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埃伯特公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6 次 更新时间:2017-11-01 18:56

进入专题: 埃伯特公园   新西兰  

盛邦和 (进入专栏)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1


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在它的市中心有一个美丽的去处,名叫艾伯特公园(Albert Park)。它坐落在离天空塔不远的一座小山上。踏着石阶走进园子,发现花树丛中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不远处有一个炮台,架着两门大炮。炮前又站着两个铜像,一个穿洋西服持文卷,一个着戎装握铁剑,仿佛是女王的文武伺卫。


海鸟盘旋着,停落在女王的肩膀,四周宁静平和。古老的橡树,绿荫如盖,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不知谁播出英国美女小号手爱丽森的“Liber tange"("自由探戈")。旋律如水,在清新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时而如温柔的清泉,时而如喧嚣的海流。


从铜像的顶端望过去,是新西兰特有的蓝天白云。蓝天这么蓝,好似宇航员从飞船舷窗望出去的深邃天宇。白云这么白,犹如开在田间尚未采摘的一片棉絮。白云在蓝天,一会儿聚拢,变成白色的船帆,荡漾在清亮的海面。一会儿散开,让阳光透过棕榈大巴掌似的树叶,在茵茵草地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来到奥克兰,发觉这里的黑发黄肤的同胞还真不少。中国学子到新西兰留学,首先瞄准的就是奥克兰大学,而埃伯特公园就紧挨着这所新西兰最著名的大学。公园和大学之间没有围墙,这样这座公园就仿佛成了大学的后花园。


每天清晨或下午,莘莘学子或挎着书包或挟着课本在花园里散步,或三三二二坐在木椅上读书闲谈。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们会打开手中的饭盒,或是三明治,或是中国科理,或是印度咖喱。维多利亚铜像与喷泉的周围各有一圈木椅,可供人们择座憩息。


粗粗计算一下,十个人中间大约有三个人是中国人。比例就是这么高。奥克兰有许多公园,也许是一份特殊的寻亲情愫,对这座公园寄予特别的关注,关于它的前世今生都想弄个明白。


据地质学家考证,整个奥克兰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后来经历多次火山喷发形成陆地。与一树山、伊甸山等山头一样,埃伯特公园所在的这片高地,也是一个冷却了的火山口。从地形上看从北向南,形成一个海拔逐步下降的山坡。


俗话形容丘陵地带,常说"地无三尺平",奥克兰就是这样。假如从高空鸟瞰,皇后街是一条南北向绵延的山谷,它的西边与东边各有两个不高的山岭,海拔不超过五十米。西边的山岭上是奥克兰的标志景观即天空塔,那么东边的山岭则属于埃伯特公园。


花园的地形从南向北呈三级阶梯,每个阶梯都是一个大平台。第一平台主要是一个喷泉,中间平台是维多利亚铜像的位置,第三个平台摆着的两尊大炮,炮口指着北方海港的方向,提醒人们注意,花园的所在原是个炮台与要塞,担负镇守海疆与保卫城市的职责。


要塞的名字叫 The Albert Barracks。它占据着奥克兰中心城区的制高点部位,从这里向四处瞭望,市街道路及远处的海港一目了然。不过现在,山岗周围造起了高楼,瞭望与防守的功能早已失去。1840年前后,霍布森受权管理这个城市。要塞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它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海防,阻止来自欧洲的其他白人国家觊觎这个英国人好不容易拿到手里的“外之国”。一个是陆防。那时候英国人刚刚启动大规模移民计划,面对原住居民一一毛利人的不满与反抗,立足不稳。


到了1880年,这里已经改造成公园。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眼看向新西兰延烧,埃伯特公园再次接受军事性改造。据当地老人回忆,公园地下修建了大型的防空隧道。时光飞逝,这项当时的大工程逐渐被人遗忘,淹没在岁月的流水中。留下参天聳立的棕榈与盘根错节的百年老树,向游人叙述公园的沧桑变化。


