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平:深圳改革开放实践的基本经验

——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18 次 更新时间:2018-07-02 15:28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张思平  


本文是“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第三部分。作者张思平系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深圳不仅建成了2000万人口的全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创下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还在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为中国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客观地总结分析深圳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将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圳的改革开放经验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大量并具体的。从全局的角度看,深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基本经验大体上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伟大方针不动摇


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来看,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国共产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高决策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的最重要决策者。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深圳作为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最重要试验场,对深圳特区一以贯之地予以坚定的支持。尤其是在深圳特区改革开放遇到特殊困难的关键时刻,都是邓小平鲜明且坚定的支持,使深圳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不断开拓新局面。比如当1985年前后,深圳特区面临着“外国租界”“走私通道”“内地输血”“一夜回到解放前”等外部强大压力的时候,邓小平在1985年7月15日会见外宾时明确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试验,现在看来原来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又如在中国经历了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后,在全国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特区“姓社姓资”大争论的恶劣环境中,深圳经济特区又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在深圳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并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著名论断。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不仅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而为深圳更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了历史机遇,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完全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没有邓小平的坚定支持,就不可能有深圳特区如此的成功。


对邓小平这位历史老人,深圳人民心存感激之情。是深圳在全国树立起第一幅邓小平画像,树立了第一座小平同志铜像,每年邓小平同志的纪念日,深圳人民都自发地向小平同志献花致敬,以表怀念和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几代深圳人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不动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丰富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初期,老一辈的开荒牛们就解放思想,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提出“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经济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四个为主的方针,并通过价格改革、各种要素市场的建立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使深圳最早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突围出来,开辟了一条通向市场经济的探索新路。


又如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深圳最早冲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大胆探索和实践证券、股票、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坚持以小平同志关于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几十年来,深圳在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时,基本上没有发生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的无谓争论,从而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历史紧迫感和务实精神,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取得了深圳质量和深圳效益的辉煌成功。深圳的实践和经验,为丰富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在姓“公”姓“私”的问题上,深圳几十年来也按照小平同志的理论勇于实践和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的发展方针,大胆引进香港和国外资本投资特区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出台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深圳把财产占有社会化作为产权改革的总方向,为不同所有制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21世纪初,深圳又对国有企业布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将竞争领域的劣势企业整体退出,使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保障城市运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目前民营企业在深圳所有制结构中占绝对比重,涌现出华为、腾讯、中兴等世界级高科技企业,以及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全球著名金融企业,国有企业在保障城市运营、公共服务、城市安全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深圳独特的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实践,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中也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包括改革中出现的不完善甚至失误。每当深圳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遇到一些问题时,深圳总是从改革的角度分析问题,以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式去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不动摇。比如,当20世纪80年代改革中遇到一些企业和人员利用汇率差进行套利,干扰外汇秩序,甚至与有关政府部门内外勾结,倒卖外汇指标,进行经济犯罪的时候,深圳大胆地通过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利用市场的机制手段解决汇率差的问题。在土地转让、建筑工程、国企改制、金融等领域出现腐败和不正之风时,深圳通过建立土地转让市场、建筑招标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改革的方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又如,为解决政府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中出现腐败的问题,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经验,成立全国第一个政府监察局。进入21世纪后又探索政府体系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的方式,并通过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探索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综合性解决政府公务人员的廉洁从政问题。再如,为解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生活困难的问题,深圳通过改革政府财政体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同富裕工程等改革的方式,探索解决经济发展起来后出现的新问题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改革开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当前社会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包括腐败严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不足等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和问题,除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水平以及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失误有关,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不配套,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倒退造成的,而不是改革开放必然带来的,更不是邓小平同志确立改革开放伟大方针出现了重大偏差造成的。比如社会上严重的腐败主要是市场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不配套,权力得不到监督约束带来的;公共服务不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及时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主要是垄断行业改革、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以及财政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等等。因此,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能采用“左”的观点和主张,否定邓小平同志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采取经济上倒退到计划经济,消灭私有财产,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政治上回到“文化大革命”,重新进行阶级斗争的方式,而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领域各项改革。四十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而要解决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也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这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偏离


在四十年间,深圳从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从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归功于坚持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目前,最能代表深圳改革开放特征的是“市场机制”+“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制度是深圳经济成功的最根本的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无疑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


