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中:性交易该除罪化吗?对性别平等论证的几点省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45 次 更新时间:2016-12-25 19:44

进入专题: 性交易   除罪化   卖淫   性别平等   性宰制  

陈宜中  

一、前言

成人性交易的除罪化与否,近年来在台湾、在世界各地,在全球妇女团体之间,在女性主义运动内部,皆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某些国家,譬如英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丹麦、卢森堡、西班牙、义大利、希腊、葡萄牙、澳洲、纽西兰、1999年以前的瑞典等等,合意的(consensual)成人性交易是无罪的,亦即“娼嫖皆不罚”。尽管这些国家仍对性产业进行各种管制,但合意的成人嫖娼行为并不违法。相对于此类“娼嫖皆不罚”模式,某些国家则直接禁止成人性交易,或者娼嫖皆罚(如美国的许多州),或者罚娼不罚嫖(如台湾),或者罚嫖不罚娼(如1999年以后的瑞典)。[1]在当前性交易除罪化与否的辩论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议焦点即在于:“合意的成人性交易”该不该入罪?

反对“娼嫖皆不罚”的主禁派,多强调:性交易破坏了社会善良风俗,不利于家庭或家庭价值之维系,有害于“性与生育”、“性与婚姻”或“性与爱”的紧密结合。或者,性交易助长了人口贩运和强制卖淫,是对女人的性剥削,妨碍了女性的性自主,违反了性别平等原则等等。主张“娼嫖皆不罚”的另一方,则多表示:除罪化有利于卖淫者(或性工作者)的人权保障,有助于打击性产业所衍生的诸多罪恶,如强制卖淫、高度性剥削、强暴及虐待等等。直接禁止性交易,致使卖淫妇女的污名(stigma)挥之不去,使她们更容易遭到剥削和虐待;由于性交易难以禁绝,直接禁止(如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只会使其更地下化,使强制卖淫和黑帮胁迫等情事更加猖獗,使警方不努力去侦办不肖的中间人。

在台湾,直到目前为止,合意的成人性交易仍是有罪的。台湾所采取的是一种“罚娼不罚嫖”,也就是卖淫有罪、嫖客无罪(但上网援交的嫖客有罪)的禁止措施。近年来,部分民间团体主张“不罚嫖也不罚娼”,亦即合意的成人性交易的除罪化;另一方面,也有民间团体主张改采“罚嫖不罚娼”的瑞典模式。然而,这两种立场皆无法取得社会共识。2007年11月27日,内政部长李逸洋表示:性交易除罪化并非社会多数共识,因此修法的方向应在“娼嫖皆罚”而不在“娼嫖皆不罚”。此项说法旋即引来抗议。同年12月4日,行政院人权保障推动小组的部分委员联合声明指出:

在11月27日第十三次委员会议中,行政院人权保障推动小组出席会议的民间委员,对于废除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第1项第1款的讨论案,并没有外传的意见不一致。民间委员本于推动台湾弱势族群人权保障之职责,认为此条文“罚娼不罚嫖”不但严重歧视女性,而且让不肖经纪人以提供保护为由控制性产业,产业管理不易而成为劳力剥削的温床,间接导致弱势族群更不见天日……

在27日的会议中,内政部李逸洋部长提出“娼嫖皆罚”的构想,民间委员认为那只是倒退走回头路,让成人性交易的管理更不透明,不肖经纪人更有机会全面垄断性产业,而让人口贩运的问题更为恶化。李部长动辄以“妇女团体无共识”及不利防制人口贩运为由,拒绝废除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第1项第1款的讨论案之提案……

CEDAW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6条规定各国应采取适当措施,“包括制订法律,以禁止一切形式贩卖妇女及强迫卖淫而对她们进行剥削的行为”,显示打击犯罪,禁止妇女人口贩运及防止妇女性剥削才是终极目标。合理的性交易没有人口贩运及性剥削,为何也被认为有罪?李部长“娼嫖皆罚”的构想藉由将娼嫖全都入罪,认为娼嫖的性行为是人口贩运及性剥削的原因,岂不是太过昧于事实而有避重就轻之嫌呢?我们都清楚知道:娼嫖的性行为不等于妇女人口贩运及性剥削,不尊重妇女性的自主权、性产业的地下化、得利的第三者和不法集团挂勾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如今内政部已知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第1项第1款是一个严重性别歧视的法条,而目前构想的政策方向只会让性产业更地下化、得利的第三者更需要和不法集团挂勾,有违落实人权保障之职责。[2]

联署这份声明稿的人权保障推动小组委员,包括黄文雄、陈瑶华、王如玄、喀飞、廖福特、黄越绥、周志宏、刘梅君。[3]从声明稿中,可归纳出三个要点。第一,“罚娼不罚嫖”是对女性的歧视,违反了性别平等原则。第二,“娼嫖的性行为不等于妇女人口贩运及性剥削,不尊重妇女性的自主权、性产业的地下化、得利的第三者和不法集团挂勾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第三,李逸洋“娼嫖皆罚”的构想,“只是倒退走回头路,让成人性交易的管理更不透明,不肖经纪人更有机会全面垄断性产业,而让人口贩运的问题更为恶化”。

从性别平等的角度,不罚嫖只罚娼,显然是性别歧视。然而,单从反性别歧视原则,却也难以直接得出“性交易除罪化”、“娼嫖皆不罚”之主张。联署声明的委员之所以倾向于接受“娼嫖皆不罚”,主要是基于另外两个理由。亦即,嫖娼的性行为不等于人口贩运、性剥削、剥夺性自主;后者必须严加禁止,前者则否。以及,禁止性交易只会使人口贩运、性剥削、剥夺性自主等问题更为恶化,只会使卖淫妇女的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笔者大体同意这份声明稿之基本立场,不过,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为此一立场进行全面辩护。显而易见,主张“娼嫖皆不罚”不等于主张自由放任。反之,支持“娼嫖皆不罚”的一项重要理由正在于:娼嫖性行为的除罪化,将有助于政府对性产业进行更有效的管制,对强迫卖淫、性剥削、黑帮胁迫等不法情事进行更有效的打击。在此,单靠“娼嫖皆不罚”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妥善的管制配套才行。换句话说,若要为“娼嫖皆不罚”提供更有力的辩护,则必须进入具体的管制争议——但管制争议非本文所能深究。

本文所关切的主题,并非更为具体的管制争议,而是性交易除罪化辩论中的性别平等论证。笔者认为,在反对“娼嫖皆不罚”的诸多说法之中,较值得重视的是性别平等的理由,而不是“破坏善良风俗”、“妨碍家庭或社会秩序”、“卖淫为文明社会所不容”等泛泛说词。部分女性主义者表示:性交易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是滋生女体贩运和强制卖淫的温床,是对女性的性剥削、性宰制,是对其性自主的剥夺;这个建制物化了女人,宣告、强化了女人作为男人性工具的屈从地位,甚至称得上是男性宰制、强暴、奴役女性的最极端形式。因此,她们认为“合理的性交易”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能存在。她们虽未必主张罚娼,但是基本上反对“娼嫖皆不罚”。

这些性别平等论证究竟具有哪些合理要素,又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论证的分析,本文将申论指出:当前以男嫖女娼为大宗的卖淫体制,的确可以理解为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性/别宰制;但即使如此,除罪化(此指“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仍是合理的改革选项。直接禁止性交易,未必有利于性别平等;而“娼嫖皆不罚”将有助于政府对性产业进行更有效的管制,对性犯罪进行更有效的打击。从促进性别平等、为妇女培力的角度,既然卖淫体制难以禁绝,如若“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更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且未必妨碍性别平等之推进,那我们将有相当强的政治道德理由去支持这个改革路径。

本文后续各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节评述除罪化争议的几个重要面向;第三节先提供一些卖淫案例,接着分析除罪化论者的主要论证;第四节进一步检讨反除罪化论者的性别平等论证,并尝试开展出不同的思考方向;第五节总结全文。


二、除罪化争议的几个面向

从表面来看,赞成或反对成人性交易除罪化,似乎是截然不同、水火不容的两种立场。但实际上,反对者所持的反对理由各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赞成者所持的赞成理由也不尽相同,所主张的管制模式不一而足。

(一)何谓“除罪化”?

