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莫让美丽乡愁无家可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1 次 更新时间:2018-04-28 16:04

进入专题: 农村   乡村价值  

朱启臻 (进入专栏)  


编者按: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大规模的“拆村”等现象,农村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衰落现象。系住乡愁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面对我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对于农村发展的未来,理论界和社会有哪些看法?乡村的独特价值何在?我们要保护什么样的乡村以及怎样保护乡村?国外有何相关经验?本期对话栏目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朱启臻教授为我们就上述问题做出解读。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 朱启臻 教授

主持人:农民日报见习记者 董文龙


1、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外流,农村社会衰落、凋敝等现象。根据您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村目前发展中出现的衰落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


朱启臻:我国的农村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现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乡村数量锐减。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了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村落数量锐减的背后,是由多种因素支配的。


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部分村落的衰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农村年轻一代弃农进城,加剧了乡村的老龄化趋势。村民的减少,特别是中青年村民的流失,导致乡村缺乏活力。有些地方居家外迁,留下了破旧住宅、致使土地荒芜,村落日益失去生机,村落走向消亡。2013年我们在山西考察乡村,灵丘县的一个乡村,人口最多时有300多人,而如今只剩下两户放羊的共8口人,村内民居大都坍塌,类似情况并不罕见。村落也是一个生命体,遵循成长、壮大、衰落的自然规律,一些村落由于交通、生态、资源等原因衰落、消亡也是一种农村自然的发展规律。


其次,农村的衰落还表现在农村文化的丧失,这种乡村的消失形式可以称为“形在,神已散”。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乡村的风土人情、习俗与风情、风尚与道德、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观念信仰以及乡村景观等等。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原有的乡村文化正在遭到瓦解,一些优秀的文化正在丧失,大量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被人们冷落、丢弃乃至遗忘。没有了乡村文化,实际上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乡村。


其三,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乡村的消失。村庄数量的锐减,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拆村并村”、“拆村建镇”等活动的推动,典型的如山东省诸城市从2007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农村社区化活动”,把全市1249个村庄全部撤销,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大规模的拆村并居,是村庄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最近也有消息说某地区规划要拆除所有乡村,让农民上楼实现城镇化。


2、面对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衰落、凋敝等现象,目前学界和社会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与保护,主要有哪些观点?您怎么看待我国农村的发展和保护?


朱启臻:“乡村未来”成为最近几年学者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乡愁”在起作用。中国是个乡村大国,农民大国。我们所有人都和乡村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有人说,中国的城市人口,如果往上推三代,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很多人生活在城镇,但是他们的父老、弟兄可能依然生活的在乡村,所以大家关注乡村的命运,思考乡村的未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们对待乡村的态度和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出对待乡村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就目前对农村的未来态度而言,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是落后的,必然会被城市所取代,在他们看来,所有乡愁都是辛酸泪,都是苦难的回忆。农业文明、乡村文明是落后的,只有工业文明、都市文明才是先进的,而落后的文明必然会被落后的文明所取代;另一种观点则机械地认为过去的比今天的好,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固守农村,固守传统,甚至看见谁拆了农民的土坯房都会痛心疾首。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前一种观点看不到乡村的价值和优点,后一种观点则忽视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乡村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也是要发展和变化的。这两种极端观点在理论上是肤浅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乡村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乡村该如何发展、发展过程中要保护什么,改变什么,发展什么,都十分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乡村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清楚乡村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要清楚乡村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分析乡村的价值存在于乡村的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这是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依据。


3,刚才您提到农村保护首先要挖掘和发现乡村的价值,请您具体谈一谈乡村有哪几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有哪些意义?


朱启臻:为了研究乡村价值,我们做了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深切感受到,农村是联接人与自然的关键节点,是生态文明的 “活化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乡村像是一座宝库,为人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2014年出版了《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乡村所存在的价值概括为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化价值。


村落原本就是为方便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村落是适应农业生产的一种生活形态,村落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村落是为农业生产而存在的,农业生产也因村落存在而得以健康发展。有人设想消灭村落而实现现代农业,那是不了解农业特点的想当然。农业生产具有的季节性、周期性、劳动对象的生命性等特殊性决定了劳动者不能远离土地,而是要近距离的呵护土地、照料作物和饲养的禽畜。只有村落才能提供这种便利。此外,农业生产是经验性劳动,经验需要积累和交流,村落环境也为农业生产经验的交流提供的诸多机会和方便。


