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文闯:明清朝贡体系述评
摘要: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两朝都曾推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官方性质的朝贡贸易,中外关系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建立了完备的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也由此得以空前加强。国内外学界十分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明清朝贡体系的研究更是用力颇深,成果丰硕。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对于推动其更好地研究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明清朝贡体系 朝贡制度 古代睦邻关系
古代中国基于地缘关系和传统思想中“天下观”的理念,而逐步形成了一套对外关系的体系———朝贡体系。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之为“中国的世界秩序”,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称为“朝贡贸易体系”,也有的学者称为“华夷秩序”“天朝礼制体系”“册封体制”等。①朝贡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五服制,到了汉代,中国开始与海外国家或地区交流不断,中外之间的朝贡关系开始确立。
隋唐宋元时期,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贸易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官方性质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发展到顶峰,中外关系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完备的朝贡体系,
与之配套的各项朝贡制度也达到了缜密的地步。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地不断入侵,东亚地区传统的国际秩序被打破,朝贡体系逐渐被西方的“条约体系”所取代,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清朝贡体系作为古代东亚地区的一种国际秩序,
对于中国及其周边相关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对于明清朝贡体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欧美学者更是具有开创之功,
日韩学者也成就突出,而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愈加深入,对明清朝贡体系进行了整体性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
以下主要就国内外关于明清朝贡体系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总结。
一、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
关于明清朝贡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于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内涵、构成研究,如朝贡的一般程序、管理机构、朝贡礼仪等;一是在朝贡体系之下中国与朝贡国之间朝贡关系的研究,
涉及朝贡贸易、 中外关系等具体内容,尤其是对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的朝贡关系著述颇多。
(一)大陆学者关于明清朝贡体系研究的相关著作
1.对于明清朝贡体系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李云泉的《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1],此书是在其博士论文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暨南大学,2003 年)和专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 年)的基础之上重新修订而成。
对于古代东亚地区中国主导下的朝贡体系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尤详于明清时期,主要是关于朝贡制度的内涵、构成的研究。
重点论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的朝贡国、贡道、贡期、朝贡规模、回赐、册封和朝贡的管理机构、
理论基础等内容。
陈尚胜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2]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朝的对外政策的演变、涉外体制、中外贸易以及期间影响中外关系发展的几宗大事作了详细的论述,
其中的涉外体制和中外贸易主要指的是明清朝贡制度和朝贡贸易。
陈尚胜在新著《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3]一书中主要集结了其已发表的关于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关系的相关论文,
主要是关于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和朝贡贸易的,
如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
论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基本特征,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比较论等。
何新华的《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对清朝朝贡制度的各个方面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涉及清朝朝贡制度的思想源头、管理机构、朝贡册封礼仪、朝贡的文书、馆舍、王印、匾额、乐舞制度以及朝贡规则管制下的边境口岸通商体制等诸项内容。
何新华认为“清代的朝贡管理机构由礼部和理藩院两个系统所属的相关机构组成,具有二元外交的特征,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僵硬的、
一元化的传统朝贡管理机制,
容纳了中亚、俄罗斯等异质国家,舒缓了 16 世纪以来世界大变局对中国的冲击,
也为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型积累了经验。
”[4]此外,何新华还著有《清代贡物制度研究》[5]对清代贡物制度体系,包括中国各地、