也许附近有太多的中国留学生,也许这些年来中国飞速发展,成为新西兰重要的经济伙伴,埃伯特花园每年举行灯会。时间从中国元霄节的前一周开始。于是赶在张灯之前,早早上山,走进了花园。


整个公园掛滿了中国灯笼,各种主题的彩灯一组一组,栩栩如生,精采纷呈。这里是嫦娥奔月,那里是天仙下凡,不远处播放着“千年等一回”的曲子。这不是吗,一组灯塑正在叙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一切都沐浴在夕阳中,静静等待着灯节的开场。


2


就这样边走边看,不知不觉走到公园中央维多利亚女王的铜像面前。女王戴皇冠,裙裾委地,如同刚刚步出房间,站立在阳台上。也许今天是在她“居住”的园子里,举行中国灯节,往日那种君临世界、母仪天下的高贵神情减少了许多,隐约透现女性本来的温存,让人不由得想起来她不平凡的身世。


1819年5月24日,伦敦的肯辛顿宫的一个房间传出婴儿响亮的哭声。一个新生命降临人间,她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为了让孩子诞生于英国,她的父母星夜兼程,长途跋涉,从巴伐里亚回到英国。


父亲爱德华王子,是英王乔治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可惜英年早逝,当时维多利亚只有8个月大。此后跟随母亲生活在德国。她的母亲是德国的一位公主,人们称她维多利亚公主。这个名字,以后传给了她的女儿。舅父利奥波德一世(后为比利时国王)具有自由主义思想,从小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1837年,维多利亚的叔父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老国王生前兼任汉诺威国王,维多利亚将此王位让予她的另一位叔父,汉诺威就此脱离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6月20日继位,第二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加冕仪式。


与英国历史上另一位同样卓越非凡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相比,维多利亚很在乎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伊丽莎白终生未嫁,而维多利亚二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839年,就认识了阿尔伯特亲王,开始了一场姐弟恋。阿尔伯特比女王年轻三岁。1840年2月10日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女王夫妇共育有九个孩子。


女王的第二个孩子后来即位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女王的女儿大多与欧洲各国王室通婚,长公主成为德国的皇后。一个女儿是希腊王后。一个女儿是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王后。一个女儿是沙皇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儿子们则分别迎娶丹麦、俄国和德国各地的公主为妻。维多利亚女王由此被后人称为"欧洲的祖母"。


如果问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是谁,这位君主就是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1901年)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在位时间64年 (1837 --- 1901年) 。


她的正规称号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女王统治时期,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此时正值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维多利亚女王顺应时代,支持变革,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坐上世界首强的宝座。


3


夕阳渐渐西沉,五彩缤纷的晚霞从海面升起来。再看铜像,女王仿佛在眺望前方,不远处是风景优美的奥克兰海湾,蔚蓝的海面,海鸥翻飞,风帆轻驰。海湾尽头是水波浩淼的南太平洋。出南太平洋,从夏威夷群岛"左转"往西不多的航程进印度洋,接着绕过好望角就是大西洋。那里是女王的故乡英国。


女王仿佛在回忆往事,将一生经历的大事,细数过来。这些大事与新西兰有关。年华似水,奔流不息,如泉水汩汨有声。也许她会对1840年分外钟情,因为这一年,新西兰并入英国的版图,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因为这一年女王结婚,举办了隆重华丽的婚礼,而新西兰成为女王所有嫁妆中最钟爱的结婚钻戒。


西方大国的崛起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特点就是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最早的大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殖民帝国的典型,紧跟其后,取而代之的英国也是如此,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证明女王就是英国海外殖民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


回顾历史,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与英国。就拿整个美洲来看,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牛排被一切两半,南美的一大块主要成为西班牙的盘中之餐,北美的一大块成为英国的口中之物。英国殖民“事业”比之西班牙更加“辉煌”宏大。


