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芳:城市博物馆:谁值得被纪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70 次 更新时间:2018-04-09 19:27

进入专题: 城市博物馆  

陈映芳 (进入专栏)  


2017年年末,美国波士顿市议会即将离任的议长吴弭(Michelle Wu),在该市公共图书馆内主持了一个论坛,让各方人士讨论:波士顿的各种雕像群中,还缺失哪种形象?据报载,历史学者威尔森(Susan Wilson)在介绍了波士顿160年来的城市雕像历史及其背后社会理念变迁后,提出了对于当代城市公共纪念设施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谁值得被纪念?我们如何选择英雄人物?谁负责来选择雕像人物?由谁来提供资金支持?需要使用哪里的公共空间?”


在当今世界各地的大小城市,各种各样的公共雕塑以及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最具品格的文化装置。尽管在有关现代国家形成历史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曾深刻揭示了这一类文化设施所扮演的复杂的政治角色,尤其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他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将博物馆列为西方殖民主义民族想象的三个基本制度之一(另外两个制度是人口调查和地图),但这些并不妨碍当今的博物馆在建构国家政治/文化正统性的同时,在现代城市的公共领域中扮演其他的角色,例如它在公共教育、艺术民主化中的职能,以及推动城市进步、构建市民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就如在波士顿,正是在艺术家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城市雕像中只有男性、没有女性的历史。而就在上面提到的市议会的论坛上,华侨研究会会长杜荣佳(历史学者,著有《1870至1965年的波士顿华人》)也提出了波士顿还没有纪念亚裔人物的雕像的问题。


谁最应该被城市纪念?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市民那儿自然会引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观点,事实上也早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这其中,象征着城市文明进步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为纪念城市建设者而建的博物馆的出现----尤其在那些著名的近代工商城市、港口城市、移民城市,今天多建立有纪念在城市发展历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群体的主题博物馆,典型的有核心产业博物馆(如工业博物馆、海港博物馆等),工人博物馆(如劳工博物馆、工人运动博物馆、工人生活博物馆等),以及移民博物馆(有国家级的、城市的,也有国别的)等,其中不乏复合主题型的,如“产业工人博物馆”、“华人劳工博物馆”等。


著名的丹麦哥本哈根工人博物馆建于1983年,原址是一个工人大会堂,现在它既是一家文化历史博物馆,又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档案馆。大会堂还用于展览、音乐会、戏剧和政治会议。其中的永久展览品都是自1850年至今,反映丹麦工人阶级的文化历史展品,有些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阶级生活,有些展示的则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还有描述哥本哈根工人阶级一个家庭三至四代的真实生活故事。该馆另外一个重要展览组成部分是每年2至3场的文化历史或艺术品临时展览,其主要艺术藏品是从二战后工人艺术协会所收藏至今的丹麦艺术作品。这一类博物馆还有如挪威的工业工人博物馆、芬兰的坦佩雷劳工中心博物馆、中国台湾的高雄市劳工博物馆等,它们都是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名片。


如果说,各种工人博物馆主要反映了社会民主运动给各国城市带来的变化,那么,承载了各国移民群体沉重历史的移民博物馆,多少可说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民权运动的社会成就。如纽约的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就是在民权运动勃兴的60年代(1965年),由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宣布将埃利斯岛上曾经的移民站(也曾是移民遣送中心)列为自由女神像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向公众开放。至1990 年,它被正式辟为美国移民博物馆。


关于移民博物馆,值得一说的是,目前世界各国仅华人移民博物馆或纪念碑就有20多座,其中有一些是华人自建,也有一些是当地政府及社会对华人劳工历史贡献的肯定和纪念,如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牌(由卑诗省政府拨款建成)、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的华人劳工博物馆(纪念19世纪西部华裔铁路工人为修建太平洋铁路做出的贡献,其中有美国一家企业基金出资五千万)。这些博物馆的建立与华裔群体的文化认同需要有关,但同时也是所在国家及城市提升自身价值高度、推进社会融合的成就。


近几年来,在中国国内的各地城市,也先后出现了一些以劳动者为纪念对象的城市文化设施。如天津的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沈阳的工人村博物馆(生活馆)和铁西工业博物馆,吉林市的劳工纪念馆,成都的工业文明博物馆(成都原有一个著名的雕塑《建设者》,后被搬入到了工业文明博物馆内)。一些城市还曾出现以农民工为纪念对象的博物馆,如深圳的(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该博物馆有区政府拨款,内容涵盖深圳及全国。还曾出现过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博物馆,如北京的“皮村打工者博物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由民工和社会力量共建),这样一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变动过程中,城市蕴含着文明进步的多样可能性。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较,上海目前所拥有的博物馆的数量和水准,都有目可睹。但是,这座近代以来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海港城市和移民城市,至今还没有一个较正规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以城市建设者为主体的主题博物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涉及到城市和市民的历史,目前上海主要有东方明珠塔下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还有一些涉及到工人历史的纪念设施,如纪念工人运动历史的“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另外曹阳新村曾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样的现状与上海这座城市及其产业发展的历史地位、与上海建设者对城市和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上海所拥有的实际文化资源,都不相匹配。笔者期待,上海能够早日规划并建设一个与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相匹配的《城市建设者博物馆》,以此向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城市建设和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设者致敬,为这座城市保存最珍贵的记忆,并向孩子们展示上海真正值得他们为之骄傲的先辈荣耀。


(原文刊《文汇报》 2018.01.26)


进入 陈映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博物馆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37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