本文所谓的“性交易除罪化”,意指“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而非性产业的全面除罪化。无论是罚娼、罚嫖、还是娼嫖皆罚,都称得上是对成人嫖娼的性行为、对嫖客和/或娼妓的直接惩罚。这类直接禁止措施,是否有助于打击性产业所包藏的诸多罪恶,无疑正是除罪化与否的论辩焦点。主张“娼嫖皆不罚”的除罪化论者,多强调:直接禁止性交易,反而不利于打击性犯罪与性剥削。事实上,虽有少数除罪化论者主张自由放任,但绝大多数除罪化论者仍主张通过有效的管制措施,对性犯罪进行严打。[4]当然,究竟何种管制措施才较为有效妥当,则众说纷纭。

以英国为例,虽然合意的成人性交易(嫖娼之间的性行为)并不违法,虽然“娼嫖皆不罚”,但由于英国政府通过各种法律阻碍性交易的运作,遂使卖淫者仍不得不求助于皮条客,使性产业转入地下。有些论者将这种模式界定成“合法化”而非“除罪化”,因其除罪的只有合意的成人性行为(即“娼嫖皆不罚”),但性交易流程中的其他方面(如广告、场所、在场人员、仲介、雇主等等)几乎都受到严格限制。[5]为了避免名词争议,本文以“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作为“性交易除罪化”的最主要特征。因此,像英国这类“娼嫖皆不罚”但严惩“第三者”(仲介、雇主等等)的管制模式,仍称得上是一种除罪化模式。相对于美国的许多州、台湾和1999年以后的瑞典,“娼嫖皆不罚”仍是英国模式的基本特征。[6]

与英国相较,雪梨所在的澳洲新南威尔斯地区,便对性产业采取了更透明的管理方式;除了对强制卖淫施以严惩外,既不全面禁止刊登广告,亦不禁止外国人士在居留期间从事性交易。在英国,“拉皮条”是违法的。在雪梨,“经纪人”除非涉及犯罪,否则并不违法;除非涉及强制卖淫、贩卖人口或其他犯罪情事,否则跨国卖淫者及其经纪人并不违法。[7]相对来说,新南威尔斯(和纽西兰)属于“性产业除罪化”程度最高的案例,其利弊得失及其与荷兰、德国等其他管制模式之差异,则非本文所能深究。[8]

本文的探讨焦点是“合意的成人性交易”的除罪化与否,而非性产业的全面除罪化与否。值得强调的是,主张“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不等于主张性产业的全面除罪化。

(二)禁止vs.除罪

主张直接禁止性交易、反对“娼嫖皆不罚”的理由,主要可分为两类。简言之,大多数主禁者是父权家庭及其家庭价值的捍卫者,但也有部分女性主义者主禁。

以美国和台湾为例,反对性交易除罪化的主要社会力量,并不是关怀两性平等的妇女团体,而是父权社会传统性道德的拥护者。他们之所以反对除罪化,主要是出于“性只能发生于婚姻关系内”的性道德约束,以及“性交易破坏家庭伦理”、“性交易是不道德的”、“妓女是肮脏的、低贱的”等主流意见。[9]历史地看,这是父权社会长期以来把“妓女”(和其他“性异类”)当作低贱下流失控的“他者”,所型塑、建构出来的一整套性道德观。[10]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这套性道德观虽早已千疮百孔,但其影响力仍不容低估。其对女性的压迫效应,特别是对女性身体和情欲的控制,过去一直是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对象。[11]然而,在性交易问题上,近年来却有部分女性主义者选择和父权主义者站在同一阵线,坚决反对性交易除罪化。但她们的反对理由并不在于捍卫父权家庭,而在于维护两性平等。

另一方面,在赞成性交易除罪化的一方,内部也有分歧。不难想像,对于大多数男性嫖客来说,除罪化将是一大福音。亦有论者认为,卖淫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业”有其生物基础,根本禁不掉,因此还不如为男性过剩的性欲开辟合法的发泄管道。[12]相对于此种生物或基因决定论,也有论者从文化或社会建构的角度,尝试去理解性交易难以禁绝的原因。[13]这些说法不一而足,但通常指向“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建构差异,以及现代父权家庭的某些内外在问题。比方说,父权社会既建构出“良家妇女”的贞洁和禁欲形象,也建构出所谓的“男子气概”和“男性雄风”;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以及家庭生活或固定关系中的种种压力和压抑,遂使部分男性想要在妓女身上寻求安慰、发泄、刺激、弥补、或短暂逃避。这类文化诠释究竟有多大的解释力道,非本文所能探究。然其基本洞见在于:性交易之所以难以禁绝,实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抑、对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文化建构、以及家庭或伴侣关系的实际样态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4]

对于多数除罪化论者而言,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倘若性交易果真难以禁绝,倘若除罪化有助于因应性产业所衍生的诸多罪恶,那么,除罪化或许即是较为合理的选项。在此,不少女性主义者之所以主张除罪化,其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满足男性的过剩性欲,而在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15]

(三)性别平等与性自主

部分除罪化论者认为卖淫应该视同一种“工作”,并主张将卖淫正名为“性工作”或“性服务”,将卖淫者正名为“性工作者”。从这个角度,性交易或性工作所涉及之“性自主”问题,至少包含三个面向。第一,强制卖淫是妨碍性自主的严重犯罪。第二,性交易过程若涉及强暴、虐待、胁迫等情事,即是对性自主或人身自由之侵害,即不属于双方合意的成人性交易。第三,以法律禁止合意的成人性交易,等于是剥夺了性工作者(特别是弱势女性)自主决定是否卖淫的权利。

卖淫是否该正名为“性工作”,无疑是除罪化争议中的一个论辩重点。部分除罪化论者认为,卖淫之所以不被视同“工作”,主要是出于社会偏见。通过对这些偏见的批评,他们试图肯认卖淫是一种“工作”,或主张卖淫应当被建构为一种“工作”。[16]受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就这些辩论,进行任何深入的探究。就本文而言,主张“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不等于主张“卖淫是一种工作”。诸如“不把卖淫视为工作,是出于偏见”或“卖淫可被建构为一种工作”等说法,若能成立,则将构成支持“性交易除罪化”或甚至“性产业除罪化”的重要理由。然而,即便是反对“卖淫是一种工作”的论者,应该也不无理由支持“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作为改革选项。

从政治道德的角度,支持“娼嫖皆不罚”的更重要理由在于:它有助于保障卖淫者的性自主,有利于打击强制卖淫、雏妓卖淫、高度剥削、强暴及虐待等情事。由于绝大多数卖淫者仍为弱势妇女,“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将有助于改善这些妇女的不利处境。就此而言,除罪化(相对于直接禁止)将是保障弱势妇女人权的重要一步。[17]

反对“娼嫖皆不罚”的女性主义者或性别平等主义者,其各自具体的说法容或有差异,但应可归纳为以下几项(彼此相关的)主要论证。第一,卖淫体制所包藏的罪恶是体制性的,难以改革。卖淫体制所衍生的人口贩运、强制卖淫,以及卖淫妇女遭到强暴、虐待的风险等等,几乎是这个体制的当然产物。在此,亦有论者强调:即使在性交易除罪化的国家,人口贩运、强制卖淫、性剥削、强暴或虐待等情事,仍持续存在。换言之,卖淫体制对女性所构成的伤害,是体制性的。这种体制难以改革,必须设法消灭。[18]

第二,卖淫体制是强制性的、奴役性的,“同意卖淫”是一大迷思。卖淫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带有高度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显现于妓女的社经弱势地位、人口贩运和强制卖淫、皮条客的宰制和剥削、以及交易过程中妓女所承担的种种风险。所谓的“同意”或“自由意志”,因此只是“迷思”。换言之,弱势妇女的卖淫自由,相对于整个卖淫体制的强制性而言,属于相对次要的道德考量。[19]

第三,性交易(体制或行为)本身,即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性剥削、性暴力,是对女性的性自主和平等地位的剥夺。[20]当前以男嫖女娼为大宗的性交易,既侵害了妓女的性自主,也同时危害了所有女性的性自主和平等地位。

第四,就性交易的象征意义而言,不仅妓女的性工具地位受到肯认和强化,连带地所有女人的性工具地位也受到肯认和强化。当女人被物化、被公开宣告为“男人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其性自主和平等权利势将受到进一步伤害。卖淫体制既肯认了父权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的性宰制,同时更通过“女人是男人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之社会建制,进一步公开宣告男人对女人的性权利/力。[21]

在性交易除罪化与否的问题上,前述两种立场似乎针锋相对。除罪化论者多认为:卖淫体制既难以禁绝,“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而言,将更有助于打击强制卖淫等罪恶,更有利于弱势卖淫妇女的人权保障。反除罪化论者则强调:卖淫体制的罪恶是体制性的;它是具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建制;是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性暴力,是对女性的性自主和平等地位的剥夺;且公开宣告“女人是男人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进而强化女人的性屈从地位。关怀弱势妇女的除罪化论者主张改革,反除罪化的性别平等论者则希望通过禁止措施(如“罚嫖不罚娼”),朝消灭卖淫体制的方向迈进。在今日女性主义运动内部,性交易(以及色情)问题已被高度政治化;禁或不禁性交易(以及色情),俨然成了两种政治路线的斗争焦点。[22]

但我们仍须注意,在前述两种观点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关怀。例如,双方皆认为强制卖淫、皮条客和黑道的中间剥削、妓女遭强暴、虐待及胁迫的风险等等,的确普遍存在于当前的卖淫体制中;双方亦皆主张政府应拿出更有效的办法,以打击、消弭、防制这类情事。关于女性社经地位的提升,双方看法(至少在表面上)似无显著不同。不少反对性交易除罪化的女性主义者,亦不主张罚娼。

我们不妨追问:既然双方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共通之处,又为何会演变为两种政治路线的斗争?其纠结究竟何在?


