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兴中:怎么读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12 次 更新时间:2017-09-30 09:18

进入专题: 读书  

於兴中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无数作家、思想家都对读书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读书可以使人长知识,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也可以装璜门面。但是我个人觉得读书最大的好处是治病救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见解,这也就是我开始说的我自己的看法,肯定不是常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人生的整个过程,在从小到大的时候,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健康的环境,或者说我们一直在逐渐健壮。但是,人的身心成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由于人的情绪,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认识的影响,使得人变得越来越有心理负担,并逐渐表现为变态。

如果你仔细观察,统治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上是各种病人,这个不是我的见解,有人写过这么一本书。一个人在发展到一定极致的时候,如果他不是进一步地去追求精神健康或皈依某个宗教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顽固的人或者领导。如果你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不是要有意贬低女性,小女孩小的时候很可爱,但是有了家有了爱情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怨言。因为她们受到各种挑战和心理上的压力,你就越来越发现她们就没有像以前那么可爱了。男人呢同样如此,那些五六十岁做决定的人,他们的决定绝大部分可能都是错误的,但他们固执而且不会听从别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病态。读书恰恰能够预防这种病。

有一种说法,即人变老的时候变得越优雅,有些人虽然老了,但他面容很和善,修养很好。有些女子虽然韶华已逝,但仍然可亲可敬,那是因为她们的修炼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读书或者听音乐等不同的熏陶吧。总之,我认为读书可以从人们的心灵方面防止走向变态的过程,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太过直接的过程,但我认为读书的确可以使人变得明智、平和、善良。当然,除了读书之外,我还经常强调的一个是要听音乐,听音乐的人和不停音乐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快就会反映在你的相貌上。听音乐的人他的相貌是活的,水样的;而不听音乐的人,相貌是像泥一样的,是死板的。你要不信的话,可以现在试试,一年以后就可以看出来。读书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它是治病救人的一剂良药。除了上面所说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外,还有这点。

那么,读什么?我想在座的都很清楚,我只是再强调一下。第一,读书一定要从中获得乐趣。然后呢,读书要有助研究,现在你们这个阶段,更多的情况好像都是为了研究。至于读什么并不是紧要的,而紧要的是你的知识结构。在你的知识结构定型之后,读什么样的书应该都跟你的知识型态结合在一起。你们大部分都是学法理的,当然也有其他专业。在法学领域里很少有新鲜的内容可以研究。因此,研究者不应把自己的领域划地为牢,比如你是研究民法的,我是研究法理的,他是研究宪法的,这样的划地为牢是很不好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安排的。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你是学法理的,我觉得应该有两方面的书对你的知识结构特别重要,一面是外来的,一面是内在的。外来的就是你必须去读关于社会科学的书、关于哲学的书、关于经济学的书、关于宗教的书和人文科学的书。没有这些领域的知识的话,你的法理学研究绝对走不远。

第二个,内在的就是你必须具备部门法的知识,你至少对一门部门法感兴趣,以此做基础。在世界上做得很好的所谓法理学专家,他们都不是单纯做法理学的。比如像威廉•推宁,现在在法理学界挺有影响的一个人,他就是研究证据学的一个权威。像哈特,他以前教过刑法,他们都是在好几门学科中来回的学习借鉴。我现在说的是读书的知识结构,由知识结构来决定你的研究。这两方面的书你都应该读,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过分:你在三天之内,应该读完一本汉语书。如果说你在三天之内读不完一本二百页的汉语书的话,那你就不是读书人,因为你要做研究。

当然,这是个怎么样的读法呢?这就要包括所谓的精读和泛读。有些书你必须精读,有些书你只要泛读。比如说你是研究法理的,有四本(类)书你必须读而且要必须读透的。第一本就是法理学的发展史,第二本就是法理学的基本原理,第三本是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本是法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这四个方面的书你必须精读。那么泛读的书就多了,比如说经济学的东西,心理学的东西,全球化的东西。研究生是读书的阶段,读书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读书,不要心慌。这个东西是长久的回报。你现在可能觉得读书划不来,别的人可能都忙着找工作,你可能觉得你吃亏了。那其实不然,等到几年之后,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你是与众不同的,只要你坚持做下来。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你的本学科外,如果你还有精力,应该尽量的读一些典籍,东方的西方的都应该读。

那么,怎么样读呢?大家都很清楚,也都有很多经验,我现在只是再重复一下:翻阅和研究很不一样。一个人一辈子可以读上万本书,但是一般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呢?读到一定时间你就烦了。有一种就是browse,比如你到书店去读,这样读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对现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我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哈佛那边有30多家书店,各种各样的都有。其中有一家叫做HarvardBookstore,不是哈佛大学办的,但是名字却那么叫。它品味非常高,我基本上每周去一次。把人文和社科书架上的书,从头到尾browse一遍,一去就是一天。那时候是学生,没那么多钱买书,只好站在那里翻。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掌握学界到底在研究什么,学界的动态是什么。

