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春:分工网络的共享程度——分工超边际(12)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3 次 更新时间:2018-05-07 16:06

进入专题: 分工   超边际  

庞春 (进入专栏)  


原载于《财新周刊》2016年第48期

共享经济,并非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独有的现象。在自给自足的乡村,邻里间轮流放养一头耕牛、各自使用它去犁地,就是一种资源共享的生产模式。从目前商界和学界的主要观点看,共享经济呈现为一种超越亲情和友情,在市场中协同消费或使用“共享物”,以共赢为目标的商业模式。它实质上体现了“分摊”经济的特征。例如,打的拼车、房屋合租,大多是出于共享者们可把各自独享所需承担的较高成本分摊掉。但共享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

而笔者认为,从分工结构与经济组织的视角看,共享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伴随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提升,各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高度依存于分工网络。例如,人们在消费粮食的同时,实质上也在共享粮食生产者的专业知识;而粮食生产者本身,又在共享拖拉机生产者的专业知识;同理,拖拉机生产者在消费粮食时,也在共享粮食生产者的专业知识。显然,如果人们造拖拉机的同时,也自产粮食,即专业化水平较低、分工不完全,那么共享经济的程度就很低,甚至谈不上共享。概而言之,共享经济依附于分工网络。可是,什么因素决定分工网络的共享经济程度?为什么共享经济现象通常在信息通畅、分工细密、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涌现,并且在这些市场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产品(或服务)会卷入共享结构中进行交易?

与共享概念相关的早期思想,源于美国两位社会学家菲尔森和斯佩思(M.Felson&J.L.Spaeth,1978)对协同消费的分析。而相关的经济学文献,主要基于新古典框架,但数量不多。例如,麦奎尔(M.McGuire,1991)的论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分别分析协同消费和联合生产决策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的均衡互动。然而,笔者认为,由于在共享结构中,消费者(或生产者)也可变为共享物的提供者(或需求者),因此这个重要的、有待探索的拓扑性质,就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构成了严峻挑战。这是因为,在新古典框架中,纯生产者和纯消费者的决策分析,割裂了供求的内在逻辑,进而削弱了均衡分析的内在一致性,导致其无力解释诸如共享这样的经济组织形式的拓扑性质。

近年来,涉及共享的国外研究,大多出现在生态学、心理学、法学、消费行为、管理学、信息管理等学科或领域的期刊中。然而,扫视这类文献看出,一些管理学文献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案例,但研究大多还处于对现象的描述和归纳层次,深入的演绎分析相当缺乏。此外,虽然搜寻匹配、多边市场、机制设计、合同与激励等理论文献丰富,可用于揭示共享现象的某些侧面,但与本文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关联。简言之,现有文献几乎没有为本文问题提供解答的线索。

但笔者意识到,“共享”或“不共享”的选择,从分工网络的视角看,如同“连”或“不连”的跳跃式选择。换言之,共享现象涉及非连续性的经济拓扑变量,因此超边际方法适合作为它的研究工具。笔者在杨小凯教授(2001)的一个基于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冲突的超边际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包括交易密度在内的几个因素和变量,建构了一个新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分工网络演进的动因,尤其分析了影响共享经济程度的因素,得到了如下结论。

第一,交易效率的充分改进,将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推动经济从自给自足或低度分工向高度分工的结构演进;伴随分工演进,生产效率提升、人均真实收入增加、产品总的种类数和卷入交易的种类数增加、交易规模扩大;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当卷入交易的产品种类数比产品总的种类数,增长更快时,交易规模将“超比例”扩大,从而带来更高程度的经济共享。由此看出,共享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其网络规模呈正相关,分工网络规模又取决于卷入交易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规模;而这种正向机制,源于交易效率的改进。这就解释了在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共享经济更加活跃的原因。

第二,除交易效率这一关键因素,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共享经济程度。产品的消费或使用代价越低,共享程度就越高;产品研发的投入越大,要求更高程度的共享来分摊和降低成本的负效应;产品的异质性越大,共享程度就越高,从而有利于从交易的分享中获得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人口规模越大,共享经济就有发生的基础;人均资源越少,将逼迫更高程度的共享,从而有利于收获多样化经济的利益,以抵消资源枯竭所造成的损失;交易密度越大,共享程度就越高、市场越兴旺。

进入 庞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分工   超边际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83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