三、除罪化与弱势妇女人权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先提供一些具体的或想像的卖淫案例,然后分析除罪化论者的主要论证,及其背后的政治道德考量。之所以要提供这些卖淫案例,除了对照理论与现实的目的外,更是因为除罪化论者“娼嫖皆不罚”的改革主张,主要是出于对弱势妇女的关怀。

(一)几种卖淫案例

例一:让我们想像一位未成年的雏妓。从小,她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14岁时,她被吸毒的父亲卖给卖淫集团,再转卖到邻国的大城市卖淫。她每天接客不下十次,既无行动自由,也无法选择客人,对性交易过程没有任何掌控能力。卖淫,极可能并非出于她的自由意志。她的劳动条件比血汗工厂的工人还差,而且,被高度剥削的是她的私处。在性交易过程中,她毫无性自主可言,堪称是不断遭到强暴的性奴隶。

例二:在台湾,卜洛克(Lawrence Block)的侦探小说广受欢迎。在他的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系列作品中,私家侦探史卡德的女友伊莲便是一位妓女。卖淫是伊莲的长期“职业”,她在纽约的家中接客,为自己赚进不只一户公寓。马修在转行为私家侦探之前,原是NYPD的员警。在纽约,卖淫是不合法的。不少妓女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求助于皮条客,或者需要员警包庇。马修不属于那类白嫖妓女的员警,反而成了伊莲的男友。据笔者的阅读记忆,在伊莲漫长的卖淫生涯中,似不曾遭到嫖客强暴。系列小说中出现的一次强暴,并不是因为伊莲选错了顾客,而是出于其他私人恩怨。[23]总的来看,伊莲不像是性奴隶,也没有中间人逼她接客,而是自由卖淫的个体户。若说她的“性自主”遭到剥夺,她或许会回答:“不让我卖淫才是妨害了我的性自主”。

例三:在2008年3月曝光的纽约州长嫖妓事件中,应召女子属于一个专为上流社会男性服务的卖淫集团。这位妓女22岁,主修音乐,从事应召是为了赚学费。她既未被强迫卖淫,也未曾遭纽约州长强暴。[24]另一个类似案例是台湾翻译出版的《250天伦敦应召日记》。从这位伦敦应召女子的日记中,我们发现嫖客的喜好千奇百怪,但她却似乎具有相当程度的能动性。[25]

例四:在当前台湾的应召市场中,最廉价的年轻女体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这些女性是否被骗来台卖淫,恐难一概而论。但由于在台卖淫属于非法活动,来自大陆的应召女子非得听命于卖淫集团。她们为了偿还高额的运送和仲介费用,为了在一定期间内赚到钱,非得不断到旅馆接客。若说这些女性是性奴隶,恐言过其实,但她们显然遭到高度剥削。她们在性交易过程中是否经常遭到虐待,则不得而知。不过,如果台湾的性劳动条件比起大陆富裕城市要差,也许她们一开始便不会选择来台卖淫,因为这些资讯在大陆不是秘密。

例五:相对于来台卖淫的大陆女子,在KTV制服店及其他情色场所工作的台湾女性,则通常具有更高的接客自主性。有些选择不出场,“不做S”;有些愿“做S”,但不太可能一天接客一两次以上。[26]这类兼差的卖淫者未必都在情色场所工作,也可能只是想要多赚点钱、白天有其他固定工作的年轻女性。

例六:在台湾各地的“私娼寮”或“小吃部”,情况可能又有所不同。对于中低收入男性而言,找大陆年轻女子可能还是太贵。卖淫给中低收入男性的女性,大多数是为了生存。在她们之中,究竟有多少受到黑道胁迫,受到的中间剥削有多少,在交易过程中是否经常遭到虐待等等,则不得而知。

例七:在台湾,所谓的“网路援交”大都名不符实,因为上网以“援交”名义招揽顾客者,仍以应召集团为大宗。可是,在网上钓鱼的台湾员警,却并不是以侦办应召集团作为主要目标。由于应召业者相当熟悉警方的钓鱼过程,所以警方基本只钓男性网民和落单的援交女子。落单的援交女子多属自愿卖淫,而且不涉及中间剥削,但却变成了警方业绩压力下的主要受害者。至于应召集团是否涉及强制卖淫等情事,则似乎不是网路员警的侦办重点。

(二)除罪化及其道德考量

以上,只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浅例。虽然具公信力的调查研究仍颇为有限,个人证词的代表性亦值得怀疑,但从以上案例,我们或可延伸出几个初步的思考方向。[27]

第一,从个人主观意志的角度,卖淫者之所以卖淫,确实可能出于“自愿”(此指常识意义下的“自愿”)。类似于前述14岁雏妓的极端案例,在今日台湾可能属于极少数。此外,即使是涉及非法人口贩运的案例,我们也不能假定当事人(例如来台卖淫的大陆年轻女子)一定是被强迫卖淫。无论跨国卖淫是否违法,跨国卖淫者确实可能出于“自愿”。[28]

第二,卖淫者之所以“自愿”卖淫,一开始几乎都是出于经济考量。由于卖淫是遭到高度污名化的贱业,甚至违法,因此,卖淫的主要动机是经济性的。正因为卖淫有利可图,女孩才会被卖给卖淫集团,黑帮份子才会投入卖淫事业。也正因为卖淫有钱可赚,年轻女子才会想要靠卖淫赚快钱,弱势女子才会在经济压力下选择卖淫。不过,自愿卖淫者未必“别无选择”,因为还是有相当多的女性选择工厂女工、家庭帮佣、餐馆服务员、清洁工等低收入工作。就此而言,经济因素未必是决定性的。

第三,卖淫者是否遭到高度剥削(经济剥削、性剥削),在性交易过程中遭到强暴或虐待的风险有多高,恐难一概而论。一天接客十次的所得,未必比一周接客一次来得多。我们会觉得前者是高度剥削,但后者却未必如此。至于交易过程中的不安全风险,则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

进一步言,如果性交易的实际情况全都像是前面那位14岁的雏妓,那我们将有很强的理由(亦即反奴役的理由)主张全面消灭性交易。反之,要是情况全都像是伊莲,那可能会有更多人主张性交易除罪化。不过,大多数卖淫者的处境居于两极之间。也就是说,她们之所以卖淫,大都不是赤裸裸暴力胁迫下的结果,而带有程度不一的“自由意志”(此指常识意义下的“自由意志”)。但换个角度来看,此种“自由意志”所从出的社经脉络,往往具有一定程度、或高度的强制性。[29]

试想:如果一位弱势女子的主要选项包括卖淫、陪酒、工厂女工、家庭帮佣、或餐馆服务员,而她最后选择了卖淫,那么,她行使了“自由意志”吗?宏观地看,卖淫和家庭帮佣这两种选择,往往皆出于具高度强制性的社经脉络。若说她选择卖淫的“自由意志”是虚幻的,那么,她选择家庭帮佣的“自由意志”也是虚幻的吗?若说我们必须尊重她的家庭帮佣选择,那是否也该尊重她的卖淫选择?

关怀弱势妇女的除罪化论者多认为:卖淫体制既难以禁绝,“娼嫖皆不罚”将更有利于卖淫妇女的人权保障,更有助于因应卖淫体制所衍生的诸多罪恶。直接禁止性交易(如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既无法消灭卖淫体制,反使卖淫妇女遭到更多压迫。相对来说,除罪化将显著改善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除了使其不再是罪犯外,亦有助于降低她们对皮条客或卖淫集团的依赖程度。[30]

以台湾为例,我们发现禁止性交易的措施,几乎仅仅具有表面的象征意义。在禁止性交易的表层之下,卖淫活动蓬勃进行,警方却无能为力。为了业绩,警方主要是去抓妓女,或上网钓鱼;对于整个由黑帮所垄断的卖淫产业,警方则睁一眼闭一眼,形同变相包庇。担心老公或男友去嫖妓的妇女,大都不了解台湾卖淫买春活动的实况,所以很容易误以为只要废除公娼、只要禁止性交易、只要钓鱼抓援交等等,就真的可以达到目的。弱势卖淫妇女既受制于皮条客,又是员警的主抓对象,还背负来自社会大众的污名。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台湾的禁止性交易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弱势卖淫妇女的多重压迫,以树立起“我们不容许性交易”的性道德表像。这种表像看似“符合社会期待”,实则包庇了地下卖淫体制的恣意妄为,尤其是对卖淫妇女的种种伤害。[31]

不少除罪化论者指出,直接禁止性交易的做法,既无法消灭卖淫体制,甚至无法压抑其规模。直接禁止,致使卖淫更地下化,使卖淫体制所包藏的罪恶更不见天日。在直接禁止性交易的国家,遭到法办、定罪的性犯罪者,绝大多数都是妓女。由于员警多是男性,相当了解男性嫖客的“需求”,所以在业绩压力下,主要是去逮捕妓女。员警威胁、白嫖妓女的情事,并不让人意外。一旦妓女遭到法办,有了犯罪纪录,便更难找到其他工作,于是不得不继续卖淫。为了躲避员警,大多数妓女都得求助于皮条客,但皮条客既是保护者,也是剥削者或甚至凌虐者。这整个恶性循环的最主要受害者,就是弱势的卖淫妇女。[32]

