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儿童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

——从冰心的《忆读书》谈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38 次 更新时间:2016-07-17 14:08

进入专题: 冰心   《忆读书》  

陈莉  

儿童阅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很多国家都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或者政策,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多层面的儿童阅读运动,丰富儿童的阅读生活,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现代中国儿童阅读运动的发端,是与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儿童文学的创作评介相伴相生的,活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特别重视儿童阅读,并自觉为儿童创作的冰心。早在20世纪20年代,冰心就提议当时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增设《儿童世界》栏目,并在专栏开设的第二天,发表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即《寄小读者?通讯一》),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通讯写作,其后半个多世纪她也一直在努力地为儿童写作。

如果说冰心题赠《中学生阅读》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成了人们指导儿童阅读的一条重要法则,那么《忆读书》则是冰心对其一生阅读经验所做的梳理与总结,其中分析了儿童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从听到读:儿童的文学接受途径


冰心回忆其读书时,提到了舅父每晚给他们读一段《三国演义》,成为她后来独自啃读《三国演义》的缘由,并由此走上了阅读的探索与发现之路。无独有偶,日本童书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一所大学演讲时,被问及“怎样使儿童喜欢书——是靠文字呢,还是靠画”,他回答:靠耳朵。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听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听者阅读的兴趣,听读本身也是文学接受的一种方式。文学的接受,除了眼睛看,还有耳朵听,譬如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作品。

尤其是儿童的文学接受,不只是“看”(看图画)或者“读”(读文字),他们还要“听”,或者说儿童的阅读通常是从“听”开始的。幼童不认字或识字不多,当他们无法独立阅读的时候,成人的吟唱、阅读或讲述,就是最好的文学启蒙。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或在家中有人念书给他听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喜欢看书,语文能力的发展也比较好。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也提出,为孩子大声朗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从很多传记、访谈等资料中也发现,童年听读往往可以开启一个人一生的阅读之路或者文学之路。童年听读不仅可以发生在家庭环境中,还需存在于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特别是对于家庭阅读环境薄弱的儿童,以及正在学习阅读还不能自主阅读的低幼儿童,学校的听读活动,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补充。


二、从动机到动力:兴趣激发是最重要的


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是,通常要从儿童可能感兴趣的某本书开始,或者说这本书需带有儿童感兴趣的某些文学特质。譬如冰心提到的《三国演义》,该书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具备讲述的要件。当然,讲述人的语言再加工以及讲述的语气、神情、动作等,都会影响到讲述的效果。冰心的舅父大概很擅长给孩子讲故事。

但是,舅父每天晚饭后只讲半个钟头,冰心听得津津有味,又欲罢不能,“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几番下来,冰心“咬了牙”,“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咬了牙”这三个字,可见阅读困难之大与阅读决心之狠。对于7岁的孩童来说,《三国演义》确实显得又长又厚重,其中一些语言文字是陌生的,一些内容也是不大好懂的。但是,叙事的强大吸引力以及片段听讲的不过瘾与煎熬,使得动机变成了强大的持续的阅读动力,虽然很多字不认识,虽然开始读得有些困难,但冰心渐渐地“居然越看越懂”。

在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中,我们有时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激发。譬如老师选择一个或几个有趣的片段在班级内讲述,或者在人物命运的某个关节点上讲述戛然而止,从而引发孩子在好奇心与探索欲下进行后续的自行阅读,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关于阅读兴趣与趣味,周作人早在1920年《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强调,“小学校里正当的文学教育,有这三种作用: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近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适用。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先是顺应和满足,然后培养并指导,最后唤醒新的兴趣与趣味,即兴趣贯穿始终,让兴趣成为儿童阅读的生长点。


