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3 次 更新时间:2018-03-07 19:35

进入专题: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刘尚希 (进入专栏)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我们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12年到2017年,财政赤字由1.2万亿元增加到2.38万亿元,营改增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1368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减收金额3690亿元,在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增添改革动力、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我们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政策预调微调努力平衡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市场波动、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立新内涵新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科学动态调整能够显著促进政府作用有为有效的发挥。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科学地把握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于以往的新内涵新目标。1998年和2009年,面对外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都曾实施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都是应对需求快速萎缩而采取的刺激总需求之策,同时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在扩大总需求上做文章。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需求侧转为供给侧,这就要求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相应调整,主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服务。在政策目标上,过去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以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倾向于在大规模扩张需求总量上用力。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旨在稳定经济增长,着力点转到结构优化调整上,这就必然推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在政策内容上,原有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侧重于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赤字以扩张性赤字为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侧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赤字更多体现为减收性赤字;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同于以往的“稳健”,政策内涵主要为“中性”,既不扩张,也不收缩,执中守正,以实现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目标,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和方法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为改革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保驾护航,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等方面从大局出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同时,在方法论意义上,党中央创新性地提出了“宏观调控有度”,实质上就是明确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遵循稳中求进的“度”,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既不能用力过猛导致“不稳”,也不能用力不足导致“不进”。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设置了风险政策评估程序,凡是要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给予风险评估,既防范化解了风险,也没有制造新的风险。总体看,正是因为我们贯彻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了稳中求进的“度”,避免了风险叠加,从而保证了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各自功能,货币政策更有利于“稳”,财政政策更有利于“进”,两者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从需求侧总量上稳住货币盘子,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牢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奠定了稳中求进的基础。在货币政策守住“稳”的基础上,财政政策大展身手,着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对外开放等。特别是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通过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从总量上为实体经济的“稳”打下基础。同时,财政政策侧重从结构上发力,为实体经济的“进”提供支撑。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度,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7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