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山:论文明转型——文明与文明类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2 次 更新时间:2017-09-20 13:47

进入专题: 文明   文明转型   农耕文明   商工文明  

张恒山  


【摘要】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

【关键词】文明 农耕文明 商工文明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号称大清王朝的裱糊匠的李鸿章,向清廷提交奏折称,中国面对“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再次向清廷提交奏折,称当时的时局,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让李鸿章忧心忡忡的变局究竟是什么?李鸿章看到的是,“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媾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李鸿章非常敏锐地看到中华民族面临变局,但因时代的局限,他对这一变局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现在看来,实际上,从他那个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已经面临着一个世界性、历史性变革关头——由农耕文明向商工文明转型。要全面地、准确地认识这一变革,需要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为了说明文明转型,我们必须先行确定文明与文明类型概念。


文明的概念

通常,为了确定“文明”一词的含义,作者不得不分析各种各样关于文明一词的定义。但为了避免落入冗繁的概念分析的陷阱,在此只是提出笔者倾向的和主张采用的文明概念。笔者主张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待文明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在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方面具有特定特征的社会形态。

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相对于蒙昧社会形态和野蛮社会形态而言的。美国人类学家L.H.摩尔根(1818~1881年)在《古代社会》一书中首次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沿用摩尔根的研究材料和这一时代的划分方法,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产生学说。现代史学界一般认为,文明时代开始于新石器晚期后段结束之后。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文明作这样的解释,“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各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做一般的指南。”①现代考古学上,一般认为文明的产生有三条标准:一是城市,一是文字,还有就是复杂的礼仪性建筑。部分东方学者提出应当再加上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

与文明相关的是文化概念。文化指经过人有意识地改变、加工、创造的物体、信息交流方式、人际生产生活的交往关系、社会制度、精神活动成果的总和。简单地说,文化是一切带有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印记的器物、信息载体、制度。一般认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在创造和发展文化。但人类的文明时代,却是从新石器晚期后段结束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结束后人类出现了最初的国家组织。②


文明的类型

对文明是可以做类别划分的。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对文明作不同的类别划分。

英国历史学家A.J.汤因比(1889~1975年)在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种模式(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人模式)之外,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2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划分为包括着独立文明和卫星文明两大类的33种文明。其中完全独立的文明包括: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③中国学者许序雁先生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大河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地中海文明(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山地文明(波斯、玛雅、印第安)、绿洲和草原文明(塞种、匈奴、突厥、蒙古)、宗教文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斯拉夫文明和东西方现代文明几大类。④马克尭先生将人类文明作纵向和横向两种划分:纵向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农业文明又划分为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唐宋时期、中古伊斯兰文明、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⑤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公元1500年为界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前后两大段。1500年前又被划分为欧亚大陆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利特文明、印度河文明、商朝文明)、欧亚大陆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包括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1500年,伊斯兰文明、突厥和蒙古文明、传统的拜占庭文明、传统的儒家文明),另外还有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

对文明作类别划分,首先应关注决定文明类型的主要成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活动方式。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现实发展的历史逻辑取决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选择,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选择决定了人们在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中采取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关于法、正义、宗教之类的观念、意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⑥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基本社会观察思维框架,完全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划分的基本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的纵向观点来看,人类已形成的文明主要是两大类别——农耕文明和商工文明,即,主要以农耕生产为社会物质资料来源和主要以商工生产为社会物质资料来源的两种带有根本性不同。这两大文明类型有前后相继关系,但由于世界范围的各民族发展不同步、不均衡,当商工文明在一些国家出现后,另外一些国家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以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来看,似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处于同一个发展时段中,但实际上,这时的商工文明代表着一个新兴的文明、一个发展中和扩张中的文明,而农耕文明却是处于没落中、衰退中和缩减中的文明。


农耕文明与商工文明

农耕文明特点。可以说,发生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1500年之间的世界各地的文明占主导的是农耕文明,尽管这期间时同时存在着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明和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甚至游牧文明的民族还常常征服农耕文明民族,但它们都不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最为成熟、最为完善。如果以中国农耕社会为典范,可以看出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

