难日,怀念母亲的恩德。佛圆寂前到忉利天上,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以报母恩。佛从天上下来那天,莲花色比丘尼化身为转轮王,赶在众比丘前,说自己是第一个来迎接佛的。佛说:你错了,第一个见到我的,是现在还在山洞里谛观缘起法的须菩提。须菩提本来也是要下山迎佛的,他后来想到佛说过:若见缘起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领会到,缘起法是佛教最本质的、最核心的价值,它帮助我们打开慧眼。

但是,光自己觉悟还远远不够,要使所有众生都能领悟到真理,那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刚才讲过,众生深心所著,刚强难调难化。你要去传播缘起性空的真理,说不定他就密告你在传播唯心主义的歪理邪说,或者组织批斗会把你打成“右派”。所以,在传播真理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碰到种种磨难,要面对各色人等,那就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度化众生。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菩萨普门示现,应度化的对象是什么样身份,菩萨就呈现为什么样的形态来为你说法。菩萨的智慧,不仅要知道真理的普遍性,还要知道真理的多样性,把真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佛和菩萨要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去教化各类众生,这样的眼光就叫做法眼,这样的智慧就叫做方便智。那么,佛无疑是最深刻、最圆融、最圆满的智慧。到了佛眼阶段,具足五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视野。

所以,我们凡夫不要去追求那种庸俗的、物质主义的那一种东西,把神圣的佛教引入“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邪路。三十年来,被这个祸国殃教的口号伤害最深重的就是佛教,因为天下名山僧居多。去年我在这里讲的课题,就是怎样冲破佛教的围墙困境,走向广阔的世界。我们提出“佛跳墙”战略,天涯何处无芳草,满目青山皆道场。所以,不能被庸俗的、物欲横流的那一种思路把佛教捆死。佛教也不能停留在神神道道的层面,佛教强调的是智慧。

四祖寺称正觉禅寺。印顺导师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判分为多神、一神、梵天、唯心和正觉五种类型。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基本上网罗了西方宗教;从一神教发展到梵天的宗教,即印度教;再从梵天的宗教发展到唯心的宗教,但唯心宗教依然存在着很深的我执;只有佛教是正觉的宗教。所以,佛教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的、神秘的层面,要上升到正觉的层面,那就要帮助我们打开慧眼、法眼和佛眼。《法华经》就是要帮助众生打开佛眼,要开启众生佛的知见,要度化一切有善根和有缘之众生。从理论上讲,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萨要度尽一切众生方证菩提。但是,医治不死之病,佛度有缘之人。佛度化的是一切有善根同时又与佛有缘的众生。正是因为在这个高调行恶的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调,所以佛要有方便权教,要有各种各样方便说法,然后把众生引导到最究竟的一佛乘。

刚才我们讲过《法华经》是一部充满危机意识的经典,面对如此刚强众生,理论必须彻底、普遍,才能掌握一切群众;但是方法要简便,才能使所有众生都能循序渐进找到各自适用的方法。

《法华经》中的佛陀是长行菩萨道而久远实成的,而且还不断地在教化无量无边无数的菩萨,根据因缘还会在我们的世间呈现出来。佛的法身是永存的,对我们众生来讲,如果正好在佛的应化身出世时见到佛,值佛闻法,这当然最好,我们可以在佛世精修六度,都可以成就佛道。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后,只要敬重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以及供养塔像者,虽然所种的因非常微小,但是佛都给予授记,决定我们终将成佛。《法华经》告诉我们,甚至心多散乱之人,只要进到寺庙后,礼拜佛像,哪怕称一声“南无佛”,亦终将成就佛道。如〈方便品〉下面偈颂所述: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小孩子在沙滩里玩聚沙成塔的游戏,这一念善因就决定了生命的导向。学佛,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做起。为什么这么简单、微小的一点善因,就可以“究竟成佛道”?我们在虚空上画一个圆,这一半是光明,那一半是黑暗,我们人正处在黑暗和光明的交叉点上。打开我们的心看一看,占51%的心所法都是烦恼。所以,我们人就处在十法界中明暗交错、善恶交错的汇结点。向上,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我们人在六凡中,处在可上可下的位置。生命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在三十多年前读研究生时,同室的数学系同学要我用五分钟给他讲一讲什么是佛教哲学。我说那四个字就够了:自作自受。诸位,生命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向上,那就是抬头仰望星空;我们也可以选择向下,那就是摸着石子浑水摸鱼。眼下是一个高调行恶的时代,诱惑太多,一不小心就掉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去了。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的头一旦往上,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选择。正是在这一点上,佛教非常重视发心,发心向善,以佛祖作为我们生命最高的榜样,引导生命一步一步上升。不是说“一称南无佛”,你就是佛道了,而是说你避免了堕落。佛教说初发心者皆等正觉,原因就在于此。先从小善做起,积小善而成佛道。

