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国家战略领域要重视未来学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9 次 更新时间:2016-09-07 20:43

进入专题: 未来学  

何哲  


何哲,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国家治理领域的一个突出的新特点是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的指引作用,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改革发展中的“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和国际格局中的“一带一路”战略等,都集中体现了高度的国家战略思维。所谓国家战略,也可以称之为大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最高层面的战略指引,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利益。国家战略与一般性的发展规划相比,具有几个核心特征:一是总体性与战略性,是国家最高的意志体现,捍卫和实现最高层面的国家利益,因此,在主权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和个体都直接间接围绕战略目标和规划服务。二是预见性与前瞻性,国家战略不是围绕三年五年的短期行为,而是面向未来较长一段事件的整体行动指南,因此要具有相当的预见性与前瞻性。三是长期性与持续性,国家战略不能随时变动,一旦确定,必须以国家的意志努力实现,因此国家战略必须要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如上的三个核心特征,都要求国家战略的制定要符合长期未来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这就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以未来技术与社会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未来学的研究。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我国战略学研究中的短板,从而制约了对未来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国家战略制定的有效支持。


一、未来学是国家战略制定的基础和依托


国家战略的科学合理制定,要求两方面的基础,一是主观上的前瞻性与战略性,也就是国家战略的制定主体,首先要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能力,清晰的知道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二是要对未来是什么样子有着较为清晰的描绘和预见,包括未来的技术条件,生产活动的情形,社会组织结构,个体的生活行为方式等等。这些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制定的客观维度的支撑。对于第一点,当前已经毋庸置疑,充分具备。然而对于第二点,也就是未来学,恰恰是当前我国需要亟待加强和发展的。


所谓未来学,就是对未来整个社会技术条件与社会状态研究的学科体系。其重点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未来的科技发展状态,这是未来学的技术维度;二是未来的经济生产状态,这是未来学的经济维度;三是未来社会的个体生活状态,这是未来学的个人生存维度;四是未来社会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结构。而只有这四种研究的基础支持上,所做出的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方向,才能真正的适应未来的时代条件。


从历史来看,重要战略层面的规划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的研究基础上做出的。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和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未来学与顶层战略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马克思提出人类最终的目的是通向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在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技术条件和社会状态,如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分配的均等,阶级差异的消失,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统一于理想的社会状态中等。这些都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的高度把握基础上和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结合实现的。


近现代以来的其他思想家虽然远不及马克思的深刻与预见性,但是其在较近尺度上依然做出了大量的未来学判断,如19世纪末期美国海军上校马汉预见到海洋在全球战略中日益重要,一个海洋时代即将到来,提出了以控制全球主要水道的海权论,成为日后英国、美国的主要战略导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未来学的一个繁荣时期,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从七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版的未来三部曲包括《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以及后来的《财富的革命》等,都准确预见到二、三十多年后整个社会经济状态和结构的转型,并预先提出了转型策略。而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撰写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则准确界定了人类在进入以知识生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时的社会状态和组织管理形式,至今看来,依然对未来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可以说,正是不断涌现的坚实的未来学的研究,才保证了长期国家战略制定的可靠性和战略预见性。因此,未来学的研究,是国家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学科。


二、当前我国未来学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不足


尽管未来学对国家战略制定如此重要,然而很可惜的是,当前我国的未来学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和相对落后的现状,极大制约了国家战略制定的前瞻性和长远性。


首先,对未来学的研究重视不够。尽管未来学极为重要,然而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学本身并不重视,在大量的研究资助、人员培养、成果支持等角度,远远没有给予未来学应有的位置。


其次,未来学研究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种正式学科。尽管在日常话语中,我们有未来学的术语,但是很可惜,未来学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并不被认为是一种严肃的学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常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这就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从一开始就缺乏对未来学慎重对待和尊重的社会与学科认知。


第三,未来学研究的力量和研究成果较少。受制于学科缺乏认,在国内系统研究未来学的学者并不多见,而是零星的分散于管理科学、科学学、社会学等领域。在广泛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系统研究未来学的学者和力量极为少见。可以说,未来学在我国还处于力量极为薄弱的境地。


第四,对未来学研究的系统方法还未形成。未来学与已有的学科方法都有所不同,其不是对已有事物的解释,而是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因此,这就需要新的系统研究方法。而现在对未来学的学科思考和涉及的相关架构以及相应规范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还远未形成。这就导致了未来学在方法体系上难以独立和发展。


因此,无论从重视程度,还是学科本身、研究力量和核心方法论上,未来学在我国都处于非常尴尬和相对落后的局面。这种落后局面有很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在研究中过于重视短期对策研究而缺乏长远战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过于强调科学的实证方法而对于预见性的研究判断缺乏价值上的科学尊重;第三在学科导向上,缺乏未来学相应的发表和获得资助的渠道等等。这些都制约了未来学的发展。然而,如我们反复所说,未来学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长远的战略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未来学的研究。


三、加强、提升我国未来学研究的策略


首先,还是要高度重视未来学的研究本身。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科学共同体本身,都要高度重视和尊重未来学的研究。要在意识上,认识到未来学的重要性;在价值上,认识到未来学对国家战略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态度上,尊重未来学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严肃学科。


其次,加大政府对未来学的引导。未来学的建设,最终需要完备的体系支撑,但政府可以首先进行相应的战略引导。特别是在当前建设国家级智库的背景下,在国家直接支持的智库中,有意识地引导其从事相关的未来学研究,并且国家级智库从事相关的未来学研究,也可以直接与国家战略研究相结合,为国家战略决策服务。


第三,支持对未来学研究的资助投入。在科学项目申报和其他相关科研投入角度,增加对未来学相关研究的资助支持,从而以项目制的形式,先解决最为迫切的相关未来学研究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未来科技进步与社会形态问题。


第四,筹备未来学学科体系。未来学最终的发展成熟是要依靠在学术共同体内形成未来学的学科体系,未来学的学科本质上是高度交叉的学科,其融合了哲学、历史学、科学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但总体而言,未来学是有其核心的学科体系内核的,即是以已有科学规律与社会规律为出发点对未来社会形态和技术进步的构建过程。这是与现有以解释现实和历史为主要出发点的学科具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要真正让未来学成熟发展,要着手筹备未来学的学科体系。


第五、培养未来学的研究人才。在学科架构基本完备的情况下,要着手培养未来学的研究人才,一方面,未来学的人才要以通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各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领域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未来学的学科人才,要具有相当的想象能力与洞见能力,因此,人才的培养将与传统学科培养具有鲜明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的未来学研究能够不断深入,有效支撑国家战略的研究与决策。


原载《学习时报》2016年8月29日

    进入专题: 未来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活动信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128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