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构建支柱金融平台,形成金融控股集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9 次 更新时间:2018-03-23 17:07

梅兴保 (进入专栏)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各自旗下拥有种类不一的金融平台,但多数力量弱小,缺少支柱平台。由于各类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和空间不同,资产公司在构建支柱性金融平台时,在业务类别和路径上将面临选择。


一、金融有关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产业结构演进中金融业比重的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年均增长近10%。但是受资源禀赋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拐点似已出现,未来经济将从高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整体将逐步放缓。从要素禀赋来看,“人口红利”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过去30年经济高增长中,“人口红利”贡献率占27%;据预测,我国劳动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人口红利”窗口最晚将在10年内关闭。能源、环境等自然经济资源的制约日益严峻。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资本、技术以及生产率提高来支撑。而在全球化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本回报率和积累速度将逐步降低并长期处于低位,技术进步有其固有的规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存在高原效益。从社会总需求来看,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外需增长将减速;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快速城市化带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3%(2009年底),与同期美国(82%)、日本(66.6%)、德国(73%)相比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但是差距在逐步减小,城市化速度将减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减弱。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估计在6%—8%之间。


在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9%(2008年),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前,金融业总体市场格局初步成型,市场竞争已趋激烈。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个发展阶段,服务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43.4%,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2.7%,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3.8%,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快速发展的势头,金融业依然属朝阳行业,但与过去的二十年比,整体来看己渐进入发展“次黄金期”。


金融业中主要子行业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金融租赁等,其中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各类银行3162家、保险公司146家、证券公司106家、信托公司63家、金融租赁公司17家;就资产规模来说,银行业为942584.6亿元、保险业为50481.6亿元、证券业为19700亿元、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为30404亿元,金融租赁业为4164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在这五大金融子行业总资产中占比89.99%、保险占比4.82%、证券占比1.88%、信托占比2.90%、金融租赁占比0.39%;从利润来看,银行业净利润8991亿元、在五类子行业利润总额中占比85.11%,保险净利润607亿元、占比5.74%,证券775.57亿元、占比7.34%,信托158.76亿元、占比1.5%,金融租赁31亿元、占比0.29%(见下表)。动态地看,各金融子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存在差异。


注:1.为2011年6月末数据。


2.为管理资产总额。


(一)银行业将步入转型和适度增长


银行是我国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融资中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10年,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19.9%,接近同期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在业务结构上,目前存贷款等传统业务是银行主导业务,是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收入占比超过80%,佣金以及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足20%。在大的制度环境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货币化程度或金融深化进程;三是金融脱媒程度,也就是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效应;四是银行业务转型程度,主要是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


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货币化速度快,则银行业发展相应加快;货币化速度放慢,则银行业发展速度也会放慢。我国货币化进程很快,在1990年底的M2/GDP为81.92%,到2010年底的M2/GDP为182.38%,年均增长4.3%。而截至2010年底,美国M2/GDP为60.9%,日本为163.25%,欧元区为366.19%。我国货币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将日益狭小,货币化速度将放缓。


社会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银行存贷业务等属于间接融资范畴,而股票、债券融资等属于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需求一定的条件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有替代影响,直接融资多,则间接融资少,反之则反是。我国经济资本化率提升很快,截至2009年底,上市公司17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GDP达到100.5%,而美国上市公司高达75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GDP为105.8%。考虑到我国经济体量目前只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数量远不及美国,未来股票市场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债券市场发展处于发展不足状态,未来发展提升空间很大。根据金融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金融体系发展越完善,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就更为增强。因此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间接融资将更多被直接融资所替代,银行传统业务将受此影响。