在此情况下,“娼嫖皆不罚”的最主要作用如下。其一,由于妓女不再是罪犯,转行的选择是开放的,不会因犯罪纪录而终生卖淫。其二,由于妓女既不是罪犯,也不必被迫指认嫖客,她们所背负的“污名”将可望降低。其三,“娼嫖皆不罚”将有助于降低妓女对皮条客的依赖。皮条客或卖淫集团在“罚娼”(如台湾)、“罚嫖”(如1999年以后的瑞典)或“娼嫖皆罚”(如美国的许多州)体制下对妓女的种种榨取权力,将可望降低。[33]其四,在性犯罪的侦办方面,一旦“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警方将不再能靠抓妓女或嫖客取得表面业绩,而必须更努力去查办严重不法。妓女和嫖客在不是罪犯的情况下,若还有足够的法制保障及诱因,将更可能出面检举强制卖淫等不法情事。

综上,支持性交易除罪化的最重要理由在于:当前情况下,卖淫体制既难以禁绝,“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更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恶劣处境。而笔者认为,这个理由具有相当程度的说服力,应足以说明“娼嫖皆不罚”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改革选项。不过,单凭这个理由,却仍不足以确立除罪化之主张。因为要是除罪化将带来“其他恶果”,或对其他人构成“具道德重要性的伤害”,那么,我们仍须对正反双方论证的政治道德份量,进行评估、权衡、判断。换言之,光说明“除罪化有助于保障弱势妇女人权”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反方论证及其道德份量进行商榷。[34]


四、反除罪化的性别平等论证

(一)父权与性宰制

1970年代中期以降,部分女性主义者逐渐将其政治焦点,转移至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其中一项主要观点是:父权宰制的核心是性宰制、性剥削。照其说法,长期以来,男性主要是通过婚姻和家庭生活对女性进行性宰制;二次战后,女性要求避孕权、堕胎权及性解放的运动,即是对此种性宰制的反抗。然而,随着色情及性交易产业的不断扩大,却出现了另一种、而且更为极端的性宰制型态。色情产业将女人物化为男人的性工具,性交易产业则使女人变成男人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家庭内的性宰制仍持续存在,但在家庭之外,在更具能见度的公共场域,女人逐渐受制于此种新型态的性宰制。这种性宰制既是父权社会的进化产物,也进一步肯认、强化了女性的性屈从地位。

这个基本观点,为不少所谓的“激进女性主义者”(radical feminists)所接受、提倡。[35]在反色情运动中,最著名的两位激进女性主义者是Andrea Dworkin和Catherine MacKinnon。[36]她们的关切焦点虽在色情,但也对性交易问题表达了看法。Dworkin年轻时曾是街头妓女,亦是男性家暴的受害者。[37]她把妓女描述成是不断遭到男性强暴的受害者,其阴道不断被戳、经常流血,其口腔是精液的接收器。妓女被男人当成是最肮脏的女人,遭到最肮脏的待遇;男人对女体的痛恨,在对妓女的性暴力中表露无遗。Dworkin表示,无论一般女性的生活有多困苦,受男性多少欺负,都不如妓女可悲可怜。无论妓女是否别无选择,是否得以靠卖淫改善经济,卖淫本身绝对是极坏、极惨之事。虽然所有女性都可能遭遇性骚扰、家暴或强暴,但妓女却必须时刻面对这类情事。对妓女的糟蹋,是男人对女人最极端的性宰制、性暴力。[38]

Dworkin和她的合作伙伴MacKinnon皆表示,男性嫖客对妓女的性行为,就其性质而言,和性骚扰、家暴或强暴是不可分的。[39]MacKinnon并强调,所谓妓女“同意”卖淫,只是个“迷思”。[40]

相对于更关切色情问题的Dworkin和MacKinnon,另一位著名的激进女性主义者Katheleen Barry公认为是批判、反对卖淫体制的理论和运动先驱。在1979年出版的Female Sexual Slavery一书中,Barry即已将卖淫体制理解为一种具高度强制性的性剥削、甚至性奴役制度。[41]基于亲身的研究经验,她对妓女的恶劣处境感到愤慨,因而投身于援救遭虐妓女的跨国运动。值得注意的是,Barry向来反对把卖淫妇女当成罪犯的“罚娼”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势必使妓女更依赖皮条客,使妓女更难离开卖淫生涯。从她的角度来看,台湾式的“罚娼不罚嫖”无疑是最糟糕的一种禁法,只会使卖淫妇女难以翻身。[42]

在1980年代初期,Barry曾主张“娼嫖皆不罚”,并且反对政府“管制”性交易。她认为,“管制”措施无助于消除卖淫体制及其罪恶;因此,在“娼嫖皆不罚”的同时,政府必须祭出全方位的禁止手段,对性交易产业进行全面围堵。易言之,娼嫖皆不罚,但通过其他法制手段,以消除卖淫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这个立场,相当接近于第二节所提到的英国模式。[43]

及至1980年代中期,Barry对卖淫体制的批判依旧,但开始主张“罚嫖不罚娼”的禁止手段。亦即:不罚娼妓,以减少其所受压迫,以使其更容易离开卖淫生涯;但包括嫖客在内,性交易产业中的所有其他人员及事项都要法办。[44]这个立场,接近于1999年以降瑞典所采取的“罚嫖不罚娼”模式。和美国的许多州、台湾、或甚至英国类似,这种模式的主要效果仍是使性交易产业潜入地下。表面上,“不罚娼”有助于改善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但另一方面,“罚嫖”(相对于“娼嫖皆不罚”)却使卖淫妇女更加依赖皮条客,以获得客源及保护。[45]

在此值得强调,Barry虽是激进女性主义阵营中反对卖淫体制的先驱,但她和除罪化论者一样,主张不罚卖淫者。而且,她亦曾经主张“娼嫖皆不罚”。这似乎暗示:对卖淫体制作为父权性宰制的批判,与“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Barry之所以从“娼嫖皆不罚”转变立场为“罚嫖不罚娼”,主要是因为觉得“娼嫖皆不罚”可能让人误以为只有“强制卖淫”是错的,让人忽略了卖淫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伤害。易言之,她认为“娼嫖皆不罚”可能会传达一种错误讯息,让人以为所谓的“自由卖淫”没有问题,因此不利于旨在消除卖淫体制的女性解放运动。Barry似乎相信:“罚嫖不罚娼”既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处境,亦可向社会传达“卖淫买春是错的”之讯息,因此是更佳选项。[46]

以下,我们将针对反除罪化论者几项主要的性别平等论证,逐步进行分析,并申论其合理及不足之处。

(二)卖淫体制之恶是体制性的

对于反除罪化的性别平等论者而言,“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的一大问题,即在于忽略了男嫖女娼并非个人行为而已,而是一整个压迫女性的社会建制。由于卖淫体制所包藏的罪恶是体制性的,运动的终极目标应在于消灭这整个体制,而不在于改革或管制。如若“娼嫖皆不罚”,恐将难以消灭卖淫这个社会建制。

诚如许多论者所指出,从现实存在的各种管制模式来看,强制卖淫、跨国人口贩运、皮条客的中间剥削、妓女遭强暴或虐待等情事,并未因“娼嫖皆不罚”而完全消失。[47]我们甚至可以说,只要卖淫体制存在一天,这些罪恶就会持续存在。就此而言,卖淫体制之恶似乎确实是体制性的。

不过,若说卖淫体制之恶是体制性的,资本主义之恶也是体制性的,父权家庭之恶也是体制性的。时至今日,主张靠政治手段消灭资本主义的人愈来愈少,但主张改革资本主义以减其罪恶的人仍所在多有。改革派必然否认资本主义的体制性格吗?其实未必。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资本主义体制难以推翻之事实,并不意味着改革(如改善劳动条件、拉抬穷人的教育、健康、老人年金等等)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某些革命派的眼中,改革的效应在于协助资本主义稳健运行,在于收编资本主义内部的潜在革命力量,因此是不利于革命的。但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体制性格,并未排除改革作为一个正当的政治选项。

另一个例子是父权家庭。对于大多数女性主义者来说,父权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其对女性的压迫无疑是系统性的。争取避孕权、堕胎权、离婚权、赡养费、产假、禁止家暴的法律等等,虽皆有助于女性的培力,但是父权家庭对女性的种种压迫,却并未因此而完全消失。我们不曾听说有人主张靠法律禁止父权家庭,但禁止一夫多妻、禁止家暴等等,则确实有助于父权家庭的变革。

既然父权家庭的体制性格并未排除改革,卖淫体制的体制性格也未必排除改革。从性别平等的角度,这两种体制之恶都是系统性的,两者都称得上是男性宰制女性的社会建制。而且,正如同父权家庭难以一举消灭,要消灭卖淫体制亦非一蹴可几。事实上,“不罚娼”即是某些激进女性主义者(包括Barry)所接受的“改革”措施。

