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斯与《自然》杂志科幻历史渊源——Nature实证研究之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9 次 更新时间:2017-06-15 21:06

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卷1期(2014)

穆蕴秋 江晓原

一、《自然》杂志上与H.G.威尔斯相关的文本

作为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最知名、作品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H.G. 威尔斯(H.G. Wells 1866~1946)在科幻历史上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

威尔斯一生著述甚丰,除了科幻,在其它领域涉猎也相当广泛,生前身后有多种精选集流传世面,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多不胜数。而相当出乎现今学术界及公众想象的是,威尔斯和英国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之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非常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渊源关系不仅在前人的研究中极少被关注到,而且很可能对《自然》杂志现今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的形成,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

专攻威尔斯的资深学者约翰·帕丁顿(John S. Partington)除出版过一部研究专著之外,还编纂了四部和威尔斯研究成果有关的集选。[1]、[2]、[3]、[4] 这些集选中,2008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的威尔斯(1893~1946):一位受优待的读者》(H. G. Wells in Nature, 1893-1946: A Reception Reader)显得尤为“另类”,全书跨越“科学史”和“科幻”两个领域,收录了《自然》杂志上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66篇——这样的数量在《自然》杂志出版历史上的作者中是相当罕见的。该书出版后,除《爱西斯》(Isis)和《科幻研究》(The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发表书评做简要介绍外,[5]、[6] 还未见专门研究成果出现。本文将结合这些文本,对威尔斯相关作品及其与《自然》杂志的关系进行科学史研究。

《<自然>杂志上的威尔斯》一书收入的文章大致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威尔斯署名发表的文章共计26篇(该书收录了其中13篇):

第二类,威尔斯40部著作的36篇评论(其中几篇属多部作品合评):

第三类,涉及威尔斯的17篇文章:

上述三类文本的选取时间截点从1893年至1946年威尔斯去世,时间跨度大约半个世纪。而在威尔斯去世后,《自然》杂志对他的关注也没有终结,后来还至少发表过两部他个人传记的评论。[7]、[8]

从以上三类文本,大致可看出威尔斯的知识构成和社会活动背景。相关内容在《自然》杂志第二任主编理查德·格里高利(Richard Gregory 1864~1952)对威尔斯的纪念文章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9]

威尔斯早年生活并不十分顺利,他1884年进入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师范学院(如今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分部)学习,这期间正好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在该校教授生物学课程,他的生物学观点对威尔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0]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伦敦知识界著名的“X俱乐部(X Club)”核心成员,[11] 赫胥黎还是《自然》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杂志创刊语正是出自他的笔下。[12]

由于地理科目考试失败,威尔斯毕业时未能获得学位,之后他辗转一些私立学校靠教书维生。直至1890年,威尔斯才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或许是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地理考试。1893年,威尔斯结束教书生涯,开始靠专职写作谋生。他除了定期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之外,还尝试创作科幻小说,而他这方面的天份也很快显现出来,1895年,威尔斯发表《时间机器》(Time Machine),这部小说随后为他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声誉。

成名后的威尔斯一面继续科幻小说创作,一面开始承担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各领域中的问题表达观点——这一期间,《自然》杂志无疑成了他发表看法的主要刊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尔斯涉及的各类话题中,甚至有对通灵术的讨论。在1894年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威尔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科学发现与通灵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发现过程可以被检验,后者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条件。[13]

毫无疑问,尽管威尔斯多年来持续向世人展示他在各个领域的丰富知识背景,但他举世公认的成就还是科幻小说创作。1999年11月4日,《自然》杂志新辟“未来”专栏发表科幻短篇作品,社论把这一新举措的历史追溯至威尔斯1902年发表的文章《发现未来》(The Discovery of the Future)[14]、[15]。事实上,《自然》杂志的科幻历史渊源当然另有源头(后文将对此做详细论述),而更加直接体现威尔斯科幻创作与《自然》杂志存在关系的,则是他十几部科幻小说的书评。


二、对《自然》杂志关于威尔斯科幻小说的推介及评论的分析


《自然》杂志总共发表过11篇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书评,被评论的威尔斯科幻小说中,除去《威尔斯短篇小说集》(The Short Stories of H. G. Wells,1927,其中收入威尔斯短篇作品62篇)不易归类之外,[16] 其它被评论的威尔斯科幻小说大致可分为四类(我们顺便还讨论了若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其他作者同类主题科幻小说的评论):