以农业生产为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商业、手工业是社会财富生产的辅助形式;生产、运输驱动的主要动能是动物能(人、马、牛、驼),原态水能、原态风能(船运);生产、运输工具为简单机械;生产的主体主要是农民;⑦农民是单家独户地进行个体生产,每一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⑧家庭内部有着一定的分工,以中国的农耕社会为例,典型的分工方式是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除了缴纳国家的税收之外,少量进入交换,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农民以血缘为联系纽带作村落聚居,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组成一个同姓村落(因战乱、迁徙也有大量的两个以上的家族组成杂姓村落);家族聚居村落形成所谓村社,⑨有族长(或村长)、宗族会议(或村民会议)的管理机构;村社只是部分地和国家组织发生联系,通常只是当需要缴纳国家强征的捐税、服国家摊派的徭役、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以至由县官代表的司法机构管辖、通过科举考试外出当官时,村落组织成员才和国家政权机构发生人员或事务联系;村社成员主要是在婚嫁问题上,同外村落成员发生联系;村社成员只是在需要通过交换获得自己生活中不能自我生产的必需品——如盐、铁等——时,才和外部社会的非农耕行业成员发生联系;村社中的农民一般不参与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的主要公共管理活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防御外来入侵——由君主及其统领下的各级官吏、常备军队来负责;⑩君主、各级官吏、军队居住于远离农村的城市,农民供养着国家机构成员,同时也受他们庇护;在国家管理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君主率领着大量的官吏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对广大的国土实行统一管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终生从事艰辛劳动以维持自身机体的再生产,而无暇、无力接受教育、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极少数人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并从事社会管理职能。

马克尭先生在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两大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对农业文明的特点作如下总体性概括。“这个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人口受到土地资源等制约,增长缓慢。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分散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人口、财富、文化集中的城市只占少数。广大的农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分层是采取政治、法律、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的,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表现为等级分别。国家、政治组织逐渐完善,统治政权一般采取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在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希腊、印度和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人的理性精神也从而得到了发扬。不过,宗教迷信思想仍然是这是人类的主导意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个文明的思想意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发展缓慢,所以这一时代在世界各地都长达数千年。因此还可以在世界文明史中把这一时期在划分为初级农业文明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而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11}

商工文明特点。但是,自16世纪起,在西欧,尤其是在英国,首先发展起商工文明。虽然许多人称这一文明为工业文明、西方文明或者资本主义,但笔者认为,在与农耕文明对比的基础上,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文明特征的用语,还是“商工文明”。

商工文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关于商工文明的基本特点可以作如下概括:以商业交换和工业生产为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生产的主体是独立的个体,或个体人的联合体;生产者以城市为生产、生活聚居地;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完全是用于交换,通过交换获取盈利是生产的目的,所以商业交换主导生产;生产驱动、运输驱动的主要动能是各种燃料热能(煤、石油、原子能)和转换后的水能、风能,正在探索使用的还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生产、运输工具为复杂机械;生产者之间有着复杂、精细的分工;生产者之间通过财产联合或生产要素组合形成大规模企业生产;工商文明的生产者有着大规模地影响自然、影响他人的能力;生产者实现生产联合的纽带是契约、协议;生产者在城市聚居生活的联系纽带也是契约或协议;生产者与他人发生交换联系是常态,每个人都通过交换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或精神资料;生产者在频繁的交换、密集的城市聚居中,同他人发生联系;生产效能的提高使生产者有闲暇接受教育,而复杂的机械生产也要求生产者接受教育、获得文化;拥有文化的生产者和国家机构同样生活于城市,这使生产者有机会、有可能关注和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活动;生产者用契约的观点看待自己生活于中的国家组织。

以上是对商工文明的概括,虽然这种概括并不完整,但大体上反映着商工文明的特点。商工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商业交换、商业牟利为主导进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技发展。

马克尭先生所讲的工业文明类似本文所说的商工文明。他在《世界文明史》教科书中对工业文明特点作如下概括:“这时期的生产力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能源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业,加上商业这时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且逐渐改变了农业的面貌和性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自身的生产所受到的限制减弱,再加上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度发生所谓人口爆炸。人口的快速增长,反过来又对资源形成威胁,迫使人类不得不自觉采取措施,节制自身的生产。城市日益发展和膨胀,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似乎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些城市带动、驱使、决定的,而广大的农村的作用日益减弱,甚至被人们一块块无情地抛弃。过去由法律规定和血统、门第形成的社会分层已经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渐得实现,不过经济上的不平等依然困扰着广大的人类。在各文明内部,政治结构都在酝酿改变或者正在改变或者已经改变,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各文明均为之付出了艰难困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不过达到理想的民主境界,仍然是人类长远的奋斗目标。科学和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可是宗教仍然是构成各文明的不可忽视的内容和标志。”{12}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注释

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106页。

②在中国,这种现象大约发生于公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考古学上被定为龙山时代后期。参见林甘泉,张海鹏,任世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22页。

③[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④许序雁:《世界文明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⑤⑦⑧⑨⑩{11}{12}马克尭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171、282、171、172页。

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83页。


    进入专题: 文明   文明转型   农耕文明   商工文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0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