譬如英国建立了“英联邦”,而西班牙就没有。今天世界上在在着几个大的英语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再有当今世界通行英语,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最早的西方强国因其殖民国家的建立而强大,也因日后殖民国家独立而衰弱。


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英国,或者其他海上强国,都产生过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如麦哲伦,他们的航海业绩,开拓了他们所在国家,或所服务国家的富强道路。对于英国来说,库克船长则为英国的拓土开疆建立功勋。


1769年库克船长正式发现新西兰,翌年发现澳大利亚,引发了英国人朝向南太平洋的移民热潮。这一切引起女王热切注意。1839年,维多利亚任命威廉·霍布森队(William Hobson)前往新西兰,以让他代表自己,具有“处理新西兰的原住民事务“的全部权利。


1840年1月,霍布森遵照女王的命令,不辞辛苦坐船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任务是和当地土著居民毛利人签订一个条约,在不动刀兵的前提下迫使毛利人屈服,成为英国女王的臣民。在霍布森的背后,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强大国力和早已布阵于新西兰沿海深港浅滩的坚船利炮的威势。


这时法国侵略者也已爬上新西兰的滩头,觊觎着新西兰的土地,已经搅乱新西兰土著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毛里人遇到的是两个强大的欧洲敌人,甚至觉得和英国人相比,法国人更加坏。这是霍布森所要利用的,他将自己打扮成毛里人的朋友与保护者,在与毛里人的交往中纵横捭阖以期成功。


1840年2月6日,英国与毛利人的代表跟英国政府在一个叫怀唐伊(Waitangi)的地方签订条约。条约很快在在新西兰北岛跟南岛的各个地区产生法令效果。


条约用女王的口吻写道: 很多英国及欧洲、澳洲的移民已经踏上新西兰的土地,我任命一名官员前来管理新西兰。我要你们毛里人,承认我的统治权。条约继续说:大英帝国的女王愿意保护新西兰所有毛里人酋长既有的所有权力和财产,保障他们安全,和平及稳定的生活。


写到这里,这个条约仿佛一下子又改变成毛里人的口气。条约说,毛里人同意将土地出卖給英国的移民,并承认英国女王在收购土地过程中的绝对优先权。在此前提下,毛里人同意新西兰并入大英帝国,毛里人成为英国人,并享有英国公民的一切权利。


条约是用英文写的,又请传教士翻译为毛里文,读给这些毛里人听。威胁利诱的结果,毛里人同意了。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的形成。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消息传到英国,年轻的女王笑了。


也同样是这位女王,1840年初在议会上发表演说,赞同向中国发动战争,因为战争“在于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这样揭开序幕。又过了几年到了1858年,印度莫卧儿皇帝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废除,英国取代东印度公司,走到前台,正式成为印度的“宗主国”。


4


就这样回忆着女王的身世,不觉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修剪过的草地,散发着清香。小路弯弯曲曲向着山下延伸。坐在路边树荫下的石凳子上。听见知了鸣叫。一声接一声,细细弱弱,从不远处的林子里传来。草丛中虫子轻轻吟唱,也像叹息。山下一泓海湾正在退潮,海水往后撤退,露出洁白的沙滩。盛夏也在撤退了,金秋走过来。


我看了看腕表,时针指在晚上八点三刻。南太平洋迟到的夜晚终于降临。园子里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好像是有人躲在花丛中轻轻地吹了一声哨子,园子里千百盏中国灯一起点亮。女王铜像的那一边,锣鼓开始喧腾,跳狮子、舞龙灯的就要出场。宁静的公园顿时热闹。


离公园不远的奥克兰最高建筑物天空塔打出红黄两色与灯节的光亮相互辉映。炫目的灯色中,我突然发现,女王手中竟然握着一把中国扇子。这可是近两个世纪前“中国造”啊。她手提裙裾,仿佛要从座基上走下来,加入到人群中来,一起观灯和舞蹈。


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埃伯特公园   新西兰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67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