《法华经》不仅在信仰行为上,给我们开启了非常简单的方便法门。在宗教精神的传播中,突出了传播一乘教义的殊胜功德。特别是在如来灭后,凡是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甚至只要听闻其中一个偈颂、一个句子,就能得到清净意根。也就是说,无论是八九万字的《法华经》,还是最小的梵文单元一个偈颂乃至一句,都能使我们的思想净化,并进而通达无量无边的法义。那么推而广之,在掌握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一切世俗的思想理论和士农工商各种资生事业,菩萨行者统统可以从容地去做,作为菩萨行者在人间弘扬佛法的方便,然后把这些方便统统回归到实相的大海。我们读一段〈法师功德品〉中对常精进菩萨说的的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在《法华经》一乘圆理的指引下,不仅三乘佛法统统归向于一佛乘,人世间的任何俗间经书,比如说《论语》、《孟子》、老庄思想,乃至今天的各种思想体系、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等,都可以顺向佛法。诸位,学佛不仅仅是念佛参禅,不仅仅是到了庙里才在学佛法,在《法华经》思想的指引下,人世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与实相不想违背,一切资生事业皆顺正法。

《法华经》在哲学上论证了终极真理——诸法实相,在信仰上论证了久远实存之佛,在方法上统一了出世法和世间法,那么重点就展开为人间的凡夫为了通向真理和终极神圣的菩萨行实践。《法华经》二十八品,尤其在第十品《法师品》之后,重点就是对菩萨所讲。马克思曾经讲过,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宗教思想要掌握最广大的人群,就不能搞小众化。佛教既然要度尽一切众生,在思想上就必须超越狭隘的教派和宗派立场,要用高超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化解一切人为的隔阂、障碍和樊篱,向一切众生打开通向终极神圣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宗教成为信仰者“朝闻道夕死可矣”式的志业,并把一切尘世事物统统有序地涵摄在内。

现在全世界有70亿人口,有宗教信仰的占86%以上,没有宗教信仰的不到14%,这些人群基本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全世界各大宗教纷纷在中国抢摊。在全世界宗教人口中,基督教占33%,伊斯兰教占22%,佛教徒仅占6%。即便佛教把这最后的14%都拿过来,也就是20%,何况现在各路宗教虎视眈眈,再加上那个愚蠢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把佛教圈在围墙里面,所以佛教眼下的状态非常严峻。当然还是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现状是严峻的。所以要用《法华经》的思想,才能掌握最广大的人群。

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学者菅野博史,在《法华经的中心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6.3)中提到,如果把“一佛乘的思想”和“久远的释尊”这两个思想比喻为两个巨大的建筑物的话,那么支撑它们的大地,就是在释尊涅槃后担当起受持、弘通《法华经》使命的地涌菩萨。什么叫地涌菩萨呢?指的是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迹门的法华以后,即将说本门的法华时,无数久远之前就受到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无量大菩萨众从地下涌出,升腾到空中,这称作本化之菩萨。“迹”就是现象,相当于脚印;“本”就是本体,相当于脚。《法华经》分成本门和迹门两门,迹门前面十四品,本门后面十四品。我们看《法华经》里〈从地涌出品〉所说:“佛说是语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诸位,我们要做从地涌出菩萨,才能支撑起这两座大厦。照片上是我们复旦大学的光华楼,我在西主楼的25楼。如果说这栋大楼代表着“一佛乘”思想,这是真理的普遍妥当性;那栋大楼代表着“久远实存之佛”,这是信仰的久远实存性。那么,支撑它们的大地就是广大的地涌菩萨。一乘佛法这个高妙的思想,一定要建立在广大的群众基础上。这个群众基础就是菩萨行者,就是地涌菩萨,就是如来使。那么,我们就要做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撑起这两座大厦。

我们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如来使。在《法华经》的第十品〈法师品〉中,把受持、诵读、讲说《法华经》的人称作如来使。这个如来使就是如来的使者、使徒,是从佛的世界派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人间传播《法华经》的思想。作为佛陀的使者,肩膀上担荷着如来的使命,在人间行的是如来之事。下面三段与如来使有关的经文,都在〈法师品〉里: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药王!其有读颂《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日本学者田村芳朗和梅原猛在对话中认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耶稣的“使徒”。而且如来使这个概念在其他佛经中很少见,基本上就出现在《法华经》里,所以在充满危机的末法时代具有警世的作用。(《天台思想》)

我曾经用电脑搜寻,在两部典籍里有如来使的表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里提到,“出家是如来使”。与《法华经》意思有点接近的,是《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告迦叶波:有四法具足,令诸菩萨一切生处,出生菩提心,直至菩提而坐道场而无障碍。

迦叶白言:云何四法?