1、时空旅行

《时间机器》是《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书评,书评作者认为小说的科学性在于“帮助人们对生物进化持续过程所产生的可能结果,有了连贯的认识”。[17]事实上,威尔斯的这部小说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书中想象的“时间机器”对后来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18] 如1929年出版的《巴顿博士的时间旅行》(The Time-Journey of Dr. Barton,1930),讲述的就是一位科学家乘坐“时间机器”旅行到2000年后未来世界的故事。《自然》杂志对该书也发表了书评。[19]

威尔斯对时间机器的想象其实和当时一个时髦的科学论题——第四维(the fourth dimension)有关。这时期的一些流行科学杂志——其中包括《自然》,为了满足公众对第四维的好奇心,不时会刊登一些和“第四维”相关的文章。[20] 1908年底,《科学美国人》甚至公开悬赏500美元,寻求对“第四维”的最佳解释,这一征文比赛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来稿。[21]

小说中,威尔斯把“第四维”表述为“时间”尽管别具匠心,但并非是开创性的。终生致力于“第四维”通俗化和形象化的英国数学家查理斯·欣顿(Charles Hinton)在他1884发表《科学冒险故事》的第一个故事《什么是第四维?》(What Is the Fourth Dimension?)中,就已经把第四维表述为时间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机器》之前,《自然》杂志还发表过另一部和“维度”有关的幻想小说书评:《平面国:多维冒险故事》(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1884)。[22] 2001年,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Ian

Stewart 1945~)仿照这部小说写了数学普及著作《平面国续篇》(Flatterland: Like Flatland Only More So,2001),讨论数学上的一些高维问题,《自然》随后也发表了评论。[23]


2、星际旅行幻想

《自然》杂志发表了以下几部威尔斯星际幻想小说的书评:《世界之战》(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8)、[24]《先到达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 ,1902)、[25]《新人来自火星》(Star-Begotten ,1937)。

19世纪后期,火星探索研究在欧洲天文学界炙手可热,相对应的,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火星为主题的科幻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威尔斯1898年发表的《世界之战》。小说引入了1894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一次备受关注的火星观测结果,作为故事背景。笔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一过程已进行了详细考察。[26]

1937年,威尔斯发表了另一部火星题材科幻小说《新人来自火星》(Star Begotten)。书中火星人不再像《世界之战》一样,通过飞行器加死光武器的豪夺强取来入侵地球,而是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更为隐秘也更为有效的手段,他们以“不断增加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向人类发射某种宇宙射线”,改变人类内部身体结构,最终把地球人改造成火星人。当谜底揭开时,那些最先意识到地球已经被火星人入侵的人们,却很可能就是新一代的火星人。《新人来自火星》隐含的社会寓意也许远远超越《世界之战》,但名头却远不如前者来得响亮,不过,《自然》杂志同样对它发表了评论。[27]

相较火星幻想题材的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大量涌现,以月球旅行为主题的幻想作品十七世纪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威尔斯的《先到达月球的人》只是其中较为人知的一部。小说十三章中提到《开普勒的月亮之梦》(Kepler's Dream,1634)一书中对月亮背面世界的想象,证明威尔斯是仔细阅读过开普勒这部掺杂大量想象的天文学论著的。《开普勒的月亮之梦》1965年、1967年先后两次被译成英文出版,《自然》杂志都发表了评论。[28]、[29]

除了以上威尔斯的三部星际幻想小说,《自然》杂志还发表了大量星际幻想主题的科幻小说书评,这里附带整理如下:

《奇人先生的密封袋》(Mr. Stranger's Sealed Packet,1889),[30]《旅行到其它世界:未来历险记》(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A Romance of the Future,1894),[31]《月亮上的人》(The

people of the moon,1895),[32]《火星确有来世》(The Certainty of a Future Life in Mars,1903)[33],《金星旅行记》(A

Trip to Venus,1897),[34]《插翅之旅,关于两颗星球的故事》(Their Winged Destiny, being a Tale of Two Planets,1912),[35]《黑云》(The

Black Cloud,1957),[36]《行星地球之外》(Beyond the planet earth,1961),[37]《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2007)。[38]


3、反思科学技术的作品

《自然》杂志评论的威尔斯的《食神》(The Food of the Gods, 1904)[39] 和《制造奇迹的人》(Man

who could work Miracles,1936),[40] 都含有很明显的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的意味。

