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美科技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8 次 更新时间:2018-05-26 17:14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科技民族主义  

郑永年 (进入专栏)  

美国对中国误解的成因


中美之间正持续进行着的贸易战,焦点在于美国提议征收的针对高科技产品的关税,以及美国要求中国停止对高科技市场的政府补助。美国的这些要求反映了对中国很深的误解,而这些误解已远超过当下对于中国市场缺少对美国商贸的互惠性开放,以及中方在中美贸易中巨额顺差的担忧。

在中国方面,造成这一系列误解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中方落伍且不时制造麻烦的宣传机构,以及它们所制造的充斥着民族主义论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初衷是想要对中国目前的工业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制造价值更高的产品,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但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误导了西方观察者,并扭曲了这项计划的初衷——并非想要征服世界,而是希望能加强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的进程与速度的确没能满足西方的胃口。然而,中国的开放程度一直在提升,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许诺的,中国将持续开放,进一步减少汽车关税,允许外资在中国企业所有权中占股超过五成,并放宽对金融服务的管制。

但哪怕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美国依然不会满足。当下贸易争端的本质其实是美国担忧会在未来失去其科技领先地位。而中国方面则确信,如果中国不进行经济升级,国家复兴的进程就会停滞。想要解决这一首要分歧,需要更明智冷静的分析,理解在中国强势的科技民族主义论调背后,其实并没有攻击冒犯性的意图,以及理解中国科技现代化究竟与美国和世界有何关系。


中国科技现代化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之所以如此显著,尽管有部分原因是接受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但更多的是因为中国自身文化注重科技发展。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他所著的多卷本《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历史上,中国曾领导众多科技发明与进步,而西方是后来才超越了中国。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旨在复兴中华文化中这一曾经备受尊崇的特质。

在中国当下的领导团体中有一个共识,即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19世纪晚期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初衷并非像特朗普政府或许多西方媒体所讨论的那样充满沙文主义或侵略挑衅色彩。事实上,这项计划仅仅是自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与转型道路上迈出的最新一步。

中国领导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美国,不管是在喷气发动机技术、生物制药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还是在集成电路方面。想要追赶上西方国家,中国还需要好几个十年。

尽管美国设置的高科技产品贸易壁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发展高科技,高科技发展也只是中国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中的冰山一角。中国所拥有的储备丰厚的国家资本、人才储备,以及广阔的市场,都将持续促进中国各个领域向前发展。


美国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实质上,美国可能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主张贸易战的鹰派们并没能很好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当代历史记录显示,当西方国家对一个有实力进行反击的国家实施科技贸易壁垒时,大多数情况下的结果都是适得其反的。

例如,由于西方严格的排斥政策,中国被迫独立发展其载人航天项目。美国对中国严格的科技封锁使得中国在发展超级计算机技术上进行了巨额投资,并最终获得了超越美国的显著成果。在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之后,西方对中国实施的全方位军事技术贸易禁令,推动促使了中国研发出自己独立的军事武器和系统。

近年来,中国在关键技术行业注册了很多具有竞争力的专利,这些行业包括生物制药、生物科技、通讯和电子设备。去年一年中国收到的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总和。

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美国将会失去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并削弱自身科技发展进程。贸易保护主义很有可能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战后有规则的全球经济秩序变得无效,而这一经济秩序正是美国繁荣的基础。

对待贸易和科技的零和竞争方式也许在冷战时期成功地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但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情况,与苏联并不具有可比性。相反,中美之间在价值链上更多的协同合作必定会使中美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紧密,各自的科技竞争力也将得以加强,从而使得全球市场经济受益。

对于任何想要阻挠中国将其人民幸福水平提升至国际标准的势力,中国都不会容忍。如果美国能够从这一出发点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真实本意,那就没有理由惧怕。那些制造麻烦的科技民族主义者们应该停止用自卑情结来煽动西方的焦虑,这对中国来说已经过时——中国早已以自身的成就消除了所有过去的自卑。

本文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文章英文版发表于《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科技民族主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1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IPP评论,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