不论是经济增长和货币化进程放缓,还是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对银行业发展的有利面在减少,未来银行业传统业务增长会趋缓。如果加入利率市场化因素,银行业未来竞争将更趋激烈。银行业已经意识到这种挑战和危机的存在,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开拓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点,希望摆脱对传统业务的高度依赖。转型方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二是进入保险、投行、信托、基金、租赁等其他金融领域,通过新的业务以及综合经营效益提高来平衡传统业务的增速放缓,但银行业务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保险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人自身及其持有的财产、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都伴随风险,保险是为面临的风险损失提供预期安全保障的金融服务。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迅猛,近10年来的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4.7%;但还是发展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GDP)为3.65%,保险密度(年人均保费)为1083元,与非洲、拉美处于一个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见下图),保险业发展空间很大。


保险业与一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低时,人们对人身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拥有的财富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也少;同时收入水平很低,缺乏足够能力来为各类风险提供预期安全保障,保险需求较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益发珍爱自己的生命,财富不断积累,经济活动增多,从而整体面临的风险增多;同时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风险保障偏好和能力都会提高,保险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当发展到较高水平,保险需求达到一定满足程度时,保险边际偏好和需求会下降。因此,保险需求变化会呈现出“低—高—低”的过程。从全球保险业发展经验看,当一国人均GDP处于2000—10000美元这个发展阶段时,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会经历一个爆发式增长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约4500美元,正处于这个阶段的中期,之前我国保险业经历了10年黄金发展期,如果我国保险业遵循这种发展规律,预计还有10—15年的黄金发展期。


(三)证券行业将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证券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市场基础,步入了规范良性的发展轨道,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张。一方面,我国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适度增长,这为资本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需求基础,预计直至2030年是证券业的黄金机遇期;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将会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程度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全国实有企业共计971万家,预计几年内中国公司总量将增加到1200万家,而上市公司仅1700余家,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广阔,债券总值与GDP比例在发达国家达到100%左右,而中国仅为25%—30%,发展空间很大,最后资本市场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创新也会驱动证券行业加速发展。如创业板的开通有再造一个市场的潜力,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从开通到1999年的28年内,交易量就超过纽交所。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国际板和国内债券市场以及QDII的扩展都将成为证券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四)信托业的发展前景趋好


信托业经过五次整顿,特别是“一法两规”[18]出台后,开始步入规范良性发展轨道。在颁布“新办法”[19]后,定位于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真正全面回归信托本源业务,为信托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信托业高速发展,信托资产从2005年的19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404亿元,5年内增长近15.7倍;人均利润从2005年的48.72万元/人增长到2010年的212万元/人,5年内增长4.35倍。信托业在业务结构上以融资为主,2010年信托贷款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占资金信托规模的62.72%,而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占资金信托规模的25.88%。但我国信托业仍然发展不足,未来发展空间较大。2010年我国信托资产余额占GDP比重约为7.5%,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2%以上。未来信托业的发展得力于几大因素的推动:一是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对信托需求将快速增长;二是家庭财富的快速增长对理财需求将快速增长:三是信托业务转型以及连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业务结构,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托公司除传统的融资型业务信托贷款等会保持快速增长外,各类投资类业务会更快发展,如证券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础设施信托投资以及面向工商企业的信托投资等。


(五)金融租赁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金融租赁业在我国已有30年历史。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重新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步入正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而融资可获得性较差,金融租赁出现了“井喷式”发展。2007年至今,我国金融租赁业资产总额人增25倍,营业收入增长27倍,净利润猛增39倍。目前,金融租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属新兴行业,与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据估算,目前我国租赁渗透率[20]在4%—5%,而发达国家相应指标一般在20%左右,美国达到30%以上。三大因素将推动金融租赁业快速发展:一是我国经济将长期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属世界性难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舒解,大量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的需求将长期持续增长。三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高端设备的需求持续上升;而金融租赁业的业务范围基本涉及了设备投资的各个领域,除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传统租赁领域外,还深入到能源电力、轨道交通、信息通信、农业机械、特种车辆等多个领域,将迎来难得机遇;据预测,未来5年,金融租赁业资产将达到3万亿元。同时,除传统业务外,在拓展咨询和服务等附加增值业务上大有潜力可挖,这将成为金融租赁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国际先进的金融租赁公司围绕租赁开展的产业专家咨询和服务收入要占到其营业收入的50%,这相当于再造一个金融租赁业;而我国金融租赁尚处于“类信贷”阶段,咨询和服务还没破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银行、保险、证券在发展空间上更大,而信托和金融租赁则在发展前景方面具有优势,这就为资产公司重点瞄准哪类业务或重点搭建和发展哪类平台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二、对支柱性金融平台的选择分析