一者、不为身命而行邪见妄言绮语;二者、去除一切众生虚妄分别;三者、为其佛使发起一切菩提种相,如实名称流遍四方;四者、所有一切众生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说今得。

迦叶,如是四法具足菩萨,一切生处出生菩提心,中间无迷,直至菩提坐道场座。我今于此,重说颂曰:

不为自身命,邪说及妄语;

心恒愍众生,除妄及懈怠;

能作如来使,及为众生师,显发行菩提,名闻遍四方;

教化诸众生,令成无上觉,安住此法中,菩提心不退。

里面论述菩萨具足菩提心的四法,其中第三是:“为其佛使发起一切菩提种相。”与此相应的偈子是:“能作如来使,及为众生师,显发行菩提,名闻遍四方。”可见如来使这个观念,对我们来说相当的重要,相当的珍贵。


二、慧思的末法意识与对治实践

我们看慧思大师的末法意识,他针对末法时代的来临采取了哪些措施。《法华经》特别指出,菩萨行者要发愿在佛灭后的恶世末法时代,要不惜身命,忍受种种的诽谤、辱骂、迫害等种种磨难,修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刚才提到的如来使,没有明确的身份级别限制,四众弟子只要发愿在末法时代,不畏邪恶艰难,负起弘扬佛法的使命,他就是如来使者。《法华经》关于“如来使”精神的独特看法,在慧思的思想体系里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受慧思的影响,天台宗学说具有强烈的末法意识背景。尤其到了南北朝后期,表面上佛教蓬勃发展,在北方寺庙里的僧尼白徒人数达到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在佛教史观上,却迎来了悲凉的末法思潮,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种种对应的措施。

我们先看思想。南北朝后期从印度传来了一些末法的经典,这些经典记载着当时印度经历过的一些法难。法难不仅中国有,印度也有。唐朝玄奘法师的老师戒贤论师,就在一次法难中被活埋,但印度士兵干活有气无力,活做得不彻底,他晚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然后等玄奘前来。自印度巽迦王朝(BC.187-75)以后,由于西方异族侵入,国内混乱,就经常对佛教徒进行迫害。这个时期成文经典中,经常会出现对正法灭尽的忧虑。南北朝后期传入中国的法灭经典,使《法华经》里已经具有的危机意识,成为更具体可感的现实危机。在卫元嵩上书北周武帝废佛的前一年(566),那连提黎耶舍译出《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详述有关五浊的世相,与劫尽末法世的情形:

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

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讼,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以上五个阶段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另外,在《法灭尽经》里恶王出现、正法灭尽的说法,也是关于法灭思想的记载。以上是从印度传来的关于末法时代的一些经典描述。

中国最早提出末法思想并见诸文字的,是北齐的慧思。慧思大师在《立誓愿文》中提出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说自己出生时当末法的第八十二年。他怎么算的呢?南北朝通行的佛灭年代,是依据法上之说,推算到周穆王五十三年(BC.949),跟我们今天通行的说法不一样。那么依据这一说法,进入末法的时期,在南朝是梁元帝承圣元年,在北朝是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也就是说,进入末法时代的时间,在中国是公元552年。这一年限正好距离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灭佛(446)后一个世纪以上。这个时候,大量的末法经典从印度传进来,现实中又有帝王对佛教的迫害,这对当时南北朝佛教界思想上所带来的震撼,比我们现在看《2012》大片还要厉害。

慧思的活动时间,正处在两次灭佛运动之间。慧思之前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为应对统治者灭佛,他造了两部金字经典:《大品般若经》和《法华经》,时当558年。从慧思《誓愿文》可知,他用金字造佛经也是为了法灭以后可以把佛经保存下来。过了16年,又碰到第二次灭佛。北周武帝受道士张宾及还俗僧卫元嵩之蛊惑,于建德三年(574)下诏并废佛道二教;建德六年灭北齐,复下诏悉毁齐境佛寺经像,僧尼三百万悉令还俗,北方佛教一时声迹俱绝。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灭佛非常残酷野蛮,和尚是被活埋的。但北周武帝灭佛的规模更大,把寺庙里的僧尼和依附在寺庙里的白徒统统驱赶出寺庙,变成编户齐民,即承担国家税收、劳役乃至兵役的普通居民。当时中国北方一共是2900万人口,躲在庙里的就有300万。在一个多世纪中,连续有二个帝王发动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这给中国佛教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给天台宗思想学说带上了浓烈的阴影。

