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本栋:走近“苏海”——略谈东坡的思想学术与文学(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5 次 更新时间:2018-06-10 10:33

进入专题: 苏轼  

巩本栋 (进入专栏)  

“指出向上一路”

——东坡的词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是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是随着隋唐时代燕乐的兴盛而发展兴盛起来的一种新文学艺术样式。词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在下层流行,题材广泛,手法多样,风格各异。然而到了中晚唐时期,文人对它越来越感兴趣,开始涉足词的创作。于是,词越写越精致,艺术水平越来越高,然它的题材和主题却越来狭小和单一。士大夫们多在花前月下、宴席之上,写了给歌儿舞女们唱的,题材一般不出春花秋月,男女之情,风格自然也是清丽婉约的。到了东坡,他觉得仅仅是这样写词,不足以充分反应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认为词应该像写诗那样写,以诗为词,不要有什么限制,也就是想突破晚唐五代词人的传统做法,给词的创作开一条新路。这对词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下面就举出几首东坡词来看一下。

第一首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年间。元丰二年,因为“乌台诗案”东坡差点被杀头,次年贬官到黄州。在黄州好几年,东坡诗文写得很少,却写了很多的词。因为写诗若涉及朝政就很危险,可能会被抓起来,杀头也说不定。但是做小词,在那个时候,大家晓得文体在宋人看来是有分别的,可以无大碍。这首词前面还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把这首词写作的具体时间、地点等背景,都给我们作了一个交待。这首词的小序也写得好,小序就是一篇很有情致的小文章。

词中写了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的一种情况:先是没有准备,忽然下雨了,然后又是雨过天晴。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情景,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可以想到的,但是不见得人人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一番景象,东坡在这首词中却给我们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词中读出和想见东坡其人的那样一种胸襟,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那样一种似乎已将人世所有的恩怨都泯灭掉、都淡化掉了的境界,非常平静。

从这首词里完全看不出来东坡是谪居黄州。其实,东坡贬到黄州之后,他的生活极其困窘。我们前面谈到过,他刚到黄州的时候,水土不服,黄州那个地方又比较热,他很不适应,眼睛生病,差一点就失明了,身体的状况很不好。他的整个家庭,生活也非常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朋友也想办法,给他一点资助,给他找了十来亩荒地,让他自己去耕种,希望有一点收成来维持家计。但是东坡哪里种过地,因此他地里的收成也不好,常常是种子撒下去收不上成本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是很难应对的,心态也很难做到完全平静。东坡不然,他在这个时候一方面自己减少自己的饭量,节衣缩食,同时练气功调养身体。真是不易。但是我们看这首词,却完全看不出那种困窘的状况,看不出那种衰飒之气。这里面很明显地是有一种老庄的思想影响、支持着东坡的精神和心灵。比如他词里面说得“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完全是一种委运任化,顺物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东坡最困窘的时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但是我们话也要说回来,东坡有的时候很旷达,很疏旷,胸襟很开阔,但也不一定所有的情况下都是这样。他有什么牢骚还是要发,他有什么不满还是要讲的。我们再看他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里的牢骚就很大。东坡那种孤独、寂寞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见。词的上片讲到“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个“幽人”,是理解这首词的一个关键。“幽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囚犯,幽囚,这是《周易》里面的。《周易》履卦爻辞中说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实际上东坡是以幽人自比,他觉得自己现在黄州就像一个囚犯,也确实像一个囚犯。因为在黄州做团练副使,不得参与地方政事,而且也不能离开黄州,那跟软禁、跟囚犯差不了太多。所以他就用幽人自比。但是接下来又有一句“缥缈孤鸿影”,好像不晓得说的是幽人还是孤鸿,不晓得是比喻还是寄托。我们认为东坡这里用的是比兴寄托的手法。孤鸿也好,幽人也好,都是中国诗歌创作传统中的比兴寄托手法。东坡用这种手法所表现出的,是他贬谪黄州时那样一种抑郁不平、孤独寂寞的心态。这似乎与我们前面说的有些矛盾,其实不然。也就是说,东坡也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那样旷达,有的时候他也要发发牢骚。我们觉得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东坡。如果他时时事事都能够从现实生活中间,从坎坷的政治遭遇中间摆脱出来,完全超然物外,那倒不是东坡了。