综合前述,虽然“卖淫体制之恶是体制性的”这个看法大体正确,但却不必然导致反除罪化的结论。毕竟,主张通过直接禁止的手段以消灭卖淫体制,是不现实的,且不利于缓解当下卖淫体制的诸多罪恶。

(三)同意卖淫只是迷思

部分激进女性主义者表示:即使有些妓女“相信”自己卖淫是出于“自由意志”,相信自己既未遭到中间人剥削,也未被嫖客强暴或虐待;然从整个卖淫体制来看,她们不但属于少数,其“自由意志”和“性自主”也只不过是一种错误意识,正如同某些奴隶自以为相当自由、自主一样。卖淫作为一种性宰制体系,带有高度的强制性。其强制性显现于妓女的社经弱势和家庭状况、人口贩运和强制卖淫、皮条客的宰制和剥削、以及嫖客对妓女的性暴力和虐待等等。

MacKinnon因此强调,所谓的“同意”(或“合意”、“自由意志”等等)只不过是一种“迷思”。[48]Barry则表示,她之所以不再主张“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主要是担心这个立场会传达“‘自由的’性交易不但存在,而且没错”的错误讯息。

针对这类论证,我们不妨追问:卖淫体制是否具高度强制性,甚至奴役性?卖淫妇女是否别无选择?或者,卖淫妇女的“同意”或“不同意”,是否完全不具道德份量?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以资本主义和父权家庭为例。

资本主义就和卖淫体制一样,同样带有高度强制性。正如同Barry把妓女形容成是“性奴隶”,过去也有许多革命马克思主义者,把所有薪资劳动者都形容成是“薪资奴隶”。这种“薪资奴隶”制度的高度强制性在于:只要没有生产工具,便必须靠薪资劳动维生,几乎别无选择。部分论者因此强调:在此种庞大的经济强制力(economic compulsion)下,“自由选择”只是迷思或错误意识。其实,“薪资奴隶”一词,本身即带有“强制卖淫/劳”(forced prostitution of labour)的性暗示。[49]

然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在薪资劳动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差异。有些人得以选择劳动条件较好的工作,弱势者则只能选择劳动条件较差的工作。愈是社经弱势,所承受的经济强制力就愈高。在此情况下,改革派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制度改革、普及教育、社会保险、经济重分配等措施,为社经弱势者培力,以降低经济强制力的压迫性。反之,如果所有薪资劳动都被当成是“强制卖淫/劳”,那还有必要为弱势者培力吗?还需要改革吗?

同理,即使父权家庭是具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建制,我们仍有理由区别较好与较坏的情况。时至今日,父权家庭的想像和实际,对许多人仍具吸引力;甚至,也还有许多人认为父权家庭毫无弊病。问题在于:即使这是“迷思”或“错误意识”,我们还是得容忍或尊重人们选择父权家庭的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女性培力,以减低这个建制对女性的压迫力道。但正因为“同意不只是迷思”,我们不能直接禁止人们选择父权家庭,或禁止妇女选择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

在父权社会的历史上,对妓女和同性恋者的某些极端压迫行径,正是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不算数”这类理由行之。[50]所谓“同意只是迷思”,是进行社会批判时的常用修辞,其目的在于凸显某些社会逻辑的强制性格。但政治上,同意往往不只是迷思,因为同意与否仍具道德重要性。若说卖淫都是强制卖淫,那我们便无从区别那位14岁雏妓和伊莲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道德重要性。若说伊莲也是被强迫卖淫,与那位14岁雏妓无异,那我们为什么更关切后者的处境?

再回到父权家庭与卖淫体制的比较。正因为“同意不只是迷思”,女性主义者在大力批判父权家庭的同时,仍不得不容忍或尊重一般人选择父权家庭的权利。和卖淫体制一样,父权家庭作为宰制女性的社会建制,无疑具高度强制性。但同样是父权宰制,同样具高度强制性,为何选择父权家庭无罪,“合意的成人性交易”却非得入罪?

综上,即使卖淫体制的高度强制性是真,这仍不足以证立反除罪化的立场,或甚至革命的主张。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正如同我们不会直接禁止出卖劳力或异性婚姻,我们亦有相当强的理由,主张“合意的成人性交易不只是迷思”,并将“娼嫖皆不罚”视为合理的改革选项。

(四)性交易、性宰制、性暴力

在此,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层次的性宰制或性暴力论证。一种论证是:卖淫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本身即是一种性宰制、甚至性暴力体系。另一种论证是: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即是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甚至性暴力。前者是社会制度层面的论证,后者则直指每一次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

按照第一种论证:当前以男嫖女娼为大宗的卖淫体制,不但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宰制型态,而且称得上是一种相当赤裸裸的“性宰制”。卖淫体制不但是性别不对称的,还称得上是男性通过金钱对女性的集体性消费、性宰制、甚至性暴力。这种体制既是对所有妓女的性自主的严重侵害,也同时危害了所有女性的性自主和平等地位。这种性/别宰制既是父权社会的进化产物,更进一步强化了女人的性屈从地位。

笔者认为,虽然“性暴力”一词可能太过煽情,但宏观地看,目前这种男嫖女娼的卖淫体制的确可以理解为一种父权宰制,而且称得上是一种性/别宰制。从宏观的性别平等视野,在具高度强制性的社经压力下卖淫者,确实是以女性占绝大多数。由此观之,这个体制当然可以理解为一种男人对女人的集体性消费、性宰制。[51]再者,即使从性解放的角度来看,这种主要由弱势妇女为男嫖客提供性服务的卖淫体制,也有些严重的不对。性解放意味着某种更积极的、更不受强制的性自主,而不是目前这种带有高度强制性的、种种社会压抑和压迫下的男嫖女娼体制。

但如前所述,父权家庭既是一种父权宰制,也是一种性宰制。卖淫体制的体制性、强制性、以及性/别宰制等面向,也同样呈现于父权家庭建制。易言之,对于卖淫体制作为一种性/别宰制的批判,亦未必直接导向反除罪化的立场。

也许正因如此,不少激进女性主义者如Dworkin、MacKinnon和Barry亟欲强调或暗示: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即是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亦即,“男嫖女娼的性行为”和“强暴”几乎是不可分的,都称得上是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Dworkin是这个论点的始作俑者,她的说法在此不另赘述。[52]

这类说法,和“同意只是迷思”其实并无二致。我们不妨追问:如果男嫖女娼的性行为即是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那遭到嫖客强暴的妓女,岂不跟自认为没遭到强暴的妓女没两样?如果“通通属于性暴力或性骚扰”,那我们能不能说:因为所有妓女都遭到强暴或性骚扰,都缺乏性自主,所以那位14岁的雏妓不值得特别关切?在第三节中,我们陈述了几种不同的卖淫案例。总的来说,无论从卖淫者个人主观的角度,还是从改革卖淫体制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都有相当强的理由,反对将所有娼嫖的性行为都视为“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或性骚扰”。

在“通通属于性暴力或性骚扰”和“同意只是迷思”的思维惯性下,不少激进女性主义者对“强制卖淫”采取了某种扩大诠释。例如,在Barry笔下,几乎所有涉及卖淫的跨国仲介和运送,都称得上是“人口贩运与强制卖淫”。这种定义或诠释,强烈暗示所有跨国卖淫都是“强制卖淫”。照此定义,就算部分来台卖淫的大陆年轻女子是出于“自愿”,是想要赚快钱,也照样被暗示为“强制卖淫”一族。[53]这种定义的问题在于:它反而使得更值得关切的、类似于那位14岁雏妓的案例,在“跨国卖淫都是强制卖淫”的印象和统计数字中隐而不见。[54]

但这对真正被强迫卖淫者、被强暴者、被高度性剥削者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试想:究竟是宣扬“所有卖淫都无异于强制卖淫”、“通通属于性暴力或性骚扰”比较重要,还是援救真正被强迫卖淫者、被强暴者、被高度性剥削者比较重要?事实上,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便对“强制卖淫”和“性暴力”做了更严格的界定。在该组织经常发布的“妨碍性自主”情事报告中,“强制卖淫”和“性暴力”是主要的调查重点,但“卖淫”或“性交易”则否。[55]这种区分真的只不过是“迷思”吗?还是更有助于政治聚焦,更有利于打击“强制卖淫”和“性暴力”?