在北朝和隋唐初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末法来临的悲凉的时代思潮。已经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了,今后会不会再发生?难说。所以,为了应对统治者毁佛灭法的暴行,从昙曜开始,开凿石窟、塑造佛像、抄刻经典,成为一代代佛教徒为让“正法久住”而前赴后继的悲壮事业。尤其是慧思大师门下弟子静琬法师,发愿刻房山石经。每次灭佛都把佛经烧了、把佛像砸了。为了使佛经能永远保存下来,在石板上把佛经刻下来,秘密地藏在山洞里。这个石经运动延续了一千多年,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北京的房山石经。刻石经显然是应对灭佛事件之举,要把佛经保存下来。现在也有寺院的方丈,曾经筹划用几个亿刻石经,刻完以后在寺庙的地下室里密封起来。我说我们要学习静琬法师的精神,而不是盲目地搞形式主义,哪一天真要灭佛了,只要派一个工兵班就全搞定了。要使正法久住,还是要因时因地、因地制宜。现在完全可以做电子光盘,把佛经放在虚空藏中。我曾与一位法师开玩笑说,真想做点事的话,建议与国家航天局搞好关系,预定两张船票。中国宇航总有一天是要登月的,花五千万或一个亿去买两张船票,跟着宇航员上月球,先洒净,然后把金字佛经放在月亮上面。既支持了国家的宇航和国防事业,又把佛法弘扬到太空,这多好!

总之,为了应对灭佛运动,一大批佛教徒为了使正法久住,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世道日浊,众生业障深重,所以在依赖于自力解脱的同时,另须依靠他力即阿弥陀佛的接引,几乎成为慧思、智顗同时代人的共识。净土思想的产生,也是在这个时期蓬勃开展起来的。

慧思大师从早年开始,就诉诸悲壮的苦行实践。在《立誓愿文》里提出,首先在修证上完善自己,能够开发出六通,方便对人说法,希望自己能够长寿到迎接弥勒菩萨成佛。在北方,昙鸾把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结合起来,经过道绰、善导等人的发展,终于形成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净土宗。最突出的是三阶教,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之时,身处在秽土之处,众生多是破戒破见之人,又无正法治化的王者,所以既不须持戒,又不须义解,只需要礼忏地藏菩萨﹑行头陀苦行和无尽布施,就可以免去一切罪。三阶教当时非常兴盛,隋朝时候达到鼎盛,很多贵族都把财产寄放在三阶教寺庙。寺庙里面财富很多,很多人向寺庙里借钱,把田契、珍宝作抵押,这是中国典当业的来源。因为三阶教提出时当末法之时、地处秽土之处,应破戒破见之人,又无正法治化的王者,其他宗派的领导就向政府告密,说诽谤政府、贬低王者,所以后来三阶教在政府的镇压下销声匿迹了。

我们再看慧思所受到的磨难。慧思大师受到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的剌激,他在河南光州曾造金字《大品般若经》和《法华经》各一部。《立誓愿文》当作于造金字《大品般若经》之年,从造金经时慧思年四十四岁推断,大体上在558年。你看他的愿望:

愿此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及七宝函,以大愿故,一切众魔诸恶灾难不能沮坏。愿于当来弥勒世尊出兴于世,普为一切无量众生,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这是他应对末法来临的一些举措。慧思悟道以后名声远播,徒弟也日益增多,由此也招来了教内的是非乃至陷害。慧思由于论议、讲说大乘经典,尤其是讲说大乘般若之学,一再地受到北方恶论师的毒害,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危难。最后一次,有人给他送上食品,徒弟们都给毒死了,慧思凭他深厚的内力把毒排掉,又活了过来。慧思所受的四次毒害,与同时代的禅宗二祖慧可在教内受到的残害,几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在盛行小乘禅数之学、一般俗僧以建寺造像度僧为第一功德的北方,当时初创的大乘实相禅法,以及达摩祖师传来的宗门禅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几乎无法立足。禅宗的达摩非常孤独地在北方面壁九年,然后把禅法薪火交给了慧可;慧可交给了三祖僧璨;僧璨大师交给四组道信之后,才在我们这里的双峰山下建立农禅并重的道场;然后交棒给五祖弘忍大师,才有上千徒众聚集。延续真理的祖师往往是非常孤独的,但薪火相传,不绝如缕。

禅宗二祖慧可和天台宗的慧思,他们当时所受到的迫害来自于教内的恶论师,同时还要面对教内的腐败现象。末法时代,不仅教外有毁佛灭法的运动,教内也有败法破戒的勾当。当时佛教界因极度膨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出现了腐败现象,现实亦证实了印度传来的《摩诃摩耶经》、《大集月藏经》等经典中所描绘的浇季末法的世相。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周武帝灭佛事件过后二十年,慧思的徒弟智顗在《摩诃止观》中还提到:“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这个时候已经是隋朝了,说在淮河以北地区,有一种行邪空之见而滥称大乘的人,放弃戒律禁例,无恶不作。这样的破戒之徒,使百姓对僧团产生轻慢之心,视之如草芥;也使国王大臣找到镇压佛教的借口,造成毁灭佛法的惨祸。而且,这种邪空破戒之言行,像毒气一样深入僧团中,现在还没有改变。