《神食》讲述一种叫“神食”的药物能让所有生物疯狂生长,吃了这种食物的人也变成了“巨人”,如此一来,普通人和“巨人”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制造奇迹的人》充满童话寓言色彩,小说主人公发现自己突然具备了可以随心所欲改造世界的超凡能力,他原本希望用这种能力把世界变得更美好,但事情却弄得一团糟,他最后许愿放弃这种能力,事情才重回正轨。

除了这两部作品,《自然》杂志发表的类似作品书评还包括:《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反乌托邦),[41]《温室》(Hothouse,1962,全球变暖),[42]《秘密》(The Secret,2002,克隆技术),[43]《窑人》(Kiln People,2002,人工智能),[44]《阿纳塞姆》(Anathem,2008,科学与社会),[45]《螺旋线》(Spiral,2011)等等。[46]

这些著作中,名头最大的当属“反乌托邦三部曲”

之一的《美丽新世界》,它刚一出版,《自然》杂志即推断它会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倒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预言。

此外,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1959~)在2008年发表的《阿纳塞姆》(Anathem),也很值得一提。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虚构行星阿伯雷(Arbre)上一个名叫阿纳塞姆(Anathem)的国度,多年前一系列严重的技术灾难使得这颗星球差点毁灭,科学家此后沦为下等人,被流放到和普通阿纳塞姆民众居住的“塞库拉世界(Sæcular world)”完全隔离的地方。为了避免重复过去的灾难,阿纳塞姆严禁讨论科学问题,也不允许使用先进技术,科学家甚至没有生育权,他们只能从塞库拉世界寻找一些有天赋的的孤儿来补充群体的数量。小说主要情节围绕突然出现在行星上空的一艘外星飞船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展开。《自然》杂志的书评认为,小说是一次“别具匠心的尝试”。而作品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对科学与社会关系进行探索的思想实验是在“反科学主义”纲领下展开的。


4、乌托邦作品

作为一位热衷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威尔斯还创作了多部乌托邦小说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愿景。《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的乌托邦小说包括:《制造人类》(Mankind in the Making),《现代乌托邦》 (A Modern Utopia,1905),[47]《彗星来临》(In the Days of the Comet,1906),[48],《上帝化身》(Men

Like Gods,1923),[49]《未来事件:终结革命》(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the Ultimate Revolution,1933)。[50]

《现代乌托邦》描写了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在虚构基础上掺杂了大量哲学讨论。《彗星来临》讲述一颗从天空中划过的彗星,对人类本性产生了奇特影响,人们从短暂的沉睡中醒来后都变得理性、诚实、善良,世界秩序从此大大改观,原本已经腐化、堕落、濒临崩溃的世界随后转变成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上帝化身》讲述主人公在一次驾车过程中,意外行驶到了另一个“乌托邦”平行世界的故事。

小说《未来事件:终结革命》是“未来历史(future history)”故事类型中最知名的作品。假托出自一位外交官之手,他在睡梦中阅读了一本2106年出版的历史课本,醒来后记录了书中的一些片段。小说别具创意的地方还在于,威尔斯在书中采用“伪学术”的方式添加了大量注释和索引,用来解释那些发生在未来的著名虚拟事件。通过这种对未来世界局势的想象和描绘,威尔斯表达了他把世界政府作为解决人类问题方案的政治理想。

《自然》对《未来事件》这部作品颇为关注,小说在1936年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时,杂志先后发表了两篇影评,除了称其为“不同凡响的影片(marvellous film)”,还提及威尔斯也积极参与了影片的制作。[51]、[52]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11月20日,《自然》杂志于显著位置发表了正在热映的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的影评,称“《地心引力》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53] 这篇影评的发表让许多迷信《自然》杂志神坛地位的人士感到“震撼”,他们惊呼:《自然》杂志竟然会发表影评?!是科幻变了,还是《自然》变了。

其实,《自然》一直持续发表科幻影评,到目前为止评论的科幻电影已达近20部,其中著名的影片包括1968年的《2001:太空奥德赛》(2001: A Space Odyssey),2004年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和2010年的《盗梦空间》(Inception),《后天》的影评甚至达三篇之多。参见表1及相关注释。

除了威尔斯乌托邦作品的评论,2001年,《自然》还发表了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1888年发表的“未来历史”乌托邦经典《回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 2000–1888)新版书评。 评论认为,《回顾》是乌托邦作品中的一个异类,相较于反乌托邦作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乌托邦题材的作品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但《回顾》目前仍然畅销不衰。[54]

三、《自然》杂志与科幻的历史渊源


本文上一小节对《自然》杂志上与威尔斯相关的科幻小说书评进行了分类考察,上述考察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从威尔斯的年代直至现今,《自然》杂志上为何会发表数量如此众多的科幻书评和影评?