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的时候很旷达,有的时候要发牢骚,有的时候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丑恶现象他还要批评。即便后来他被一贬再贬,贬到惠州,贬到海南,他还是要批评朝政,批评当时政治、社会上一种不良的风气的。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东坡。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东坡思想上那种儒道兼融的思想,不管是发牢骚还是委顺自然,都符合他要抒发创作主体的情性自然的主张。

还有一首词,大家都更熟悉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面也有一篇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待这里在熙宁九年中秋思念他的弟弟苏子由作的。东坡跟他的弟弟苏子由的兄弟之情特别深厚。其实,我们从这首大家很熟悉的词里面,还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比如东坡的思想、性格、他的生活情趣等等。你看他一开始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觉得提的也非常正常,因为月亮这样一个形象,自古以来就有它的许多传说,又解释不了,看着它不免会浮想联翩。古人在诗词中间对月发问,产生一系列的想象,以至产生一些故事、传说,非常多。在问了一系列问题之后,东坡还欲罢不能,甚至想“乘风归去”。但讲了一句之后下面就转折了。难道东坡真的想乘风归去么?其实他并不想。他在这首词的小序里面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我觉得他其实没醉——真的醉了可能就乘风归去了。他很可能是酒醒了以后作的这首词。所以他马上又讲到他的担心。因为,真得到了月宫,“琼楼玉宇”,但是“高处不胜寒”呵,“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如人间好。据说这首词传到京城中,宋神宗看到之后就说,东坡不错,对皇帝还是很忠诚的,舍不得君王嘛。

再来看下片,很有意思。先发牢骚,表达他对子由的思念情绪:“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先埋怨了一番,为什么月亮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好像不太理解人的心情。发了这一通牢骚之后他马上又转折了,又来了一番议论以自我开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来如此,人世和大自然中的事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之,表达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从这首词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来东坡既热爱现实,又疏放旷达、顺物自然的思想品格。

东坡是大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东坡的四六文做得也好,那是一种散文化的四六文,他承袭和发展了欧阳修的四六文的做法。东坡的绘画也不错,他画竹子,我们前面说了。东坡的书法同样很好,东坡书法的风格是豪宕,有学者说他的字健而肥,和而秀,是很正确的。就是说,东坡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这里就不详谈了。

东坡的影响在当时就非常大,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他的作品一问世,就不胫而走。东坡的集子在北宋就有多种刊本出现,东坡的诗集、词集和文集,在宋代都有很多注本,这也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有一段时间,东坡的文集和黄庭坚、秦观等旧党人士的文集,被朝廷明令禁毁,但人们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官方越是禁止,人们越是好奇,结果反而促使了东坡集的私下的流传,各种各样的刊本、抄本都有,一时间洛阳纸贵,十篇东坡诗文能卖黄金一斤,刻书商也因此大发了一笔财,甚至有时候,如果士大夫们相互交谈不能引用东坡诗文,还会被认为是没文化,不风雅。

东坡一生宦海漂泊,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令后人缅怀和追踪的政绩与足迹。他在杭州做过知州,人们就称他苏杭州;他在徐州生活过,人们就叫他苏徐州,还有苏扬州、苏登州,甚至他贬谪所去的地方,人们还称他苏黄州、苏惠州、苏儋州等等。东坡写字不小心将墨汁洒到了竹子上,人们叫他东坡竹。东坡吃过的荔枝,得名东坡荔。东坡戴的帽子,成了流行的东坡帽。按东坡的做法做的鱼、肉叫东坡鱼、东坡肉。东坡在杭州疏浚西湖时所修的长堤,叫苏堤。他在黄州题咏过的赤壁,成了东坡赤壁。人们在东坡做过官的地方给他建祠堂,纪念他,缅怀他,因为东坡关心百姓,曾给他们带来过幸福。

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宋人的诗评价很低,但惟独对东坡的诗情有独钟,各种东坡诗文的选本、刊本很多。清人就更不用说,他们研究东坡的诗歌,给它作编年、注释,最有成绩。

东坡不但在中国本土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还远播到域外,传播到高丽,传播到日本,传播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所谓“散为百东坡”。高丽时期,士人推崇东坡,生孩子起名,也取东坡之名,如金富轼等。士人都喜欢东坡的诗文,当时高丽每年录取三十个左右的进士,每年放榜,人们就会说,今年又出了三十个东坡。

今天,人们对东坡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东坡研究中的很多的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只要我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心去贴近东坡的心,不断地去研究,那么,我们就相信会对东坡及其创作有更多、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东坡是永远的东坡!

>载《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6期



进入 巩本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苏轼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3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