由于个人的痛苦遭际,加以东魏北齐战乱不已,使慧思不断南下避祸,并最终归老于南岳衡山。在这地域上向南方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他的思想体系和止观实践。


三、以《安乐行义》为代表的“新法华学”

通过刚才简单的介绍,可知慧思的身世和修行方法,与《法华经》中的菩萨行者一样,走的是一条被误解、受迫害的道路。由于《法华经》提倡的是积小善可以成佛道,迈向涅槃解脱的道路唯有一佛乘,甚至主张像提婆达多这样的恶人及女人也能成佛,这样的理念与一般的教法相违,因而受到诽谤。所以,《法华经》的行者,那些弘经的法师,要在世间弘扬法华的思想,所对治的方法,是行持“柔和忍辱”,以避免流血、悲惨的事件发生。

慧思所造的两部金字佛经,是他最为重视的《般若经》和《法华经》。在《立誓愿文》中,慧思这么说:

为护正法发此愿,故造金字《般若经》;

为护众生及己身,复造金字《法华经》。

慧思所讲授的法华学,体系最为完整者,要推《法华经安乐行义》。慧思所讲的法华经学,与当时佛教界传统注重注释阐释不同,他是直接阐述法华的“教相”和“观心”,重在修行,所以被当时学者称作是“新法华学”。《法华经安乐行义》开宗明义指出: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合掌礼拜如敬世尊。……

慧思是以一佛乘圆理,把一切众生看作如佛菩萨一样而礼拜恭敬,从而整合了末法时代的一切修行。慧思把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归于四类,现根据《法华经安乐行义》和《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所谈到的四类根机,表列如下:

声闻——缘觉——钝根菩萨——利根菩萨(《法华经安乐行义》)

下智——中智——巧慧上智——顿觉上上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面对这四类根机,慧思把一乘佛法落实在众生法中,他提出:“谓一切众生,皆是一乘故。”真理要摄受一切众生。我昨天在山东博山正觉寺,他们那里第一次举办夏令营,我讲的是《法华思想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在西方基督教背景下,有三种宗教对话的范式:“冲突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我翻译过三本禅宗方面的书:《禅宗与精神分析》、《禅与西方思想》和《苏格拉底也是大禅师》。正好这三部书也代表着三种东西方思想对话的进路:《禅宗与精神分析》相当于两圆相对,即东西方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所以需要在东西方思想上架一座桥梁加以沟通,这是铃木大拙和弗洛姆所做的事情。《禅与西方思想》相当于两圆相交,阿部正雄认为东方思想里面有西方思想重逻辑、重分析的潜流,西方思想里面也有重直觉、重顿悟的潜流,所以东西方思想才能相交,对话才有可能。包卓立写的《苏格拉底也是大禅师》相当于两圆相合,认为东西方思想本来就是一体的。中国古人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东方有圣人焉,西方亦有圣人焉。现在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西方在苏格拉底以后背离了原来重直觉、重顿悟的传统,走向重逻辑分析的道路,所以现在要使东西方思想最后走向汇通。这个两圆相合的进路,有点类似于西方宗教对话的第三个模型“多元论”。真理是统一的,世界的、生命的、终极的真理,无论是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我们不过是走向真理高峰的攀登者。我们走向珠穆朗玛峰,可以从青藏高原登山,也可以从平坦的尼泊尔南坡登山。现在人世间各种宗教、思想、学说,其实都是对真理的探索、诠释、反映。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各民族的思想、各种宗教就不存在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冲突,大家取长补短,思想才有在对话中走向汇通。

所以,真理必须普遍,才能掌握群众。最上利机的妙法,同时就涵盖了一切众生,所以慧思提到“为一切众生揭示一乘”。认为妙就是众生妙,法就是众生法。他用莲花来比方,莲花的成长过程中,花和果是同时存在的,比方不历阶梯的法华三昧的修行。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它不长在高高的山岗上,而是长在卑下的淤泥中,这就比喻高超的佛法不能离开五浊恶世、不能离开世间、不能离开众生。佛法是为众生而存在的,莲花表明了佛法“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它生存在红尘世界,但它自己不受污染,它的使命就是净化这个滚滚红尘。

慧思以莲花花果同时之性质,强调不历阶梯的法华三昧之修行:

狂华者,喻诸外道。余华结果显露易知者,即是二乘,亦是钝根菩萨,次第道行,优劣差别,断烦恼集,亦名显露易知。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断烦恼。若证《法华经》,毕竟成佛道。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