当然,从前面的论述结果来看,如果认为被评论的这些科幻作品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科学探索活动,可以构成这个问题的一个解释。[73] 但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自然》杂志关注科幻,是最初两任主编就遗留下来的传统。

1869年,著名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Norman

Lockyer,1835~1920)成为《自然》杂志第一任主编,他在这一职位上任职达50年之久。洛克耶在欧洲天文学界的名头主要和他的一项成就有关,1868年,他通过分析日珥光谱推断出存在一种新元素“氦”——几乎同时,法国物理学家朱利叶斯·詹森(Jules Janssen,1824~1907)也获得了相同的结论,他们俩人随后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

洛克耶除了专职进行太阳物理学前沿研究,晚年时还对科学史萌生浓厚兴趣,在《自然》上发表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章,[74] 而《自然》杂志最早的科幻源头,就可以追溯到他1878年为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英文版科幻小说集写的书评。[75]

在这篇评论中,洛克耶认为凡尔纳小说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准确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他举《从地球到月亮》中非常“符合天文学原理”的情节——向月亮发射炮弹为例,认为这段故事有助孩子们对重力原理的认识和了解,“很可能是他们阅读半打教科书都无法取得的”。洛克耶还用去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摘引凡尔纳《太阳系历险记》第二部分第八章中一位科学人士测量彗星体积、质量和密度的过程,借以说明“法国通俗文学令人愉快的写作风格”是如何寓教于乐的。[76]

事实上,与洛克耶的看法相反的是,单纯追求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但缺乏思想性,恰恰是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在一些文学人士眼中“品次”不高的缘故。譬如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J. Borges,1899~1986)就评价王尔德(O. Wilde,1854~1900)的观点——威尔斯是“一个科学的凡尔纳”,认为这完全是对威尔斯的“糟蹋”。理由是两者完全不具可比性,“威尔斯是一位可敬的小说家,是斯威夫特、爱伦·坡简洁风格的继承人;而凡尔纳,只是一位勤奋而笑容可掬的短工。凡尔纳是写给青少年看的,而威尔斯老少皆宜”。[77]

在洛克耶之后,《自然》杂志的第二任主编格里高利同样对科幻保持浓厚兴趣。格里高利与威尔斯早年同在伦敦科学师范学院上学,成名后一直保持着友谊,[78] 他曾先后为四部科幻小说——《奇人先生的密封袋》、[79]《旅行到其它世界:未来历险记》、[80]《世界之战》、[81]《插翅的命定之旅,关于两颗星球的故事》,[82] 撰写过书评。

值得一提的是,格里高利在《自然》杂志上还发表过大量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的文章,其中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很具启发意义,比如下面文章中的这段话:

认为科学唯一作用是发现和研究自然现象和法则,并不关乎所获得的社会观感知识的观点,应该予以舍弃了。科学不能和道德相剥离,也不能把它作为在和平时期发动战争和搞经济破坏的借口来开脱罪责。科学人(man of science)不应该把和科学发现相关的社会及政治问题撇往一旁,因为这类东西很有可能被用于致毁目的。[83]

其次,发表科幻作品评论是二十世纪早期一些科学杂志的普遍做法。除了《自然》杂志,同期的《大众天文学》(Popular Astronomy),《现代电学》(Modern Electrics)等科学普及期刊,也发表科幻小说的书评。[84]、[85] 以《大众天文学》为例,它讨论过的科幻作品包括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86]《从地球到月亮》,[87] 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88]《世界之战》,[89]《到达月球的第一个人》,[90] 埃德加·巴勒斯(E. Burroughs,1875~1950)的《地心历险》(The Center of The Earth)和《火星人系列》(The Martian