自1980年成立特区之初,深圳就踏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探索之路。几十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和完善过程中,虽然每个阶段提法不同、重点不同、取得的进展快慢不同,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始终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偏离,并且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特区建设初期,在全国总体上实行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理论界还在讨论价格改革“以放为主”还是“调放结合”时,深圳特区的开拓者已经在实践上大胆进行价格改革,在特区建设过程中放开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建立各种商品市场,初步发挥市场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基础作用,以市场机制、价格杠杆解决了深圳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为全国的价格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深圳在市场主体和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又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大体形成,从而使特区克服了1985年前后因全国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给特区发展带来的困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上了一个大台阶。比如,通过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的建立,吸引大量资金涌入深圳,奠定了深圳作为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鼓励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允许技术、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入股办企业,吸引全国科技人才南下创业,诞生了华为等第一批全国高科技企业;通过劳动工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吸引几十万劳动力,满足了深圳“三来一补”制造业的用工需求,为深圳及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吸引内地一大批优秀人才参加特区建设,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孔雀东南飞”的全国人才大流动的格局;等等。


21世纪初,深圳又以产权改革为主线,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大调整,国有企业从商贸、流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退出来,形成“国退民进”的战略格局,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保障城市安全的领域,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为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高科技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牢固的产权制度保障。


2010年以来,深圳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把重心放在了政府转变职能上,通过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和大部制机构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营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良好的投资环境上,并通过必要的产业政策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使深圳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使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8%,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深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民营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凡是坚持了正确的以市场为改革取向,处理好两对重要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中发生偏差或失误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比如在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凡是政府直接投资或直接主导的竞争性领域的大规模建设项目,包括电子信息、汽车以及其他高科技项目,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在21世纪初期,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的导向,提出了发展重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建立化工产业基地等规划和政策,基本都没有达到制定的目标。相比之下,深圳发展过程中凡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一些产业,包括信息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等高科技产业,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最终成为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充分发挥,深圳产业结构自身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政府用不着花气力用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


在处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上,深圳也经过艰难探索,走过弯路,付出代价。20世纪90年代,由于对国有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政府花了很大精力,动用很多资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工业、商贸、建筑业、服务业等发展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结果到21世纪初大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难以生存,被迫进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通过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市政府集中精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质量、效益,还是在GDP的贡献、税收、就业等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使深圳成为全球现代制造业基地、高科技创新中心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孕育出一大批如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华大基因、平安保险等全球知名的民营企业。


三、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懈怠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说道:“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的谈话是对深圳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深圳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小平同志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每一项改革不可避免的既是对传统理论、思想观念的冲击,又是对利益的再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因此,没有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改革开放很难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实践中,深圳敢闯敢试的基本经验和精神,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束缚。其中既包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敢于冲破计划与市场、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束缚,进行大胆探索,也包括20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进行的基层民主的试验,这些探索和实践对全国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全局产生重大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证明,深圳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解放思想,为在实践中敢闯敢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全国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改革经验。


二是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在特区建设初期突围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无论是放开生活资料价格的改革,还是引进外资的对外开放;无论是企业内部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还是建筑市场招标、生产要素等市场体系的建立,都对当时全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受到国家和一些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承担了政治上的巨大风险。当20世纪80年代全国还在进行计划与市场的理论讨论时,深圳已经在实践中撕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全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是敢于突破阻碍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深圳改革的实践表明,每一项改革举措和探索,几乎都要不同程度地突破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既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果完全遵守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法律法规,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突破进展。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深圳率先借鉴香港土地制度的管理经验,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拍卖,直接违背了当时《宪法》有关条文的规定,大胆敢试的勇气可想而知。


四是深圳在几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敢闯敢试的经验,不仅敢“破”,而且也敢于“立”,敢于创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价格改革、劳动工资改革、要素市场建立,还是90年代股份制改造、股票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科技体制创新、审批制度改革,以及21世纪以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等,深圳在推行这些重大改革时,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些改革提出具体要求,都是深圳根据现实需要,主动地提出改革方案且大胆试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很多成功的经验随后得到上边的认可并在全国得到及时推广。