狂花,比喻各种各样的外道,虚诳不实,结不出修行的果实。其他水陆各种花,比喻声闻、缘觉二乘和钝根菩萨,他们都是断惑证果有次第的道行,以其知见有优劣的差别,循序渐进的修行,其果位也是显露易见的。而以莲花比喻法华菩萨,修的是不历次第的圆顿法门,所以“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

在上述所判的四类佛法中,慧思特别重视的是利根菩萨所行的法华三昧,称其为圆顿一乘法门,为一切修大乘者所必修。慧思根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撰《法华安乐行义》这部著作。他认为禅定不仅仅体现在坐上,末法时代的众生,只有在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事中,时常深入到一切微妙禅定,使心意坚定没有任何沾著,才能印证实相,恢复本来清净无垢的法身。

法华三昧是利根菩萨直证佛果的“不次第行”,它分为有相行与无相行两种法门。有相行,就是通行的有具体仪轨制度的修行,慧思及智者早期修的就是这种有具体行相的读诵行。无相行,就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时时刻刻所修的四种安乐行。

这四种安乐行,与《法华经》的弘经三轨是结合在一起的。《法华经》中说,如来于三世宣说各种各样经经,就数《法华经》最难懂,其中教理最难使人信服。我们看〈方便品〉,舍利弗三次请佛说法,三次被佛所阻止,“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我这个法非常难懂,你听不懂。经过舍利弗三次请法,正当佛开示要说法的时候,在座有五千声闻弟子站起来向佛合掌告退。当时佛说:“增上慢人,退亦佳矣”。现在把这些枝枝蔓蔓去除以后,剩下的都是坚定的贞干了。佛说法的时候尚且有五千增上慢人退席,何况是在佛灭之后?所以在〈法师品〉中,特别强调在佛灭之后的如来使者,要以慈悲(如来室)、忍辱(如来衣)、空性(如来座),作为弘扬《法华经》的规则,即弘经三轨。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太虚大师的《法华演讲录》对弘经三轨的解释:

如来室——如来自证之第一义空法性,即为如来所常安住之室。惟此以利乐众生言,故以大慈悲心为室。如来衣——柔和忍辱心是。衣以外调寒暑、内护身命为用,能柔和忍辱,则足以外遮暴恶,内持贤善,故即名著如来衣。如来座——一切法空是。盖如如智之谓如来,如如智常契证于一切法毕竟空寂之如如理体,即名坐如来座。

与弘经三轨互为表里的,就是〈安乐行品〉中所述的四安乐行。这四种安乐行是菩萨在五浊恶世弘扬《法华经》时,所必需遵守的那种严酷的修行方法。首先,要安住于菩萨行处和菩萨亲近处,这里重点谈的就是忍辱,安住于忍辱;第二,当口宣说《法华经》时,要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等恶行;第三,当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第四,发菩萨行的誓愿时,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这是《法华经》里所谈的四安乐行。

慧思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所表述的四种安乐行是:第一,正慧离著安乐行(即众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三忍);第二,无轻赞毁安乐行(或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第三,无恼平等安乐行(或敬善知识安乐行);第四,慈悲接引安乐行(或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简单地讲,就是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

在四种安乐行里面,重心在于忍。慧思首先解释“安乐行”三个字:

云何名为安乐行?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

对安、乐、行三字的解释,建立在对一切法的理性观照上,在佛法修行上即表现为“忍”义。我们打开《法华经》的〈安乐行品〉,在讨论四安乐行时,首先论述“菩萨住处”,即菩萨活动的场所,其规定就是“住忍辱地”。太虚大师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凡小乘法以离欲为本,而菩萨法则以无嗔为本,菩萨以忍辱为住。”

我曾经以“一二三四”,概括佛学的要点。“一个中心”,以成佛作祖为中心,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名山上市为中心。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那么佛教就是以提高一切众生的思想觉悟、清除精神污染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和道德支柱业力论。缘起论指向性空,业力论指向因果之有。我们从性空引出智慧一轮,从因果业力引出慈悲一轮,所以佛教的核心价值是智慧和慈悲。“三项基本原则”,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归结为《法华经》所说的一实相印。我们用三法印,作为判分一切佛法与假冒伪劣佛法的根本原则。“四条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圣谛。苦,是对现实世界的价值评判。集,苦的根源在于精神污染、思想打结,就是各种各样的烦恼。通过苦谛和集谛解释世间的因果关系,要消灭苦果,必须从根源上清除精神深处的各种污染,清除种种妨碍我们认识真理的障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灭,灭去痛苦以及造成各种痛苦的烦恼。灭谛是佛教所要达到的宗教目标,不是灭掉我们的生命,是灭掉生命的痛苦状态,走向安乐的理想境界。道,达到理想境界的方法、道路。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典,都是为众生走向理想境界而设。大部分经典内容主要谈的就是道谛,即学佛之道、成佛之路。