(一)可能性分析


对支柱业务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雄心。正如人一样,如果只是过个小日子,那么种几亩地、开个小店,学个手艺,七十二行都可以;但凡要有点成就,无非是商、学、政三条路。金融企业也一样,如果要做大做强,就要选择合适的支柱业务。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支柱业务,至少要符合两条标准。一是自身能做大做强,成为企业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必须有持续增长的业务流,有良好的收益性,最好处于行业上升期;还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二是要能成为其他业务发展可依托的核心平台,需要有最广泛的客户群和网络,并与其他业务能关联互补。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要想成为一流的金融企业,支柱业务不外乎银行、保险、证券三大主流金融业务。这三大主流金融业务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市场需求,同时具有较广泛的客户群和网络,能为其他金融服务提供支撑;而信托、金融租赁、基金、资产管理等属于辅助性或新兴金融业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都以一类或多类主流金融业务为核心业务,同时从事一类或多类辅助性金融业务。大型金融机构几乎没有以辅助性金融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的,也很少有金融机构依托辅助性金融业务做得很大。当然,这三大主流业务只是为企业发展成为一流金融机构提供了可能性或者说更大的可能性,并不具必然性。而信托、金融租赁等由于其市场空间不如三大主流业务,难以做得很大。


从理论上看,在现代社会,人自身以及经济活动总与风险相随,经济活动需要银行做中介提供货币金融服务,而对风险提供安全保障则需要保险服务,银行和保险服务构成了人(及法人)的基本金融需求;逐利是人(及法人)的本性,证券投行的投资理财服务也属衍生的基本金融需求。凡属满足人(及法人)基本金融需求的金融业务往往有稳定增长的业务和利润流,有更广泛的客户群和营销网络,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适合充当其他金融服务的依托平台,是更为适合的支柱业务可选项。


从现实来看,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都是以银行、保险、证券中的一项或多项为支柱业务,同时开展其他金融业务为辅助。2011年《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7家金融机构,其中以银行为支柱业务的64家,以保险为支柱业务的41家,以投行为支柱业务的2家(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其中安盛集团在上榜的107家金融机构中居于首位,以保险、资产管理和银行业务为支柱业务。


但是,这三类可选的支柱业务各有优劣。比如银行有央行充当备用资金池,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保险可以开展直接投资,为银行所不及;证券在客户群、网络、流动性等方面可能稍逊银行、保险。现根据支柱业务选取的标准,结合前文分析,从行业前景(持续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客户网络以及可关联性五个维度对银行、保险、证券做比较(见下表)。经比较,银行和保险均适宜充当支柱业务,证券次之。


注:★★★★★指“很好”,★★★★指“较好”★★★指“一般”。


(二)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支柱业务一般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在支柱业务充分发展壮大后,向其他业务扩张,开展综合服务。资产公司则不同,由于原有不良资产业务受经济波动影响,缺乏稳定性,面临阶段性萎缩,需要寻求新的可持续业务。目前,资产公司通过债转股、风险机构托管重组、市场化收购或新设等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进入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投资等金融领域。华融独有银行,形成了“银行+证券+其他”的平台业务格局。信达拥有保险,形成了“保险+证券+其他”的平台业务格局。长城拥有的保险平台是与日资平行持股50%,属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特定区域内经营;但是长城收购外资股份,将其变身为中资保险公司并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也并非难事。与华融、信达相比,东方既缺银行,又缺保险,目前为“证券+其他”的平台业务格局。静态来看,华融极有可能发展为银行集团,信达和长城极有可能发展为保险集团,东方极有可能发展为投行集团。动态来看,资产公司并未在现有业务上止步,信达和华融的转型方案显示,两家都没有放弃对新业务平台的追求。