三、从一本到一类:阅读兴趣的横向迁移


在《忆读书》中,冰心提到:因为看了《三国演义》,引发了她对章回小说的兴趣,于是又看了《水浒传》;因为看了《茶花女遗事》,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儿童阅读通常是这样的,譬如看了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而对其创作的其他作品发生兴趣;因为看了某主题或某题材的作品,而对这一类作品发生兴趣。这也是我们看到出版界有一种取向:推出某作家的系列作品或者推出某类型的丛书,让书以集群的面貌出现,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在今天的儿童阅读指导中,我们有时会提及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问题。在语文课上,一些教师也会考虑拓展阅读的问题。譬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老师会推荐孩子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学习《盘古开天地》后,老师会推荐孩子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拓展孩子的阅读资源,开阔孩子的阅读视野。冰心在《忆读书》的开篇便强调,她所说的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以及其后的那几册,而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也就是说冰心厘清了一个概念,即通常说的书不包括教材,冰心谈及的读书,指向的是课外阅读。阅读能力或语文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几册课本、数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课外阅读为什么再三被提及、被强调,并被纳入课程标准的原因。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开发阅读资源;也可以探索新的阅读指导策略,使学生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四、从模糊阅读到阅读品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冰心在初读《三国演义》时,很多字不认识,读得比较困难,甚至出现把“恺”读成“岂”的情况,但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居然越看越懂”。这其实不仅是冰心一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是我们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时一些字词不认识不明白,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整体或者主要内容的理解。随着阅读的推进,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前后勾连,原来不太明白的、有疑问的,后来可能渐渐明白了,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且,我们也不建议在不妨碍大意理解的情况下,逢生字就查字典的做法,因为这样会干扰阅读的状态与心理状态。阅读中,读者会不知不觉地习得某些方法策略,并且运用这些方法策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内容。

在阅读能力提升中懂得了品鉴。冰心说:“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譬如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被关羽、诸葛亮、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物打动的时候,便自觉这些作品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也是如此,书读得多了,便有了语感的习得,有了文学素养的提升,慢慢也就懂得了品鉴,知道了哪些是上乘之作。而我们之前提及的兴趣,其实随着品鉴能力的提升,也会有相关的变迁或提升。

好书是能打动人的,能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入境,与人物一起悲喜,甚至不能自拔,譬如关羽、诸葛亮的死曾使童年时的冰心数次“把书丢下”,因为人物的死让她真心难过。打动读者的,往往不是华丽的词句,而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当代作家曹文轩也曾说:“‘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人生经验帮助我们深化阅读。阅读,不仅仅需要阅读者本身的阅读经验,还要受阅读者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譬如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阅读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冰心十二三岁看《红楼梦》,更多关注到的是其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性格气质,但是到了中年以后,冰心才发现自己终于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同样,面对《海的女儿》,儿童时代的我们可能更多好奇于美人鱼上半身人下半身鱼的形象,或者惊诧于海底宫殿的瑰丽神奇,但是到了萌动的青春期,我们可能耿耿于怀为什么王子认不出救他的人其实是美人鱼呢?再后来,我们发现海的女儿追求的是不灭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主张儿童模糊阅读,面对一篇作品或者一部书,刚开始有些不懂的地方,没关系,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就会理解的,我们只需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五、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孩子的阅读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社会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具体来说,孩子的阅读环境又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情境等。从《忆读书》透露的家庭环境来看,至少在冰心7岁前后的那段时间,舅父每晚给她讲故事,而母亲的笸箩里也常常放着《聊斋志异》,11岁搬去和祖父同住后,祖父的桌上则摆放着林琴南老先生翻译的《茶花女遗事》,可见,冰心的家里时常有随手可取、随时可拿的阅读材料。再加上其他资料的记载,我们还知道冰心母亲在思想上开明自立,常常订阅《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舅舅是老同盟会员,时常还可以接到朋友从南方或日本寄来的新书。冰心不仅能读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子不语》等,还可以看到上海的《神州日报》《民呼报》,以及外国小说等。

英国作家、阅读研究专家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特别提出:大人要为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书,且这些书是可以接近的,可以使用的。譬如体验浏览的乐趣,在书店、图书馆或自家的书架前,信手拈来,随手翻翻,本身都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学校,虽然建立有图书馆或阅览室,却不对学生开放,或者图书极其陈旧,导致图书的储备与陈列形同虚设。

回顾冰心的阅读史,我们发现: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冰心,拥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读书环境,既有充实的书源又有浓郁的阅读氛围,特别是家长开明的思想,使得她从小就能够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熏陶,感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能力。因此,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时,我们主张首先给孩子提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书,给他们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并且至少有一位可以指导他们阅读的成年人,以及营造能够分享与交流的阅读氛围等。从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使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且成长为能够意识到“读书好”的阅读者。



    进入专题: 冰心   《忆读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7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小学教学》(郑州)2014年5上期第10~12页,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