由此可知,经典告诉我们的就是学佛的方法和途径,小乘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发展到大乘,把大乘菩萨道万行概括为六度。六度涵盖了小乘的戒定慧三学,所增加的布施、忍辱、精进这三个项目,都是佛教社会化的产物。佛教不能仅仅生存在深山老林中,它必须走向社会,深入人群,那就必须历练这三种项目,行人之难行、忍人之难忍。《法华经安乐行义》重点谈的是忍辱行,《金刚经》前面谈布施,后面重点谈忍辱。若修菩萨道,就必须把佛教思想在社会上传播,尤其今天信佛教人口仅占世界信教人口的6%,要走向94%的人群,就要准备好被人批评、辱骂、诽谤乃至迫害。大乘菩萨行中的忍辱行不是空谈,既然要把善法向众人传播,要让佛法走向世界,就必须承担各种各样的苦难,所以四安乐行重点讲“忍”。慧思在《法华经安乐行义》后半部中,主要以众生忍、法忍、大忍(亦名神通忍)三种忍,阐述如何才能住忍辱地。慧思在解释修行“众生忍”的时候,阐发了极有价值的思想:

第一,菩萨对受人打骂轻辱毁呰,应修空观忍而不报。

菩萨受他打骂,轻辱毁呰,是时应忍而不还报。应作是观:由我有身,令来打骂。譬如因的,然后箭中。我若无身,谁来打者。我今当勤修习空观,空观若成,无有人能打杀我者。若被骂时,正念思惟,而此骂声,随闻随灭,前后不俱。审谛观察,亦无生灭,如空中响,谁骂谁受。音声不来入耳,耳不往取声。如此观已,都无嗔喜。

在人家辱骂诽谤的时候,坦然受之,宠辱不惊,自修空观,所有骂声统统不能进入我耳中。

第二,菩萨对一切众生恒与软语,欲引导使发菩提心。

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无打骂,恒与软语,将护彼意,欲引导之,于打骂事,心定不乱,是名众生忍。众生若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故名众生忍。

对一切众生都要讲善语、柔软语,遇冤屈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金刚经》中提到世尊五百世以前当忍辱仙人修苦行时,受歌利王冤枉,以为他在与后宫妃嫔们调笑,一刀一刀把他凌迟处死。佛的前身以甚深空观化解之,尽管遭受凌迟之苦,心中仍然悲悯国王嗔心如此之重,要于成道之后先来度化他。

第三、菩萨对恶人应勇猛诃斥,以调伏令发善心。

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令改心故,或与粗言毁呰骂辱,令彼惭愧,得发善心,名众生忍。

前面两条谈忍辱容易理解,我们重点讨论第三条,对恶人要行打骂、拳打脚踢,令他改恶从善。在这里慧思自设宾主,摧伏恶人的行为,表象来看类似嗔想,为何也可以称为忍辱呢?慧思的回答是:打骂不嗔、慈悲软语,只是新学菩萨所行的世俗忍,真正的大菩萨应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作所为都要看是不是对众生有利。如果对众生有利,对恶人恶事就可以拳打脚踢乃至于把他干掉,这也是菩萨的住忍辱地,摧伏恶人是菩萨的大方便忍。

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涅槃》中说:譬如往昔仙豫国王,护方等经,杀五百婆罗门,令其命终入阿鼻地狱,发菩提心。此岂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复说:有德国王,护觉德法师,并护正法故,杀一国中破戒恶人,令觉德法师得行正法。王命终后,即生东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众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三弟子。诸破戒黑白恶人,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于地狱中自识本罪,作是念言:我为恼害觉德法师,国王杀我。即各生念发菩提心,从地狱出,还生觉德及有德国王所,为作弟子,求无上道。此菩萨大方便忍,非小菩萨之所能为。

真正的大菩萨,要行大方便忍。如果仅停留在新学菩萨的世俗忍层面,对恶人不作斗争,让他增长恶行、败坏正法,那么这样的菩萨就是恶魔,非菩萨也!甚至连声闻小乘都谈不上。所以,菩萨并非都是慈眉善目相,对待恶人恶事,菩萨理应现金刚怒目相,以勇猛的精神和手段来对治。为此,慧思特别引《涅槃经》中往昔仙豫国王及有德王对治恶人的事迹,证明“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绝非菩萨的大乘行为。在慧思看来,单纯求世俗忍,既不能护法,也不能护众生。所以对恶人恶事的忍让,与行魔业无二。

为此,慧思重申什么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

菩萨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譬如大地生长一切世间万物,忍辱亦复如是。菩萨修行大忍辱法,或时修行慈悲软语、打骂不报,或复行恶口粗言、打拍众生,乃至尽命。此二种忍,皆为护正法、调众生故。非是初学之所能为,名具足忍。