五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对工作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改革事项,基本都不会照抄照搬,都会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国家对改革总的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使之更好地发挥改革的实际效果。比较典型的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深圳特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对全国基建规模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压缩,如果完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压缩基建规模的要求,特区建设要受到重大损失和影响,对此,深圳一方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采取有保有压,分类处理的方式,把对深圳特区建设的不利影响,减少至最低程度,基本上保证特区建设有序进行。21世纪初,深圳根据国家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布局调整的总方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原则,对国有企业的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将竞争性领域的劣势国有企业整体退出,使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深圳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处处有风险,每一项重大改革,无论改革过程怎么讲究策略、艺术、方式、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上上下下、前后左右、方方面面的矛盾、非议、不满甚至得罪一些人。因此,深圳在敢闯敢试进行改革过程中,无论推动哪一项重大改革,都不仅做出了艰难的努力,克服了大量的困难,而且也往往付出很大代价,甚至做出了很大牺牲。从具体的某一项改革而言,深圳的改革总是在“臭三年,香三年”的循环中不断重复。在探索试验过程中,往往先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指责,待改革取得理解,尤其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时,又往往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乃至推广。从具体推动某些改革的个人来讲,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志往往受到非议、争议、批评,甚至受到批判;有的或因改革出现不足、或因得罪有关方面,受到处分;在深圳改革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通常很难得到提拔重用。为深圳改革发展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个别领导同志仍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公正的评价。


四、“摸着石头过河”,充分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摸着石头过河”是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路径和方法上的精辟概括。深圳经济特区既是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策略的最大试验之一,同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又丰富了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使之成为小平同志改革开放路径和策略方法论上的成功案例。


20世纪80年代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应该说是大体明确的,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但如何实现这三个转变,在路径和方法上并无先例,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依照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中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径,在农村改革上通过“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进行试验,在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则通过广东先行一步举办特区来探索,所以一开始小平同志就希望和要求“经济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初建和发展过程中,小平同志一直密切关注特区建设,把深圳特区的探索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通过试验带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即使在1984年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对深圳给予充分肯定后,仍然对深圳的试验抱着谨慎观察的基本态度。小平同志1985年讲过,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第一,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深圳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这两句话并不矛盾,我国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试验,从世界的角度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全面改革开放的系统探索和经验,进行了全面肯定,发表了重要谈话,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深圳经济特区几十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也是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在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提高的艰难过程中走过来。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突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一系列“以破为主,立在其中”的各项重要改革的突破过程中,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建立过程中,一系列“以立为主,破立结合”的新体制框架搭建的改革试验中,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社会众多领域推出的改革举措,大体上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的前提下,通过问题导向,经历了发现问题、改革试点、不断完善、在全市推广的过程。


在深圳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这些领域的重大改革中,深圳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改革经验,也有出现少数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改革教训,还发生过一些改革经历了不断反复、改来改去的案例。造成一些改革或成功、或失败、或反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苛求在深圳改革开放实践中历尽艰辛的同志,而应该看成是改革探索中的正常规律,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路径、策略、方式的必然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深圳成功的改革经验是宝贵的,个别失败的改革教训也是宝贵的。个别失败的教训可以为全国的改革、为后来的改革提供难得的警示和参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避免更大范围的损失和代价,这也是小平同志赋予深圳经济特区改革探索,“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应有之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很好地发挥了毗邻香港的优势,借鉴了香港和新加坡成功的经验,使香港和新加坡成为深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少走了“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探索中的弯路。深圳和香港在历史上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和岭南文化,两地在人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广东深圳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改革人物,应该说与毗邻香港这个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作为全球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发展,香港已经形成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也是小平同志选择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香港不仅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输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辐射和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作为参照系为深圳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过程中,几乎每逢遇到问题,或进行某项改革试验时,深圳基本上都是首先采取包括“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形式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在“请进来”方面,深圳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座谈、交流、咨询、演讲等活动,邀请香港各界人士帮助指导解决深圳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圳各级政协中,香港委员数量之多,发挥作用之大,是国内各地难以比拟的。在“走出去”方面,深圳多年来,从政府各部门到企业、社会,派出了数不清的各类人员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开展调研、考察、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和借鉴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使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制定的各项改革举措,视野广,起点高,针对性和操作性强,重大缺陷和失误少,可以说香港、新加坡是深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立的“老师”。


深圳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路径、策略、方式、方法是正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逐步实践探索,充分下放权利,尊重基层经验,鼓励各级干部和群众敢闯敢试,调动各方面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并及时将基层成功的经验上升为中央高层的决策,在全国推广。这种经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实践,既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又有效地规避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和重大风险;既强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又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走出了一条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本特征的渐进式的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路。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76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