各级、 海外各朝贡国等的进贡方式、定例、种类、名目、数额、征收办法、用途及处理流程等进行了详细梳理论述,
是关于清朝的进贡物品与贡物制度的一部大全式著作。
2.关于相关朝贡国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付百臣的《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6]主要论述了隋唐至晚清中朝之间的朝贡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一个过程,
其中的明清时期是与李氏朝鲜朝贡关系确立和瓦解时期,
主要涉及到明清两朝与李氏朝鲜朝贡关系中的贸易活动、册封回赐、组织管理机构等内容,作者并对朝鲜与东亚、
东南亚其他朝贡国与中国的朝贡关系作了比较,
以更加突出中朝朝贡关系在中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伟浓的《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7]分上下篇,论及的时间断限是从清朝建立至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上篇主要论述了清朝与周边朝贡国之间的关系,
尤详于东南亚的国家,如越南、缅甸、南掌(老挝)、苏禄等国,而不涉及中外关系史的其他方面;下篇则主要是关于近代以来清朝为维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所展开的外交交涉。
郝祥满的《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另眼相看中日关系史》[8]将中日关系史放入到以中国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中来考察,
日本从中度过了求封、
受封到拒封,到最后 1895 年甲午战争后打破这种朝贡体系的一个过程,
明清时期也是日本游离于朝贡体系之外到最后完全摆脱该体系的一个重要时期。谢必震的《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9]论述了明清时期中琉之间航海贸易,
主要涉及中琉朝贡贸易确立的历史背景、发展直至衰亡过程、中琉贸易对中国和琉球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等内容。
孙宏年的《清代中越关系(1644~1885)》[10]主要论述了 1644 年至 1885 年之间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包括政治、外交上的宗藩往来,又涉及朝贡、民间贸易往来、边界交涉、海难互助、边境事件以及华侨、入华越侨、文化科技交流等诸多方面。
此外,
关于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对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郑永常《来自海洋的挑战:
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稻乡出版社,2004 年)、
晁中辰 《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 年)、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年)等,虽名为海外贸易,但由于明清两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与海外诸国的民间贸易被禁止,只保留官方性质的朝贡贸易,故这些著作中很大部分是关于明清朝贡贸易的论述。
(二)港、台学者关于明清朝贡体系的研究
朝贡体系作为东亚区域性的国际秩序,中国又处于这一体系的中心位置,香港、台湾学者也十分重视对朝贡体系的研究。
自 1992 年以来,香港学者黄枝连陆续出版了三本关于“天朝礼治体系”的研究性著作,①约140 万字,
主要是从文化的视角来建构和探讨古代中国的朝贡关系,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
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关于古代朝贡体系最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
黄枝连认为“在十九世纪以前,即西方文化、西方国家、西方殖民帝国主义兴起之前,
这里有一个突出的区域秩序,是以中国封建王朝(所谓“天朝”)为中心而以礼仪、礼义、礼治及礼治主义为其运作形式;对中国和它的周边国家(地区)之间、周边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
起着维系与稳定的作用,故称之为‘天朝礼治体系’。
”[11]在其上卷中主要论述了
“天朝礼制体系”
下的郑和下西洋、中国与朝鲜、琉球朝贡关系,最后论及日本以倭寇和丰臣秀吉的侵袭方式,
对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制体系”所做的挑战。
中卷和下卷则对朝鲜进行了个案研究,
详细论述了朝鲜与明清两朝朝贡关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尤其关注朝贡关系建立的文化因素。
黄枝连的上述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其所创立的“天朝礼治体系”
的概念也逐渐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接受和利用。
台湾学者张存武在其所著
《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12]中论述了清朝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朝贡关系确立的过程,并对清军入关前,清太宗两次出兵朝鲜迫使其臣服朝贡做了细致的考证,也对清朝与朝鲜的封贡制度做了分析。
其他论文也涉及中朝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内容。此外高明士、
张启雄等台湾学者则从东亚文化圈、
中琉朝贡关系等角度对明清朝贡体系作了研究。
(三)关于明清朝贡体系研究的代表性论文
1.关于明清朝贡体系内涵的研究
何平利在《明初朝贡制度析论》中分析了明朝初期统治者建立朝贡体系的原因,“明朝主要是从政治目的出发的,
而海外各国朝贡中国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着眼。
”并认为“朝贡贸易只是为了适应封建政治要求而存在的一种逆经济规律的病态贸易,
它的存在与发展便严重影响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对于我国明清以来社会经济落后局面的形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3]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一文中认为清代初期传统意义上的“厚往薄来”不具有实证意义,朝贡体制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关系,而非贸易关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