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2 次 更新时间:2018-01-03 14:19

进入专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  

韩俊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勾画了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五句话的政策内涵极其丰富。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也是乡村社会全方位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在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协调推进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治理和生态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将会促进我国城市和乡村更加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宏大的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好地保障中国的粮食和食物安全

过去十几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登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但要看到,从粮食需求增长的几个关键驱动因素来看,中国的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都还没达峰。据预测,中国人口规模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14.5亿人的峰值,比现在还将增加约7500万人。现在距离城镇化的峰值水平还有约15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才基本稳定下来,我国现在人均GDP才刚过8000美元。所以,未来二十年左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升级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增长的大部分将来自对畜产品消费的增长,进而对饲料粮需求、工业用粮都呈继续增加趋势,粮食供求总体仍维持紧平衡态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粮食生产,比如最近两年玉米生产在调减,但是必须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并优化粮食产能。在强调重视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面对整个国土,全方位地开发食物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这意味着,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既要强调口粮的安全,又要重视食物的安全。

二、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的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受农民关注的一个亮点是,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前两轮的承包期限加起来有45年,大多数地方到2025年左右,第二轮承包即将到期。因而,加上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的30年,整个承包期限加起来达到了75年,这个期限是非常长的。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强调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安排,给农民更加稳定长期的预期。

我国现在还有2.2亿农户,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大概也就半公顷耕地。人多地少的禀赋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农场发展道路。小农生产长期存在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现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农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是我国制定农业政策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方面,政策的主要考虑是,一方面,要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扶持和保护普通小农户利益,挖掘小农户增收的潜力。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玉米、棉花、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收储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我们一味推后改革,农业资源的配置扭曲就会愈发严重,各类矛盾和风险的积累只会越来越深。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分品种实策、渐进式推进”的思路,加紧谋划部署稻谷、小麦等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三、要更加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化肥、农药等猛往里投,边际产能过度开发,水、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弦一直绷得很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方面的任务尤其繁重。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要继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通过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切实把过量使用的化学投入品减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起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完成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到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

四、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这方面,农业领域大有文章可做。中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是大豆、棕榈油、棉花等产品全球最大的买家。从进口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是高度集中的。2016年,农产品进口额70.7%来自美国、巴西、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农产品增长较快,但目前占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比重只有20%。在世界农产品供给总体出现充裕甚至过剩的背景下,各农产品出口国都希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这方面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

总的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进口已不再限于发挥品种间余缺条件的功能,已经成为供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贸易发展缓解了我国国内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保障了国内的供给和市场平稳运行,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和有关国家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农产品进口也对国内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影响到了我国小农户的基本生计。下一步,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一要统筹处理好促进农业贸易发展与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关系。在优化农产品进口来源渠道和布局的同时,要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带动农民增收。二要统筹处理好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更好地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从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科技、农业装备方面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发展和贸易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农业合作有很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今后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贸易合作,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主要国家完善贸易政策,进一步拓展进口的来源渠道。三要更加积极地支持中国农业“走出去”,支持中国的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集团。要发挥农业贸易大国优势,以建设性的姿态,推动农业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韩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进入专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6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