《法华经安乐行义》这里所谈,非常直截了当,我们看上去有点惊世骇俗。其实佛经里面早就谈过这个问题,如果坐船时碰上海盗,把海盗制服了,就拯救了一船的众生。如果我们在“911”事件中被劫持的飞机上,有恶人要去撞大厦,你就要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恶人制服,你就拯救了飞机上的人,也拯救了世贸大厦里的所有众生。当然,杀这些恶人的果报还得由自己承担。宁可自己下地狱也要拯救众生,对恶人恶事不是一味的忍让。这里就有一个原则:如果光是为了个人的生命或利益,受人打骂可以忍;但为了众生的利益,面对那些忍无可忍的恶人恶事,就要挺身而出,该打的打、该骂的骂、该杀的杀。否则,与行魔业无二。真正的大方便忍,就看是否对佛教、对众生有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佛教界已经培养出一批新锐。二十年前参加夏令营的营员里,已经涌现出一批少壮派法师,这次夏令营里也有他们给你们讲课。可以想象,在座诸位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在你们中会出一批工程师、董事长或者政府官员,当然也会出若干个大法师,推动中国社会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力量可以对那些绑架佛教的恶人恶事说不了,不仅可以在口头上呼吁,也可以在行动上阻止他们的恶行。这次为什么让我们复旦禅学会的会员和中欧商学院一些同学过来。希望你们中有若干个会计师、精算师、房产评估师、律师等等,找那些个绑架名山上市的企业算算帐。你既然把佛教名山作为商品图谋上市,那就按照商业规律来跟你谈谈股份的构成。可口可乐四个字的品牌价值,要值几百个亿。井冈山、黄山都是自然景观,你把它打包上市值几个钱?它们与四大名山的差额,就是佛教的无形资产,它应该归向于佛门,在我看来至少可以占到控股地位。四大名山,若离开了四大菩萨,那就什么都不是。对付恶人,就要用这种方法。这个钱拿过来,不盖庙、不塑佛像。不是说社保基金不够吗?不是说养老金发不出来了吗?行,咱们就用来拯救众生,做佛教的养老基金、社保基金怎么样?咱们为国分忧。

所以,要弘扬如来使的精神。什么叫忍辱?个人利益可以容忍,众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要挺身而出,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该算账就算账、该打官司就打官司。


四、结语:做从地涌出的菩萨行者

《法华经》所宣示的“如来使”,在世风日下的末法时代,代不乏人,代代都有如来使的涌现,所以如来使就成为具有悲壮色彩的弘道者的代名词。灌顶在《摩诃止观序论》中,对智顗临终“安禅而化,位居五品”的修证果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故《经》云: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人,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况五品耶?文云即如来使,如来所使,行如来事。

灌顶在这里引证了《法华经》中〈分别功德品〉和〈法师品〉的二段经文,说明智顗大师的五品弟子位,正好相当于如来使的功德。强调在人间弘扬法华精神的菩萨行者,虽然还是凡夫,未脱凡夫位,但已足以为世人所依怙,奉为导师,成为颁行如来佛旨的使者,为如来所派遣,宣扬佛的因果。

唐朝道宣律师圆寂以后,皇帝都给他写悼词,唐穆宗制赞曰: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龙鬼归降,天神奉事。

声飞五天,辞惊万里。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对道宣的评价无以复加,里面最闪光的赞美,就是“代有觉人,为如来使”。所以,龙天、鬼神都来归依、奉事道宣律师,他的声望远播印度五天。

据《太虚大师年谱》所载,宣统元年(1909—1910)时太虚大师刚刚21岁。当时圆瑛法师住持宁波接待寺,举办佛教讲习所。太虚对他期望很高,赋诗持赠:

会入一乘皆佛法,才皈三宝即天人。

当为末劫如来使,刹刹尘尘遍现身。

三千世界真经典,剖出微尘也大奇!

珍重斲轮运斤手,总令机教得相宜!

在法华思想的引导之下,教化众生能够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得心应手。斤就是斧头。屠夫杀了几十年牛,刀还是锋利得像新的一样,这叫游刃有余。但比他更牛的是个木匠,鼻子涂上石灰,一斧子下去把石灰削掉,鼻子毫发无损。如来使在世间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总令机教得相宜”,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法华经》里所谈在人间弘扬佛法的如来使,其人格的楷模,其气质和风范,亦如孟子所描述的“大丈夫”: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们以慧思大师为例,通过对如来使精神与实践的历史考察,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越来越多的菩萨行者甘当如来使,像从地涌出菩萨一样,在现实社会闪亮登场,才能真正实现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目标。

希望诸位做如来使,做大丈夫!



进入 王雷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如来使   法华经   佛学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9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