从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全能化经营趋势十分明显。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五大国有银行、中国平安的业务范围都覆盖了几乎全部金融领域。近几年,中石油、国家电网、华润等十数家央企群起打造白己的金融板块,如中石油旗下有昆仑银行、中意人寿、中意财险、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和中油财务公司等,国家电网旗下有英大人寿、英大财险、英大证券、英大信托、中国电力财务公司、金穗期货等。一些地方和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壮大或跻身金融业,如上海组建了上海国际集团;重庆国际信托控股重庆三峡银行、西南证券和益民基金;海尔控股了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还设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复星集团控股了德邦证券,并拟收购一家银行。


资产公司现有平台业务结构中,信托、金融租赁虽然发展前景很好,但是行业总体空间有限,难以凭借其作为支柱业务;有可能成为支柱业务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还很弱小,难以担当支柱业务平台。特别是东方,不仅现有可能成长为支柱业务的证券公司还很弱小,而且缺少银行、保险这样更适合充当支柱业务的平台;如果止步不前的话,就跟不上国内金融业发展潮流,难以与其他资产公司以及国内金融同业平等竞争,更难以长期稳定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如保险或银行机构充当支柱业务平台,使发展跃上一个大的台阶,才有可能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从银行来看,政策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法》均未对商业银行单一股东(含关联方)持股比例有明确限制,只是在《商业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应当事先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在保险、证券等均可绝对控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应能实行绝对控股。在市场机会上,虽然国有银行、一些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股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风险大大降低,但是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类机构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的不在少数,重组动力很强。近几年城商行、农商行等重组改制的实例也不少,中石油、华润、华融均重组了地方商业银行并绝对控股。考虑到利率市场化之后,一些中小银行并购重组会加快,资产公司介入机会犹存。但是并购大型银行机构的现实可行性至少在目前很小,几乎为零。只能在未来可能条件下,并购小银行加以培育发展。


从保险来看,在市场准入上,近年来,为了改变“大银行、小保险”的金融格局,保险监管部门大量发放保险牌照,支持新设保险公司。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146家,比2005年增加53家。信达就是赶这趟,设立了幸福人寿和信达财险。政策上,保险监管部门支持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和重组,开展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试点。银监会2009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由监管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一家保险公司。”对投资股权比例未做限制,这个管理办法也适应资产公司。而保监会2010年出台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20%。中国保监会根据坚持战略投资、优化治理结构、避免同业竞争、维护稳健发展的原则,对于满足本办法第十一五条规定的主要股东,经批准,其持股比例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这为金融机构控股保险公司留下了绿色通道,资产公司是符合控股保险公司的准入条件的。在市场机会上,近年来,由于保险资产规模发展过快,保险公司增长重规模、轻质量,每年都有一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需补充资本金,有些需通过重组引入战略投资:同时保险业竞争加剧,一些保险公司甚至大型保险公司经营压力增大,控股股东退出意愿增强,因此保险业并购重组比较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不下十数起。几大国有银行和一些央企都在近几年通过并购控股了保险公司。


相比并购重组银行,不管是市场准入条件还是市场机会,近期并购重组保险公司都要更为宽松,可行性更强。因此,缺少保险、银行平台的资产公司宜抓住机会,近期并购进入保险,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大对信托、金融租赁等高利润高增长业务的投入,增厚做大利润,积攒力量;远期有条件和机会的情况下,进入银行业务。