村落与生态的关系是显然的,村落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几千年以来一直实践着“生态循环”、“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能量循环,农业生产与乡村居民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都是要通过村落这个节点来实现的。当我们消灭了村落,同时也就消灭了循环文明。当今,农村的垃圾问题、秸秆焚烧问题、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无不与忽视或无视乡村价值有关。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惜我们没有重视和发挥好这一重要功能。


乡村的生活价值最近这些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地方把乡村打造成“养老”、“养心”、“养性”所谓“三养”社区,就是看中了乡村的生活价值。对农民而言,乡村的存在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可以实现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去货币化消费,减轻市场压力。乡村的存在本身就是农业安全的保障措施。村落作为村民的生活空间,是依据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乡村保持着与大自然节拍吻合的生活节奏,这种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慢节奏生活,是矫治城市病的有效方式。以有机、低碳、慢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为特点的乡村生活是乡村价值的生动体现。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这不仅表现在村落中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所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承载的信仰、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形成的品质和性格。诸如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尊重自然等很多优秀品质,正是在乡村中才能生存。正所谓“礼失求诸野”,村落对优秀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是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


最后,乡村还具有极其显著的教化价值。乡村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乡村中的礼俗、家风家规、习惯、乡规民约、甚至街谈巷议等都是帮助人们区分是非善恶和规范人行为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化功能是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在村落了人们接受的教化是系统和全面的,农业劳动、农家生活、乡村文化都具有塑造“全人”的天然优势。最近中央提出了“人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强调对人的教育。有些乡村社区挂上行为矫治中心的牌子,也是利用乡村的教化功能。


4、如您上面所分析的,乡村具有如此丰富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有效保护我国的农村?保护农村的哪些方面?保护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朱启臻:我们分析和研究农村的价值,决不是要固守传统和落后,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了少数古村落需要严格保护外,绝大多数村落需要建设和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解释优秀村落文化与村落实体的关系,发现优秀村落文化的载体,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能充分吸收现代文明,也最大限度地保存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留住什么样的乡村?二是怎样才能留住乡村?


对于留住什么样的乡村,我们提出留住“五个有”的乡村,即留住有文化的乡村、留住和谐乡村、留住美丽乡村、留住宜居的农村、留住适合农业生产的乡村。这些也正是乡村具有的独到的价值,值得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去保护、传承和发展。


对于怎样留住乡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工业文明的思维习惯去看待农业和农村,今天如果我们用生态文明的思维重新审视乡村,就会发现过去的许多判断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一直呼吁不要用城市建设思路改造乡村,否则乡村就会遭到破坏,乡村文化就无处存身。我们主张要把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乡村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城乡各具特点,我们讲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而是要在突出城乡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同样,我们也不能按照发展工业化的思路去发展农业,否则就会产生加剧土地污染、生态破坏、剥夺农民利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也会为乡村的大拆大建提供错误依据,进而加速乡村的消失。现在有些地方把“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引领农业”奉为创新口号。结果把乡村变得不伦不类,既失去了农村特色,也不具备城市功能。把农业搞得难以持续,威胁农业安全。因此我们呼吁,乡村的发展和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要根据乡村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性质进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这才是城乡一体化的真谛所在。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动情地讲道,“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则。


5、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哪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于我国农村目前衰落的现象,他们在保护农村,传承传统,建设城乡关系中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现象。日韩处理乡村过疏化现象,是通过乡村建设(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和鼓励农业来实现的,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交流,制定鼓励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政策,均可有效的为乡村诸如活力。在欧洲许多风情小镇、成熟的家庭农场,让很多游客人流连忘返,都值得我们借鉴。


应该看到中国与欧洲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是农耕文明,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只要我们认识到乡村存在的价值,实施正确的引导,减少人为对乡村的破坏,中国的乡村一定能恢复活力和充满生机。最近出现的新农人群体,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群体,新乡贤群体,以及大量的乡村建设志愿者队伍的出现,都表明了乡村意识在觉醒。政府在国家层面启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把发展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扶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评选活动,都为乡村发展和新型城乡关系形成提供了条件。


2015年3月


进入 朱启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   乡村价值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71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