综上,“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即是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之说,是以偏概全的。和“同意只是迷思”一样,这种说法忽略了“同意不只是迷思”,低估了“同意与否”的政治道德重要性。但宏观来看,当前以男嫖女娼为大宗的卖淫体制,则的确可以理解为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性/别宰制。无论从性别平等的角度,还是从性解放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对这种卖淫体制进行批判。然而,对于卖淫体制作为一种性/别宰制系统的批判,并未排除“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作为正当的改革选项。

(五)性交易公开宣告女人的性工具地位

按照另一位著名女性主义论者Carole Pateman的说法,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the sex act itself)即是“男性有权宰制女性”的“公开告示”。男人对女人的性权利/力(male sex-right),女人的性服务者或性工具角色,通过赤裸裸的性交易而获得了“公开肯认”。Pateman的这个说法,开启了女性主义论者之间关于卖淫、性交易的文化/政治意义的激烈辩论。[56]

前面提到,Barry原本主张“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但后来转变为主张“罚嫖不罚娼”,亦即“性交易有罪,但赦免娼妓”。[57]从她的立场转变过程,我们不难察觉部分女性主义者对“娼嫖皆不罚”的某种忧虑。其忧虑之处在于:如果“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那在象征政治的层面上,是否意味着宣告“只要不是强制卖淫,便可为所欲为”,以及“女人是男人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若然,那岂不是进一步肯认、强化了男人对女人的性权利/力?

在此,部分论者如Scott Anderson试图援用所谓的“滑坡论证”(sloppy-slope arguments)以表达这种忧虑。照Anderson的说法,一旦性交易除罪化,一旦娼嫖皆不罚,则男人在性交易以外的各个社会场域,恐将更肆无忌惮地侵害女性的性自主。他要求我们想像:如果男人相信女人是可随时靠金钱取得的性工具,那岂不更容易对女性进行性骚扰或性侵害?此路一开,男人难道不会变本加厉,在一般工作场所也要求女性雇员提供性服务?[58]

针对以上说法,我们不妨追问:“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娼嫖皆不罚”,是否一定会强化“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的父权文化建构?其作用程度为何?直接禁止性交易(如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又真的有助于肯认“女人不是男人的性工具”吗?其具体效应何在?

虽然Pateman本人似乎并不关切政策面问题,但她的说法强烈暗示:男嫖女娼的性交易体制的存在和运行,就已经“公开宣告”了“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换言之,即使是在直接禁止性交易的国家,由于卖淫体制根深柢固,Pateman所谓“男人对女人的性权利/力”早已不断被公开宣告、公开肯认了。[59]

如此看来,直接禁止性交易的象征作用究竟有多大,应值得更仔细推敲。美国和台湾的经验显示,在禁止性交易的表层下,其实是对性交易的高度容忍。表面上,禁止措施似乎保障了“良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但它真的肯认了“女人并非男人的性工具”吗?直接禁止性交易(无论是罚娼、罚嫖、或是娼嫖皆罚)的象征效应何在?作用多大?又真的提升了女性的平等地位和性自主吗?

事实上,禁止性交易的社会或文化意义并不是单一的。它不必然意味著「女人并非男人的性工具”。卖淫,向来属于父权家庭的“对立面”。禁止性交易,其实不无可能巩固、强化父权家庭的性/别宰制逻辑。[60]若说“娼嫖皆不罚”可能被解读成“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娼嫖皆罚”或“罚娼不罚嫖”亦可能被解读为“回归父权家庭”、“女人要当良家妇女”,而“罚嫖不罚娼”也可能被解读为“捍卫家庭价值”、“保障良家妇女”。由于主禁派的主力向来是父权家庭及其家庭价值的捍卫者,直接禁止性交易的象征意义究竟在于“女人不是男人的性工具”,还是“回归父权家庭”,实难有定论。在台湾,绝大多数主禁者都不是以性别平等作为其主禁理由,而这似乎不是意外。

进一步看,在某些“娼嫖皆不罚”的国家,如1999年以前的瑞典,其女性的社经政治地位明显高出美国或台湾甚多。瑞典在1999年改采“罚嫖不罚娼”之前,便已是两性平等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性交易除罪化真像Anderson所形容的那么可怕,那么有害于女性的平等地位和性自主,那瑞典在促进两性平等方面的表现,又该如何理解?早在1999年以前,瑞典即已是娼妓占人口比例最低的先进国家之一,但这却不是通过“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达到的。[61]其经验暗示:若要降低性交易的发生率,若要压抑卖淫体制的规模,除了要有一整套促进社经平等、拉抬女性社经政治地位的做法外,亦必须促成更自由开放的性文化、性风气,以及更平等、更多元的家庭或伴侣关系。

由此观之,Anderson的滑坡论证,仍欠缺足够的说服力。Barry等论者对于禁止性交易的象征意义及其效果的估计,亦值得商榷。其一,禁止性交易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其二,就算禁止措施可能包含“女人不是男人的性工具”的象征意义,就算“娼嫖皆不罚”可能被解读成“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两者的作用力道似乎皆颇为有限。对照台湾和瑞典,一项合理的判断是:成人性交易的除罪化与否,对于女性的整体社会地位(平等地位、性自主等等),并不具决定性的影响力。

综上,Pateman“性交易公开宣告女人的性工具地位”之说法,的确值得高度重视。“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的父权文化建构,也确实值得批判、解构。然而,这些顾虑却仍不足以排除“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作为正当的改革选项。


五、结论

成人性交易的除罪化与否,近年来在国内外皆引发了诸多争议。在女性主义运动内部,对此课题亦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立场。除罪化论者多认为:“娼嫖皆不罚”有利于卖淫妇女的人权保障,有助于打击性产业所包藏的诸多罪恶,如强制卖淫、高度性剥削、强暴及虐待等情事。反除罪化论者则多强调:那些罪恶是卖淫体制的当然产物;卖淫体制具有高度的强制性;性交易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性剥削、性暴力,严重侵害了女性的平等地位和性自主权利。

本文将“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界定为“性交易除罪化”的主要特征,然后针对除罪化争议中的性别平等论证,进行了逐步的分析和讨论。关怀弱势妇女的除罪化论者多认为:当前情况下,卖淫体制既难以禁绝,“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将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恶劣处境。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个论证虽具高度说服力,但其本身却不足以确立除罪化之主张。由于“娼嫖皆不罚”亦可能带来“其他恶果”,或对其他人构成“具道德重要性的伤害”,因此,我们仍须仔细评估反方的论证及其政治道德份量。

在本文第四节中,我们针对激进女性主义者的四项主要论证,进行了更细部的分析和商榷。这四项论证分别是:卖淫体制的罪恶是体制性的,难以改革;卖淫体制具有高度的强制性,“同意”卖淫只是迷思;性交易(体制或行为)本身即是男人对女人的性宰制、性暴力;男嫖女娼的性行为本身,公开宣告并强化了女人的性工具、性屈从地位。我们申论指出,这四项论证虽包含诸多合理要素,但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其合理之处在于:卖淫体制之恶确实是体制性的;这个体制的确具有高度的强制性;它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性/别宰制;它的存在和运作,公开宣告了女人的性工具地位。但我们同时论证指出:卖淫体制的体制性、强制性、以及性/别宰制等面向,连同“性交易公开宣告女人的性工具地位”之实,皆不足以排除“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作为正当的改革选项。

宏观地看,由于绝大多数性交易仍发生在男嫖客和妓女之间,这种卖淫体制当然可以、或甚至必须理解为一种性/别宰制系统。不过,要改变或消灭这种性/别宰制,却并非一蹴可几。从促进性别平等、为妇女培力的角度,既然卖淫体难以禁绝,如若“娼嫖皆不罚”(相对于“罚娼”、“罚嫖”或“娼嫖皆罚”)更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且未必妨碍性别平等之推进,那我们将有相当强的政治道德理由去支持这个改革路径。主张“娼嫖皆不罚”,并不意味着男嫖女娼的性/别宰制系统不应该受到批判,而应当更恰当地理解为对这种性/别宰制系统的进步改革。正如同我们禁不掉资本主义和父权家庭,我们也禁不掉卖淫体制。正如同我们要改革资本主义和父权家庭,卖淫体制也是正当的改革对象。

从促进性别平等、为妇女培力的角度,我们应当追问:台湾长期以来禁止性交易(却根本禁不掉),但女性的社经政治地位为何?1999年以前的瑞典“娼嫖皆不罚”,又真的妨碍了性/别平等在各个领域的推进吗?瑞典经验的启示或许在于:性/别平等的促进,是更为复杂的政治和文化事业,和禁或不禁成人性交易的关系不大。台湾的经验则强烈暗示:直接禁止性交易与否,本身皆不足以动摇“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的父权文化建构,本身皆不是促进性/别平等的最主要途径。在此情况下,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显示“娼嫖皆不罚”将有助于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处境,且未必妨碍性别平等之推进,那么,它或许即是值得支持的改革选项。

就本文而言,“娼嫖皆不罚”、“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作为改革选项,并不意味着性产业的全面除罪化。本文所谓的“性交易除罪化”,既不代表自由放任,也并未排除其他方面的管制措施。虽然本文无法对此进行全面讨论,但这些课题显然相当重要。从性别平等的角度,与其继续在“除罪vs.禁止”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或许不如更务实地追问“哪种管制模式才较为妥当”?究竟“哪种”管制模式,才能较有效地因应卖淫体制所包藏的强制卖淫、高度性剥削、强暴和虐待等罪恶,才能避免助长“女人是男人的性工具”的父权文化建构,诚值得更深入的探究。支持“娼嫖皆不罚”的一项重要理由在于:它将有助于政府对性产业进行更有效的管制,对性犯罪进行更有效的打击。显而易见,单凭“娼嫖皆不罚”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妥善的管制配套才行。