Series),[91] 等等。

从形式上看,《大众天文学》上这类文章通常有着固定套路,前半部分是科幻作品的故事梗概,后半部分逐条列举作品中的科学谬误(scientific inaccuracies)——这些谬误通常都达数十条之多。在这种讨论框架下,那些有名的科幻经典几乎完全沦为科学发现和科学事实的附庸。相较而言,尽管《自然》杂志不乏对科幻作品进行“纠错”的那类文章,但总体来看评论内容要丰富许多。


四、从威尔斯的遭遇看英国学界眼中的《自然》杂志

 

《自然》如今被看作“顶级科学杂志”,在中国学界更有着神话般的声誉和地位,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自然》在科学界所具有的这种“高贵”形象,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真实的情形究竟如何呢?通过威尔斯的遭遇,或许有助于我们澄清这样的误解。

1966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举办威尔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因提出“两种文化”观点而知名的斯诺(C. P. Snow,1905~1985)撰写了纪念文章。[92][93]斯诺谈到与威尔斯生前的一些交往细节,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尽管威尔斯在文学领域有着无可争议的杰出声望,但他更在意的却是另一件事——渴望成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接纳。按照斯诺的说法:

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随着威尔斯逐渐年老而消退,而是变得愈发强烈。尽管越来越失望,但他坚持认为,只有进入皇家学会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就。93,84页

1930年代,年过七十的威尔斯向伦敦大学提交博士论文获取学位——《自然》杂志后来刊登了这篇论文的节选![94] 斯诺把这一行为解读为“这只是他为了证明自己也能从事令人尊敬的科学工作”。

一些和威尔斯交好的科学人士,如著名生物学家、皇家学会成员朱利安·赫胥黎(Sir J. Huxley,1887~1975),曾努力斡旋推举他进入皇家学会,但结果未能如愿。在威尔斯晚年,这件事成了困扰他的一大心结,1936年,威尔斯被推举为英国科学促进会教育科学分会主席,但他仍然满怀失望,认为自己从未被科学团体真正接纳。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斯诺提到的皇家学会拒绝威尔斯的理由:

皇家学会当前只接受从事科学研究或对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士为会员。威尔斯是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并不符合可以为他破例的条件。93,85页

从前文的考察结果来看,威尔斯本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发表过26篇文章,但这些文章显然并没有被英国皇家学会看作“科学研究或对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成果。换言之,威尔斯并没有因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获得“科学人士”的资格。

从实际情形来看,这个结论倒并非是对威尔斯的个人偏见所致,因为,即便是为威尔斯抱不平的斯诺那里,也是持同样的观点。斯诺为威尔斯辩护,说尽管皇家学会的说法貌似合理体面,但并不是事实,皇家学会一直以来实行的是推选制,被推选的人中不乏内阁大臣和高官——甚至就在威尔斯落选前两三年,还有多名政客高官入选。斯诺因此替威尔斯叫屈:

这些非科学人士为国家作出过杰出贡献,当然没错;他们当选是荣誉的象征,实至名归;但问题是,他们都行,为什么威尔斯不行?93,85页

斯诺的这段话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非科学人士也可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其次,斯诺想要争取的只是威尔斯能享有和其他杰出非科学人士一样的待遇。

按照学界规则,被同行接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到相关的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被《自然》杂志“宠爱”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威尔斯,却始终未能获得英国主流科学共同体的接纳,这只能证明,至少在威尔斯生活的年代,《自然》在英国学界眼中还只是一份普通的大众科学读物。

说到底,威尔斯的遭遇只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偏见的普遍性:在科普杂志上发表文章,无论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达到怎样的程度,都完全不会有助于提升作者在科学界的学术声誉。


作者简介:穆蕴秋,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讲师;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参考文献


[1]The Wellsian: Selected Essays on H. G.

Wells . Partington, John S (Editor) . Oss, Netherlands :Equilibris

Pub, 2003.

[2]The Reception of H. G. Wells in Europe.

Partington, John S (Editor) . New York :Continuum, 2005.

[3]H. G. Wells's Fin-de-Siècle:

Twenty-first Century Reflections on the Early H. G. Wells // . Partington, John

S (Editor) .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7.

[4]H. G. Wells in Nature, 1893-1946: A

Reception Reader . Partington, John S (Editor) .Frankfurt: Peter Lang. 2008.

[5] Pamela Gossin . Book Reviews. Isis

.2009-12.100(4):933-934.

