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须隆:“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9 次 更新时间:2018-04-16 22:01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须隆  


核心要点:

■ “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了古丝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五年来的丰硕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了古丝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实现了对话与交融。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近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顺应各国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推动共同发展和全球化再平衡开辟了新的路径。政策协调方面,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与许多国家进行政策协调,实现战略对接。设施联通方面,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与各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这些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了务实合作,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各国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2018/08,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