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若要根本改变目前这种男嫖女娼的卖淫建制,及其性/别宰制之属性,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仍在于:提升女性的社经政治地位,松动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制,解构异性恋男性的“男子气慨”束缚,促进更自由开放的性文化、性风气,促成更平等、更多元、更解放的家庭或伴侣关系。

在台湾,性交易除罪化的最大政治障碍,并不是本文所讨论的激进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主义,而是父权家庭秩序及其性道德观的持续作用力,以及“(性)多数可将(性)少数入罪”的庸俗民主观。关于这些课题,本文所言相当有限,但无疑值得严肃探讨。


注释:

[1]美国各州的管制方式不一,但“娼嫖皆罚”仍是主流。

[2]参见黄文雄等(2007)〈人权委员反对娼嫖皆罚声明稿〉。粗体为笔者所加。

[3]第七届行政院人权保障推动小组共13位委员,其中8位委员参与联署。

[4]部分妓权运动者主张自由放任,参见Almodovar(2006)以及Prostitutes Education Network网站(http://www.bayswan.org/penet.html)的相关论述。另见Nagleed.(1997)所收录的妓女与其他女性主义者的对话。

[5]有些论者将英国模式视为一种“消灭主义”模式,因其立法用意在于全面围堵性交易产业。这个模式在英国行之有年,不但没有达成消灭性交易的目的,反使性交易产业全面转入地下。参见Decker(1979)对英国模式的分析。

[6]虽然“除罪化”一词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本文将“合意的成人性交易无罪”界定为“性交易除罪化”的主要特征,确实是既有文献中的常见用法之一。参见Shrage(1996)。

[7]参见Pinto,Scandia,and Wilson(1990)论澳洲的管制状况。

[8]关于各国管制措施的比较,除了较早出版的Decker(1979)外,亦可参见Barry(1995:ch.7)论管制差异。European Parliament(2004)简介了欧盟各会员国的管制概况。挪威Ministry of Justice and the Police(2004)针对荷兰与1999年后的瑞典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1999年后的瑞典模式及其相关争议,请见Swedish Government(1999)的立法说明,和Prostitutes Education Network网站(http://www.bayswan.org/swed/swed_index.html)所搜集的瑞典官方资料、调查研究,以及正反方辩论文字。

[9]参见Weitzer(1999)、Diana(1985:ch.7)论美国的禁止措施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人士主张“性与生育”的紧密结合,参见Saunders and Stanford(1992)论天主教传统下的性道德规训及其演变,另见Bartley(2000)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观。今日反对性交易除罪化的主禁派,往往更强调“性与婚姻”或“性与家庭”的紧密结合。亦有部分主禁派(包括女性主义者)强调“性与爱”的紧密结合,参见E.Anderson(1993)。

[10]参见Shrage(1994:ch.6)、Nussbaum(1999:ch.11)。另见Weeks(1981)论英国19世纪以降的性控制型态;Bartley(2000)论英国19世纪中叶以降的消除卖淫、改造妓女运动及其思维方式;Corbin(1990)论法国19世纪中叶以降对妓女的性控制;Connelly(1980)论美国20世纪进步时期的反卖淫运动;Hubbard(1999)论西方城市对妓女作为“城市他者”的围堵。

[11]参见Segal(1987;1994)论女性主义与性解放。

[12]参见Ericsson(1980:360)论男性嫖妓的生物基础,及McIntosh(1978)、Schwarzenbach(2006)对这类说法的批评。

[13]社会或文化建构论系受Foucault(1976-1986)启发而出现的一种研究取径。在性交易问题上,Shrage(1989;1994)是位著名的文化建构论者。但运用类似观点切入性交易及相关课题的论者,实所在多有,另见Weeks(1985)及宁应斌(2002)。

[14]参见Shrage(1994:ch.4-ch.6)论性交易的文化建构,Segal(1990)论男性特质以及男性买春的复杂样貌。

[15]Spectored.(2006)收录了多篇赞成与反对性交易除罪化的专文。改善弱势卖淫妇女的不利处境,无疑是除罪化论者的主要论据之一。参见Nussbaum(1999:ch.11)、Shrage(1996)、Schwarzenbach(2006)、Satz(2006)。

[16]相关争议请参见Weitzer(2007a)、Weitzered.(2000)、Shrage(2007)、Nussbaum(1999:ch.11)、Baldwin(2006)、Quan(2006)、Schwarzenbach(2006)。国内部分,请参见宁应斌(2002)和何春蕤、宁应斌、丁乃非(2005)论“性工作”,以及谢世民(2006)的不同见解。

[17]详见第三节的后续讨论。

[18]参见Barry(1979;1995),详见第四节的后续讨论。

[19]参见Spector(2006:422-426)、Barry(1995),详见第四节的后续讨论。

[20]参见Dworkin(1987;1997),详见第四节的后续讨论。

[21]参见Pateman(1983;1988)、S.A.Anderson(2002),详见第四节的后续讨论。

[22]参见Spectored.(2006)收录的正反方辩论。另见McElroy(1996)、Segal(1987;1990;1994;1999)、McIntoshand Segaleds.(1992)、Nussbaum(1999)对反性交易、反色情女性主义的路线批判。

[23]卜洛克自1976年开始写作马修史卡德系列,至2005年已出版16本,皆有中译(脸谱出版)。系列小说中的那次强暴,出现在《繁花将尽》一书,参见卜洛克着,尤传莉译(2005)。

[24]参见陈之岳(2008)。

[25]《250天伦敦应召日记》,参见Bellede Jour着,严韵译(2006)。

[26]“S”即指“性”。

[27]参见Vanwesenbeeck(2001)论美国社会学界的卖淫研究概况。另见Weitzer(2007a)、Kempadoo(2004)、Barry(1979;1995)、Diana(1985)的相关研究。部分性工作者的个人说法,请参见Nagleed.(1997)、Almodovar(2006)、Carterand Giobbe(2006)。

[28]参见Weitzer(2007b)论跨国卖淫者的“自愿”问题。

[29]参见Nussbaum(1999:295-297)论卖淫妇女的自主问题,另见Raz(1986:374)论自主。

[30]参见Shrage(1994;1996)、Nussbaum(1999:ch.11)、Satz(2006)、黄文雄等(2007)。

[31]美国的情况与台湾类似,请参见Weitzer(1999)。另见Barry(1979)对美国的分析。

[32]就连反对除罪化的论者如Barry(1995:esp.ch.7)都同意以上观察,因此才转而主张“罚嫖不罚娼”。详见第四节的后续讨论。

[33]“罚嫖不罚娼”虽使妓女不再是罪犯,但(相对于“娼嫖皆不罚”)她们仍须依赖皮条客提供客源及保护,否则,或者无法取信于嫖客,或者可能被警方送上法庭当证人。关于1999年以降瑞典罚嫖模式之争议,请见Prostitutes Education Network网站所提供的正反方议论。

[34]在主张除罪化的论者之中,Shrage(1989;1994;1996)、Nussbaum(1999:ch.11)和Satz(2006)仔细评估过反方的性别平等论证及其道德份量。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除罪化论者,似乎都对反方说法欠缺起码的耐心和同情理解。

[35]参见Walby(1990:118-122)论激进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又称革命女性主义,其代表人物包括Firestone(1974)、Millett(1977)、Brownmiller(1976)、Daly(1978)、Rich(1980)、Dworkin(1974;1981)、Barry(1979;1995)、MacKinnon(1982;1987)、Pateman(1983;1988)、Overall(1992)、Jeffreys(1997)等。另见Nussbaum(1999)、Segal(1987;1990;1994;1999)、McIntoshand Segaleds.(1992)、McElroy(1996)对激进女性主义的批评。

[36]参见Dworkin(1974;1981;1983;1987;1995;1997;2002)、MacKinnon(1982;1987;1989;1993;2005)。

[37]参见Dworkin(1995)。

[38]参见Dworkin(1997:140-145)。另见Dworkin(1974;1981;1983;1987)论性、色情、性交。

[39]参见Dworkin(1997:141)、MacKinnon(1987:59-61)。另见MacKinnon(1982;1989;1993;2005)论色情、性宰制、性骚扰。

[40]引自Spector(2006:423)。另见MacKinnon(1982;1989)。

[41]参见Barry(1979)。

[42]参见Barry(1995:222-227)。

[43]参见Barry(1995:238)。

[44]参见Barry(1995:238-239)。

[45]参见本文注8及注33的相关说明。

[46]参见Barry(1995:238)。

[47]参见Barry(1995:ch.7;1979)。

[48]转引自Spector(2006:423)。

[49]参见MacKinnon(1982;1989)论革命女性主义与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相似性。

[50]参见Weeks(1981)、Bartley(2000)、Corbin(1990)。

[51]部分除罪化论者如Shrage(1994;1996)、Nussbaum(1999:ch.11)、Satz(2006),亦不否认当前的卖淫体制确实存在着性/别宰制问题。