[6]David Ketterer. The “Martianized” H.G. Well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2009-07.36(2):327-332.

[7]Peter Kemp.Father, mother and

son.Nature.1984-06-14. 309:643-644.

[8] Michael Sherborne.The invisible man of

science .Nature.1996-02-18. 379: 215-216.

[9]Richard Gregory. H.G.Wells: A Survey And

Tribute . 1946-12-21.158:399-402.

[10] John S. Partington .H.G. Wells's

Eugenic Thinking of the 1930s and 1940s

.Utopian Studies, 2003.14(1):74-81.

[11] X俱乐部(X Club),是19世纪英国一个著名科学团体,由赫胥黎等九人组成,除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外,其余八人皆是英国皇家学会成员,他们在1869年共同创办了《自然》杂志。

[12]T. H. Huxley. Nature: Aphorisms by

Goethe . 1869-11-04.1:9-11.

[13] H. G. Wells. Peculiarities of

Psychical Research . Nature.1894-12-6.51:121-122.

H. G. Wells. Peculiarities of Psychical

Research . Nature.1895-1-17. 51: 274.

[14] H. G. Wells. The Discovery of the

Future  . Nature. 1902-02-06. 65:326-331.

[15] Days of Futures past  .Nature .2006-12-21.444:972 .

[16] H. Levy. The Short Stories of H G

Wells  .Nature.1927-10-08. 120:503-504.

[17]The Time Machine .Nature.

1895-07-18.52:268.

[18] Paul J. Nahin. Time Machines: Time

Travel in Physics, Metaphysics, and Science Fiction . Springer, 1999,22.

[19] H. Levy .World power and the power of

man . Nature. 1930-05-31.3161:810.

[20]S. Four-Dimensional Space . Nature.

1885-03-26. 31: 481.

The Fourth Dimension . Nature.1904-07-21.

70:268.

The Fourth Dimension Simply Explained  . Nature .1910-06-16. 83: 457.

S. Brodetsky. The Fourth Dimension Simply

Explained   . Nature .

1922-04-15.109:474-475.

[21]A $500 Prize for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Fourth Dimension  . Scientific

American . 1908-11-28 . 66:351-352.

[22]R.Tucker. Flatland .Nature. 1884-12-27.

31:76-77.

[23]Lisa Lehrer Dive and Andrew Irvine.

Hopping through the Mathiverse .Natue.2001-05-11.411:240-241.

[24]R. A. G.   The War of the Worlds .

Nature.1898-02-10.57:339-340.

[25] A Lunar Romance .

.Nature.1902-01-09.65:218-219.

[26] 穆蕴秋、江晓原.19世纪末被视为火星信号的天文观测和影响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31(2):248-255.

[27]J. B. S. H. Messianic Radiation  .Nature .1937-07-31.140:171.

[28]Bernard Pagel.Kepler's Dream(1634)

.Nature.1965-12-04.208:960-961.

[29] J. R. Ravetz. Lunar Point of View .

Nature .1967-07-01.215: 103.

[30]R. A. Gregory. A Journey to the Planet

Mars . Nature.1889-07-25.40:291-292.

[31]Gregory, R. A. An Astronomical Romance

. Nature.1894-10. 50(1303):592-593 .

[32]]The People of the Moon .Nature

.1895-11-28.53:77.

[33] The Certainty of a Future Life in

Mars  .Nature. 1904-02-07.69: 221-222.

[34]A Trip to Venus  .Nature.1898-08-18.58:366 .

[35] R. A. G. Their Winged Destiny, being a

Tale of Two Planets .Nature.1912-10-10.90:160-161.

[36] Jay M. Pasachoff. In Retrospect: Out

of the darkness .Nature.2006-08-31. 442:986.

[37] G. R. Noakes. Beyond the planet earth

.Nature 1961-04-15.190:204

[38] George F. R. Ellis. Hawking's Fact and

Fiction . Nature .2007-12-13.450:949.

[39] F. W. H.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 Nature.1904-12-29. 71:193-194.

[40]Man who could work Miracles . Nature .

1936-6-6.137: 929.

[41] Charlotte Haldane. Dr. Huxley and Mr.

Arnold . Nature.1932-04-23.129: 597-598.

[42]Caspar Henderson.Q&A: Turning up

the heat on sci-fi . Nature.2008-08-07. 454: 698 .