三、通过重组方式搭建大型保险平台的战略意义


资产公司目前在支柱金融平台发展上差异很大。有些资产公司已经拥有了银行、保险或证券等多类适合充当支柱业务的平台,只是目前还比较弱小,需要加以时日培育发展,使其壮大;有些资产公司则缺少这些适合充当支柱业务的平台。在平台发展上处于劣势的资产公司,如果走同业的老路,并购一些小的金融平台来慢慢培育,那么就极有可能永远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走,最好的结果无非是与其比个平手;要想快速赶超同业,就要另辟蹊径,抓住市场机会,重组大型金融机构,直接构建自己的支柱金融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并购,能大大节省时间成本,帮助资产公司尽快获得竞争优势,抓住转型发展的机会。资产公司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已经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往往即使错失一次机会,用无数次努力也难以弥补。从国内外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经验来看,无一不是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做大做强的,可以说,并购是金融机构快速成长的不二法门。汇丰集团起步于1865年成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100多年历程中,并购重组不下数十次,即使在2008年自身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不得已放弃了对韩国外换银行51.02%的股权收购,还是收购了印度尼西亚最大工商银行之一的“Bank Ekonomi”的88.89%的股权。


根据前面分析,目前重组保险机构具有市场可行性,平台发展处于劣势的资产公司通过重组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并将其作为支柱业务平台,具有多方面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有效发挥充当国家处置金融风险政策工具的作用


资产公司在国家金融体系当中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国家金融风险处置的政策工具存在,这是资产公司之所以诞生的根源及现今、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本质特色所在,是资产公司专业优势和自身核心价值所在。如果除去这项功能和业务,资产公司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任一单类业务或这些业务总和上,目前的市场地位和重要性都有限,遑论重要的政治地位。


资产公司需巩固不良资产业务主业,继续发挥好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各类风险金融机构以及实体企业托管、清算和重组等方面的独特专业优势:在商业化转型和发展中,积极充当“救火队、清洁工和保健医生”,发挥好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网、稳定器”作用。需与时俱进,积极拓展不良资产业务的外延,将不良资产的概念从银行不良资产扩展到其他金融机构或实体企业的不良资产;银行不良资产业务从原来的可疑类、损失类进一步扩展到次级类,甚至关注类;从批量不良资产扩展到单项不良资产;从不良资产延伸到风险机构或不良项目。在不良资产管理技术手段上,需广泛运用现代投行、投资的理念和技术来经营不良资产、风险机构和不良项目,大力开展增值运作,使不良资产业务既能发挥其化解和防范经济金融体系风险的作用,又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需将不良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不同形态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风险机构和项目是资本运营的对象和载体。对重组后的金融机构需辩证对待,并非一成不变地追求牌照,一定长期战略性持有;也可以通过重组、附增价值后溢价退出,既可战略性退出也可部分退出。


重组风险保险公司是资产公司功能职责所在,是发挥国家金融风险处置政策工具作用的体现。以往资产公司重组过银行、证券、信托等风险金融机构,还没有重组过保险类风险机构,重组保险公司是资产公司在不良资产业务领域的新尝试。通过这种尝试,可以促使资产公司在不良资产业务领域培育起更为全面和综合性能力,使不良资产业务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探索资产公司转型发展新道路


对资产公司转型,国务院确定了“一司一策”的原则。信达公司主要依靠较多的业务平台和盈利能力,已经在2010年率先实施了改制试点,其旗下平台数量多但实力不强,属以量取胜。华融在重组成功华融湘江银行后,金融平台数量和质量均有大的飞跃,正在积极推进转型改制。长城公司积极开展商业化业务特别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解决历史包袱后,将迎来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东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打下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与先进同业相比,还尚未确立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资产公司如果通过重组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其业内排名靠前,具有几乎全国性网点,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较强,就能很快形成同业难以比拟的金融平台优势,一次到位解决了商业化发展的载体问题,商业化转型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基础更为雄厚,就能走出一条区别于其他资产公司的转型发展道路。