[52]参见Dworkin(esp.1987;1997)。另见Weitzer(2005;2007a)、Segal(1987;1990;1994)对此种性暴力观点的批评。

[53]参见Barry(1979:ch.4;1995:ch.5)。

[54]参见 Weitzer(2007b)的批评。

[55]请直接浏览Human Rights Watch的网站(http://www.hrw.org/)。

[56]参见Pateman(1983;1988:189-218)。另见Shrage(1989;1994)、Schwar-zenbach(2006)、Satz(2006)的相关讨论和批评。

[57]参见Barry(1995:238-239)。

[58]参见S.A.Anderson(2002)。

[59]参见Pateman(1983;1988)。

[60]参见Shrage(1994:ch.6)、Nussbaum(1999:ch.11)、Diana(1985:ch.7)。

[61]参见Posner(1992:132)。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Belle de Jour,2006,《250天伦敦应召日记》,严韵译。台北:圆神。

Block, L.(卜洛克),2005,《繁花将尽》,尤传莉译。台北:脸谱。

何春蕤、宁应斌、丁乃非,2005,《性政治入门:台湾性运演讲集》。中坜: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陈之岳,2008,〈州长买春风暴〉,《亚洲周刊》,22卷12期,页28-29。

宁应斌,2002,〈性工作是否为“工作”?马克思的商品论与性工作的社会建构论〉,《台湾社会研究季刊》,46期,页87-139。

黄文雄等,2007,〈人权委员反对娼嫖皆罚声明稿〉,查询日期:2008年3月1日。http://blog.yam.com/gofyycat/article/12875899

谢世民,2006,〈猥亵言论、从娼卖淫与自由主义〉,《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16期,页1-41。

英文部分:

Almodovar, N. J. 2006 “Porn Stars, Radical Feminists, Cops, and Outlaw Whores,”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49-174.

Anderson, E. 1993 Value in Ethics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S. A. 2002 “Prostitution and Sexual Autonomy: Making Sense of the Prohibition of Prostitution,” Ethics 112(4): 748-780.

Baldwin, M. A. 2006 “Split at the Root: Prostitution and Feminist Discourses of Law Reform,”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6-145.

Barry, K. 1979 Female Sexual Slavery. New York;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Barry, K. 1995 The Prostitution of Sexuality. New York;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Bartley, P. 2000 Prostitution: Prevention and Reform in England, 1860-1914.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Brownmiller, S. 1976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Harmondsworth: Penguin.

Carter, V. and E. Giobbe 2006 “Duet: Prostitution, Racism and Feminist Discourse,”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39.

Connelly, M. T. 1980 The Response to Prostitution in the Progressive Er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orbin, A. 1990 Women for Hire: Prostitution and Sexuality in France After 185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ly, M. 1978 Gyn/Ecology: The Metaethics of Radical Feminism. Boston: Beacon Press.

Decker, J. F. 1979 Prostitu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 Fred B. Rothman & Co.

Diana, L. 1985 The Prostitute and Her Clients.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Dworkin, A. 1974 Woman Hating. New York: Dutton.

Dworkin, A. 1981 Pornography: Men Possessing Women. New York: Perigee Books. 1983 Right-Wing Women. New York: Perigee Books.

Dworkin, A. 1987 Intercourse. New York: Free Press.

Dworkin, A. 1995 “Autobiography,” Contemporary Authors Autobiography Series, Vol. 21. New York: Gale Research Inc.

Dworkin, A. 1997 Life and Death. New York: Free Press.

Dworkin, A. 2002 Heartbreak: The Political Memoir of a Feminist Militant. New York: Basic Books.

Ericsson, L. 1980 “Charges against Prostitution: An Attempt at a Philosophical Assessment,” Ethics 90(3): 335-366.

European Parliament 2004 “A Summary of the Prostitution Regulations in the EU Member States.” Available at http://www.europarl.europa.eu/hearings/20040119/femm/ document1_en.pdf

Firestone, S. 1974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 Morrow.

Foucault, M. 1978-1986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3 vol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Hubbard, P. 1999 Sex and the City: Geographies of Prostitution in the Urban West. Aldershot: Ashgate.

Kempadoo, K. 2004 Sexing the Caribbean: Gender, Race, and Sexual Labor.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Jeffreys, S. 1997 The Idea of Prostitution. North Melbourne: Spinifex. McElroy, W.

Jeffreys, S. 1996 Sexual Correctness: The Gender-Feminist Attack on Women.

Jefferson, N. C.: McFarland. McIntosh, M. 1978 “Who Needs Prostitutes? The Ideology of Male Sexual Needs,” in C. Smart and B. Smart eds., Women, Sexuality and Social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p. 53-64.

McIntosh, M. and L. Segal eds. 1992 Sex Exposed: Sexuality and the Pornography Debate. London: Virago Press.

MacKinnon, C. A. 1982 “Feminism, Marxism, Method and the State: An Agenda for Theory,” Signs 7(3): 515-544.

MacKinnon, C. A. 1987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 A. 1989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 A. 1993 Only Wor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Women’s Lives, Men’s Law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tt, K. 1977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the Police, Norway

Millett, K. 2004 “Purchasing Sexual Services in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Lega l Regulatio n an d Experiences. ” A Repor t b y a Working Group o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Purchase of Sexual Services. Available at http://www.regjeringen. no/upload/kilde/jd/rap/2004/0034/ddd/pdfv/232216- purchasing_sexual_services_in_sweden_and_the_nederlands. pdf

Nagle, J. ed. 1997 Whores and Other Feminists.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Nussbaum, M. C.

Nagle, J. ed. 1999 Sex and Social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verall, C.

Nagle, J. ed. 1992 “What’s Wrong with Prostitution? Evaluating Sex Work,”Signs 17(4): 705-724.

Pateman, C. 1983 “Defending Prostitution: Charges against Ericsson,” Ethics 93(3): 561-565.

Pateman, C. 1988 The Sex Contrac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into, S., A. Scandia, and P. Wilson

Pateman, C. 1990 “Prostitution Laws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http://www.aic.gov.au/publications/tandi/ tandi22.html

Posner, R. A. 1992 Sex and Reas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uan, T.

Posner, R. A. 2006 “The Name of the Pose: A Sex Worker by Any Other Name?”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41-348.

Raz, J. 1986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 A.

Raz, J. 1980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Signs 5(4): 631-660.

Satz, D. 2006 “Markets in Women’s Sexual Labor,”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418.

Saunders, K. and P. Stanford 1992 Catholics and Sex: From Purity to Purgatory. London: Heinemann.

Schwarzenbach, S. 2006 “Contractarians and Feminists Debate Prostitution,”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09-239.

Segal, L. 1987 Is the Future Female? Troubled Thoughts on Contemporary Feminism. London: Virago Press.

Segal, L. 1990 Slow Motion: Changing Masculinities, Changing Me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egal, L. 1994 Straight Sex: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 London: Virago Press. 1999 Why Feminism? Gender, Psychology,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rage, L. 1989 “Should Feminists Oppose Prostitution?” Ethics 99(2): 347-361.

Shrage, L. 1994 Moral Dilemma of Feminism: Prostitution, Adultery, and Abortio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Shrage, L. 1996 “Prostitution and the Case for Decriminalization,” Dissent 43(Spring): 41-45.

Shrage, L. 2007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ex Market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feminist-sex-markets/

Spector, J. 2006 “Obscene Division: Feminist Liberal Assessments of Prostitution Versus Feminist Liberal Defenses of Pornography,” in J. Spector ed.,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19-444.

Spector, J. ed. 2006 Prostitution and Pornography: Philosophical Debate about the Sex Indust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wedish Government 1999 “1999 Swedish Law on Prostitution.” The Ministry of Labour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Swedish Government Offices on Issues Related to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vailable at http://www.bayswan.org/swed/ swedishprost1999.html

Vanwesenbeeck, I. 2001 “Another Decade of Social Scientific Work on Prostitution,” Annual Review of Sex Research 12: 242-89.

Walby, S. 1990 Theorizing Patriarch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eeks, J.

Walby, S. 1981 Sex,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 1800. London: Longman.

Walby, S. 1985 Sexuality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Weitzer, R. 1999 “Prostitution Control in America: Rethinking Public Policy,”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32(1): 83-102.

Weitzer, R. 2005 “Flawed Theory and Method in Studies of Prostituti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1(7): 934-949.

Weitzer, R. 2007a “Prostitution as a Form of Work,” Sociology Compass 1(1): 143-155.

Weitzer, R. 2007b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 Trafficking: Ideolog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 Moral Crusade,” Politics & Society 35(3): 447-475.

Weitzer, R. ed. 2000 Sex for Sale: Prostitution, Pornography, and the Sex Industry. New York: Routledge.


作者简介:陈宜中,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专长西方政治思想。

原载于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27期,2008年12月,页1-50

    进入专题: 性交易   除罪化   卖淫   性别平等   性宰制  

本文责编:zhangl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64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