[43]Justine Burley.Exactly The Same But

Different . Nature.2002-05-16. 417: 224-225.

[44]Henry Gee.Golem Schmolem . Nature.

2001-12-20.414:848-849.

[45]Imprisoned by Intelligence .

Nature.2008-11-27. 456: 446-447.

[46] Ball P. Fiction: Attack of the killer

fungi .Nature.2011-03-10.471:163.

[47]F. C. S. S. A Modern Utopia .Nature

.1905,72: 337-338.

[48] In the Days of the Comet .Nature.

1906. 75:124 -125.

[49] J. S. H.  Men Like Gods

.Nature. 1923.111: 591- 594.

[50] L. H. Wells Comes Back .Nature .

1933.132: 620 - 622.

[51]T.G. Things to Come  . Nature. 1936-01-11.137:50.

[52]Mr. H. G. Wells's Film “ Things to

Come”  .Nature.1936-02-29.137:352.

[53]Space Spectacular

.Nature.2013-11-20.503:213.

[54] Howard P. Segal.Back to the Future

from 1888 . Nature .2001-02-01.409:563.

《回顾》是中国晚清引入的第一部西洋小说,它目前已出了五个中译本。最早的节译本由《万国公报》于1891年12月至1892年4月进行了连载,名为《回头看纪略》(译者析津)。1963年,该小说的中文全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改为《回顾》。

[55]Science in culture . Nature

.2001-11-08.414: 152 .

[56]L.V. Mr. H. G. Wells's Film “Things to

Come”  .Nature.1936-02-29.137:352.

[57] Aubrey E. Singer. Homo Cyberneticus .

Nature.1968-06-01.218: 901.

[58]Fred S. Rosen. Pernicious treatment .

Nature.1993-02-25. 361: 695.

Ian D. Duncan. Correspondence-Lorenzo's oil

.Nature.1993-08-05. 364:476.

[59] Henry Gee. Jaws With Claws . Nature.

1993-06-24. 363:681 .

[60] Kevin Davies. Discrimination down to a

Science . Nature.1997-11-6. 390:33.

[61] Jonathan Fink. Cinemagmatic Mayhem .

Nature.1997-03-06.386:33.

[62] Leslie Sage. Aliens, Lies And

Videotape . Nature. 1997-08-14.388: 637.

[63] Kevin Zahnl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s  . Nature.1998-07-30. 394:435 .

[64] How not to respond to The X-Files .

Nature.1998-08-27. 394: 815.

[65] Alison Abbott. Science at the movies:

The fabulous fish guy .Nature.2004-02-19. 427: 672-673.

[66]Mark Peplow .Disaster Movie Makes

Waves[EB/OL].(2004-05-17)[2013-5-7]

http://www.nature.com/news/2004/040512/full/news040510-6.html


Myles Allen. Film: Making heavy weather .

Nature.2004-05-27 .429, 347-348.

Quirin Schiermeier. Disaster Movie

Highlights Transatlantic Divide . Nature.2004-09-02. 431:4 .

[67]Helen Pearson .Hollywood grapples with

human cloning .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2004-04-29 .

[68]Emma Marris. Film: The Quest For

Immortality . Nature .2006-12-07.444: 684 .

[69]Richard Webb. Film: Dark days

ahead.Nature  .2007-04-05.446: 615.

[70]Emma Marris. Climate comedy falls flat

.Nature.2008-07-17. 454:279.

[71] Andrew H. Knoll. Romance Among Robots

. Nature .2008-07-24.454:407.

[72]Christof Koch. A smart vision of brain

hacking .Nature.2010-09-02.467:32.

[73] 穆蕴秋.江晓原. 《自然》杂志科幻作品考——Nature实证研究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5-26.

[74] N. Lockyer.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Instruction:1 . Nature.1898-10-13.58:572-575.

N. Lockyer.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Instruction:1 II .Nature.1898-10-20. 58: 597-600.

N. Lockyer. On Some Points in Ancient

Egyptian Astronomy: I .Nature .1892-01-28.45: 296-299.

N. Lockyer. On some Point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Astronomy .Nature.1891-05-21. 44:57-60.

N. Lockyer. The Astronomical History of on

and Thebes . Nature.1893-08-03..48:318-320.

N. Lockyer. On Some Points in Ancient

Egyptian AstronomyII . Nature.1892-02-18.45, 373-375

N.Lockyer The Story of Helium

.Nature.1896-2-13. 53, 342-346.