第二个是study,那你就要精雕细琢地去研究,你就要拿出书来啃,好好地去读。这个就不是三天读一本,你可能三天一个段落都读不下来,比如黑格尔和康德的书,你可能三天还搞不清他在说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consult,每个学者都堆了一大屋子书,他是不是说每一本都看过呢?一个教授可能会有上万本书,但他不可能全部看完。但是,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去consult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有些书就是这样来读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记笔记。现在好了,现在有电脑和博客,应该尽量把它利用起来,读了什么书要用电脑把它记下来。这样的话你积累起来,就是以后写论文的素材,而且可以表达你自己的个人体会。钱钟书先生被人称为大学者,大学问家,他就做过好多卡片。比如一段话,你可能不止一次的用它,而是好多次的用它。人的思想有时很活跃,有时很迟钝。当那些ideas来拜访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把它们记下来,看书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启发,也一定要记下来。我说得可能有点像跟中学生说,但是确实非常重要。

Appreciation,也就是说你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要去欣赏它。爱书的人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从封面、装帧到印刷等等都会去欣赏,然后再看里面的思想。说到欣赏,这个是太不容易了。英语appreciate这个词特有意思,一方面是欣赏,一方面是理解。那么欣赏理解之后你应该是什么呢,你应该有反应,也就是这本书好不好,这段话说得好不好,这章写得好不好。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一段好不好,你必须去长期的阅读,养成习惯,形成一种标准然后去判断。尽管我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很不容易。

还有一种读法,就你们而言,我觉得除了精读之外,还应该带着问题去读。那么多的书你不可能读完,最好的办法是精读之外,再带着问题去读。比如说我一周读二十本书,这二十本书你不能一行一行的去读。你必须带着问题去读,看一本书里有没有你要找的问题,如果有,你就把它记下来,要是没讲你关心的问题,就把它扔掉,因为这本书对你没有意义,而做研究的话又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的。很多人重要的观点都是在一、两篇文章里表达出来,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可能会把简单的思想逐渐的复杂扩大化,然后写成一本书。比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实际上它只是以1950和60年代的几篇文章为核心。当然,你带着问题去读,你可以查阅后面的index,看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你要的东西,有就读没有就不读。这样长期以来的话,你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本书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你就看它的目录,看它的index,看它讲的问题,看它的注。如果它引的是第一流的作品,这本书就一定值得读;假如它引的是通俗读物或大众报纸上的评论,那这本书就不用读了。如果引注的都是这种文字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不具有知识和学术的含量、不具有思想的含量了。

做人、读书,然后就是研究。研究里面有很多事情可说,重要的应该区分知识、学问和思想。一般而言,知识、学术、思想、意见、牢骚,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如果你有个明显的界限来区分这些东西,你的学术品味可能会有提高。读书多了,见多了,你自然会形成一种品味。这种品味跟你做别的事的品味一样,比如你欣赏音乐,它是有高低的;同样,女生穿衣服也是有品味高低的。当然,品味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培养,一定的启蒙和参照。知识一般来说是重要的,没有知识我们不能做学术。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随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去获得知识。而学术相对来说就重要了,因为学术是对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描述和评论的总结和系统化,这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达到。更重要的是思想,有些思想可以体现在学术中,但是学术并不一定体现思想。一个思想可能会改变世界,比如自由主义的权利和正义观就改变了现代人的命运。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相对少一些,思想则少之又少。现在产生思想的作品非常少,甚至凤毛麟角,因为这个时代不是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掌握一些技术、技能,或者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一条不是很高雅但必须的道路,即实证研究的道路。写博士论文的同学都知道,博士论文要求对你所研究的领域有新的贡献,你想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你所研究的领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文章挤塌了,你不可能有什么自己的贡献。那么唯一可取的路,就是到某一个地方做一些调查,field study,然后做以总结,写一个像总结报告的东西交上去,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新的,别人没做过。比如你跑到我们甘肃那个地方去做个调查,别人没做过,你做过的这个就是新的。而通过实证的研究做出的结论,也许就是某个有思想的人在沙发上坐了十五分钟突然想出的一个理论。但是不幸的是,现在我们都要求人们去做实证研究,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那种理论的创新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了。我们经过很多灾难式的革命,而这些革命都是由那些理论发起的。



    进入专题: 读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2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雅理读书,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