(三)根本性改变资产公司发展模式


一是促使资产公司整体跃升一个大台阶。资产公司如果重组大型保险公司,将拥有一个可靠业务发展和收入利润来源支柱,被重组的保险公司将在资产公司集团内占据支柱地位,合并其资产规模、收入和利润后,其资产规模、利润规模、经营范围和网络分支及财务结构等出现质的气跃,跨上一个大的台阶。


二是打造资产公司稳定发展的“引擎”。多年来困扰资产公司发展的桎梏就是资产公司多数业务和旗下平台如不良资产业务、租赁、信托业务等大体属于逆周期业务,只有证券等少数业务属于顺周期业务。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顺周期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长;逆周期居从属地位。持续时间短。这就意味着,资产公司多数业务发展机会、时间和持续性将受到逆周期的局限;同时顺、逆周期业务不均衡,在周期波动中,业务发展也会不稳定,波动性强。保险属于顺周期业务,重组保险公司后,资产公司的顺周期业务将占主导地位,在经济周期中将获得主动,赢得更好发展条件,业务发展和收入利润将更加稳定,抗周期能力增强。


三是明确资产公司的发展方向。综观中外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形态和模式,凡属成熟的金融控股集团均有一项或多项支柱业务作为集团业务发展和收入来源的支撑。它们有的以银行为主,如花旗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占花旗集团的80%;有的以保险为主,如德国安联集团主营保险和资产管理,法国安盛集团主营保险和资产管理,兼营少量银行业务;有的以证券投行为主,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目前资产公司旗下业务平台均小而弱,其收入和利润少而分散,还没有哪家形成和拥有了自己成熟的支柱业务。如果重组大型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不论在资产规模、收入、利润等方面将占据资产公司的半壁江山。保险业务将成为资产公司发展的主方向,资产公司将不再因找不到主航道而迷茫和困惑。


四是形成战略性互补、协同效应。资产公司拥有投资投行以及各类业务出口,但是缺少资金和流动性;大型保险公司资金充裕但是投资渠道有限。资产公司重组大型保险公司将带来战略性优势互补,保险公司将为资产公司提供一个大型“资金池”,资产公司则为保险公司提供资金出口。保险公司大量的客户群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点,加上资产公司的网点以及证券等其他平台网点、客户,三网或多网融合、客户共享、业务交叉,将形成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产生极大的协同效益。


五是重构资产公司的战略格局。资产公司以保险公司为平台,依托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在市场机会出现时,通过保险公司收购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可将已有的证券、信托等金融平台装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将打造成集团架构,旗下有财险、寿险、资产管理、银行、证券、投资等专业性子公司,类似中国平安集团。同时将不良资产业务、金融租赁、投行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业务、中间业务和实业平台等保留在资产公司框架内。这样,资产公司手中将拿着两副大牌,一副是主牌,一副是副牌。顺周期主打主牌,逆周期主打副牌,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格局自是不同,别有一番风景。


(四)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资产公司如成功重组保险公司并将其经营好,在为国家消解重大金融风险隐患的同时,给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对社会各方面带来良好效益。对主管部门来说,通过重组获得新的投资机会,探索了新的国有资本的运营领域,并获得重大保值增值的机会。对监管部门来说,不仅化解了风险,还引入资产公司进入保险业,为保险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对于被重组保险公司来说,摆脱了困难,还借助资产公司的资金、管理、政策、技术、网络、人员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员工也因此摆脱置身风险机构的阴霾,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保险公司客户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和保证。


(本文成稿于2010年10月,中国东方资产公司当时正在秘密研商,准备重组并购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后重组成功,控股51%,加之几年后又控股了大连银行,从而成为金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作者已御任总裁,改任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顾问,公司高级经理。罗伟雄博士帮助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


进入 梅兴保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03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