[75] 凡尔纳的这部小说集收入了的七部科幻小说:《太阳系历险记》(Hector Servadac, Or The Career Of A Comet),《从地球到月亮》(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环绕月球》(Around The Moon),《海底两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八十天环绕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盛产皮毛之邦或北纬七十度》(The Fur Country),一个在冰雪中度过的冬天(A Winter Amid The Ice)。

洛克耶的书评参见:Hector

Servadac, or the Career of a Comet  .

Nature.1878-01-10.17:197-199.

《自然》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没有出现作者名,不过《枕边〈自然〉》一书指明该文出自洛克耶之手。参见:A Bedside Nature: Genius and Eccentricity in Science 1869-1953

//Walter B. Gratzer (Editor). London: W H Freeman & Co. 1997. 52.

[76] 这种风格的寓教于乐和洛克耶的文学情怀,还体现在他和英国著名作家哈格德(H. Haggard 1856~1925)交往的一段趣事中。

据其生前通信记载,1916年,哈格德向洛克耶谈及他正在构思一篇幻想小说,洛克耶把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A. Eddington,1882~1944)引入到讨论中来。哈格德随后向爱丁顿请教,他小说中一个名叫奥罗(Oro)的超人在人间引发一场洪灾后沉睡了250,000年,但让他感到棘手的是,仅仅通过观看星空,奥罗怎样知道自己沉睡了250,000年?爱丁顿很快回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哈格德随后继续询问爱丁顿,要用什么科学方法才能让奥罗的女儿伊娃阻止她父亲的恶行,并在这个过程中丧生。爱丁顿幽默地拒绝说“别的问题我就搞不定了!处理女英雄确实非我所长!”

参见:Selections from the Letters of Sir Norman lockyer .

Nature.1969-11-1.224:473-477.

[77](阿根廷)博尔赫斯 著,王永年,徐鹤林 等译  博尔赫斯谈艺录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127页.

[78]Sir Harold Hartle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Richard Gregory, Bt.,F.R.S,1864-1952 . 1953-01-13.171:1040-1046.

[79]R. A. Gregory. A Journey to the Planet

Mars . Nature.1889-07-25.40:291-292.

[80] Gregory, R. A.An Astronomical Romance

. Nature.1894-10. 50(1303):592-593 .

[81]R. A. G.   The War of the Worlds .

Nature.1898-02-10.57:339-340.

[82] R. A. G. Their Winged Destiny, being a

Tale of Two Planets .Nature.1912-10-10.90:160-161.

[83] Richrad Gregory .Cultural contacts of

science . Nature.1938-12-17.1059-1061.

[84] To Mars via the Moon, An Astronomical

Novel By Mark Wicks . Popular Astronomy. 1911, 19:460-461.

[85] Book Review [of Wicks's To Mars via

theMoon]  . Modern Electrics. 1911-08.

371.

[86]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I(the

center to the earth)  .Popular Astronomy,

01/1942.Vol. 50, p.16

[87]L.J.Lafleur,Voyages-III (from the earth

to the earth) .Popular Astronomy, 04/1942.Vol. 50, p.196

[88] 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III,

The Time Machine.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434.

L.J.Lafleur, Marvelous voyages-VIII, The

Time Machine Errors in VIII.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438.

[89]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II, The

War of the Worlds. 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359.    

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II, The War

of the Worlds Errors in VII.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 384.

[90]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 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Part I.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76.

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 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Errors in V.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 80.

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 H. G.

Wells'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Part II.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139.

L.J.Lafleur,Marvelous voyages-VI, 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Errors in VI.Popular Astronomy, 1943. 51:145.

[91] Lafleur, Laurence J.Marvelous

Voyages-II .Popular Astronomy, 1942-02.50 :69.

Errors in "marvelous

Voyages-II.Popular Astronomy, 1942-05, 50:249.

[92]C. P. Snow. Variety of Men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6, 63-87.

[93] John Walsh. H. G. Wells: He Was a Seer

But a Disappointed Scientist . Science. 1967-01-13.155(3759):181-182.

[94] H. G. Wells .The Illusion of

Personality . Nature .1944-04-01.153, 395-397 .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自然》(Nature),H.G.威尔斯,科幻小说,科学史  

本文责编:jiangxiao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66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